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伤寒学术史的性质与任务 伤寒学术史属于医学史范畴.医学史是研究医学发展历史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医学与历史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伤寒学术发展史作为其分支之一,具有同样的性质,在自然科学领域属于应用科学范畴,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则是一门特殊的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12.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证,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大量的文献.从这些文献来看,历代医家对中风,尤其是中风概念的认识并不统一,在不同时期,中风一词的内涵并不相同,而是经历了外感病、真中、类中,再到脑卒中这样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明代著名医家吴有性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细心观察、深入思考及严格实践,系统阐述了杂气的概念、性质与致病特点等,揭示了传染病的诸多规律,预测到了致病微生物的客观存在,对传染病病因的研究思路与现代实验医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由于杂气学说自身的缺陷、传统中医理论的排异、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固有治学方法与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杂气学说并未发展为病原微生物学。总结历史,反思杂气病因说的沉浮,对于中医学的现代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证,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大量的文献.从这些文献来看,历代医家对中风,尤其是中风概念的认识并不统一,在不同时期,中风一词的内涵并不相同,而是经历了外感病、真中、类中,再到脑卒中这样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术界一直致力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试图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并进行科学的诠释.学者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研究前提不足、层次观念缺失、研究思维异化,是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三个问题,有必要加以审视思考.  相似文献   
16.
宋本《伤寒论》作为当今学者研究《伤寒论》的重要版本之一,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回顾其学术发展,自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后,其后较长时间内并不受国内医家重视,论及版本者寥寥无几,直至清末,宋本研究仍处空白。而与此时代相应,处于江户时期的日本,则较重视古籍版本研究,善用考证之法,其中以山田正珍、丹波家族及其弟子为首,对宋本《伤寒论》进行深入考证,至江户后期宋本已得到日本学界的普遍认可,并奉为诸多版本中的善本进行研读。清末民初,该学术思想影响国内,国内学者逐渐关注此本,后经钱超尘先生的推动下,宋本现已作为《伤寒论》通行本进行流传。本文就此内容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7.
从公元前西汉下溯至民国,纵观旴江医学二千余年的发展,记述旴江(盱江)干、支流主要涉及的广昌、南丰、南城、黎川、资溪、金溪、乐安、宜黄、崇仁、抚州、东乡、丰城、清江、进贤、南昌、新建等16县、市在医药领域发生的重要事件,呈现旴江流域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医学流派和药帮技术前后相袭传承之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18.
今古文经学的讼争,对中国传统学术影响深远,以至演化为二种治学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的中医学亦受其影响.这些影响反映在以下3个方面:其一,<内经>不同版本之间字词的差异;其二,<内经>中某些理论的形成,如五脏与五行的配属;其三,后世医家注疏<内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系统研究古代医学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认识的基础上,从学术史的角度将古代消渴病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先秦两汉是消渴病学术原创期;魏晋隋唐是消渴病学术进展期;五代辽宋是消渴病学术积淀期;金元是消渴病学术争鸣期;明清是消渴病学术提升期.  相似文献   
20.
今古文经学的讼争,对中国传统学术影响深远,以至演化为二种治学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的中医学亦受其影响.这些影响反映在以下3个方面:其一,<内经>不同版本之间字词的差异;其二,<内经>中某些理论的形成,如五脏与五行的配属;其三,后世医家注疏<内经>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