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5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和QT间期变异性(QTV)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入选75例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住院的AMI患者,按室性期间收缩Lown's分级对VA进行评估,分为Lown's 1~2级组21例与Lown's 3~5级组54例,同时选择同期健康者50例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监测室性心律失常、24 h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 h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SDNNindex)、24 h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index)、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及24 h QT间期。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MI组SDNN、SDNNindex、SDANNindex、rMSSD及24 h QTV均明显减小(P均0.05);与Lown's 1~2级组比较,Lown's 3~5级组除r MSSD外,其它SDNN、SDNNindex、SDANNindex及24 h QTV均明显减小(P0.05)。结论 HRV与QTV与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影像融合技术研究心脏外科手术后迟发性右房房性心动过速(AT)的机制并探讨在该技术指导下导管消融该类型AT的有效性.方法 从2005年1月到2006年12月在影像融合系统(CartoMergenTM system)指导下对连续40名患者的自发性或诱发的AT进行了完整的电生理标测.消融策略是在影像融合技术指导下在峡部最狭窄处消融,但避开可见的解剖异常处.术后3个月、6个月和每年进行一次临床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总共发现三种主要的心动过速机制:单折返环大折返AT(MAT,n=36)、双折返环MAT(n=16)以及额外的局灶性AT(n=4).最常见的关键峡部是三尖瓣峡部(CTI,n=35)和手术切口性峡部(n=36).部分患者影像融合技术重建后右房可见到明显的瘢痕线、囊样物或瘤样物(n=12),上述解剖异常处都有瘢痕区特有的电生理表现.平均19.5±10.1次消融可阻断峡部.平均随访18±10个月后,80%的患者在不服药的情况下保持窦性心律.8例(20%)患者复发,分别在3~16个月进行了第2次消融;其中2例分别在3个月和5个月后再次复发,前者再次消融成功,后者未再消融.结论 影像融合技术不仅能够确定AT的机制,还在精确定位和消融AT的致心律失常基质上具有优势.三维MR/CT影像能够成功重建和配准以用于右房的导管消融,这些真实和详细的解剖学信息有助于对手术导致解剖异常的右房AT进行导管消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出现无症状性心包积液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首次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166例,术中根据房颤类型、肺静脉隔离情况,实施环肺静脉电隔离或肺静脉电隔离+左房消融径线的消融术式。术前及术后24 h常规行经胸心脏彩超检查,术后筛选出少量心包积液且无症状的患者,将心包积液与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出现无症状性心包积液31例(心包积液组),无心包积液135例(非心包积液组)。心包积液组中阵发性房颤、非阵发性房颤分别为13例、18例,非心包积液组中分别为101例、34例(P=0.001)。心包积液组手术时间为(183.06±78.07)min,非心包积液组为(149.11±51.2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心包积液组术中电复律19例,非心包积液组37例(P=0.001)。消融术式:心包积液组中肺静脉电隔离术、肺静脉电隔离术+左房消融径线分别为6例、25例,非心包积液组中分别为61例、74例(P=0.003)。心包积液组的左房直径为(45.03±5.69)mm,非心包积液组为(41.41±6.5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持续时间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出现无症状性心包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09,Exp(β)=1.009,Exp(β)的95%CI为:1.001~1.017,P=0.027]。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持续时间长的患者中,术后易出现无症状性心包积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消融术后复发心房颤动(房颤)病人进行再次射频消融并随访,探讨影响其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术后复发的房颤患者再次进行射频消融64例,年龄(62±11)岁.其中男性47例,女性17例;阵发性房颤42例,持续性房颤22例.消融采用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进行标测,将肺静脉电位隔离、三尖瓣峡部阻滞以及不能诱发房颤作为消融终点.消融术后常规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3个月,若仍存在房性心律失常则做为失败病例.所有病人随访12个月.结果 性别、伴随疾病、左心房内径、射血分数、首次消融术后复发心律失常频率及持续时间与再次消融预后无关.亚组分析显示,年龄>70岁或<40岁人群复发率显著高于40~69岁人群.结论 不同年龄段再次消融后的成功率不同,>70岁或<40岁患者再次消融后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前胰岛素抵抗与术后6~8个月内再狭窄的发生情况,进一步明确胰岛素抵抗对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连续观察9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术的患者。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清晨空腹测定血糖浓度、胰岛素浓度,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PCI术后6~8个月或有心肌缺血复发证据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AG)。根据再狭窄情况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对比观察胰岛素抵抗与PCI术后再狭窄之间的关系。结果胰岛素抵抗组和非胰岛素抵抗组患者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别(P>0.05),空腹胰岛素(FSI)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胰岛素抵抗组的病变血管最小直径(MLD)小于胰岛素敏感组[(2.2±0.2)mm比(2.4±0.3)mm],但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胰岛素敏感指数(RR=2.763,CI=1.897~4.229,P<0.01)和支架长度(RR=1.295CI=1.112~1.867,P<0.05)是PCI术后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胰岛素抵抗与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影响。方法210例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肺静脉环状标测电极联合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3个月,其中服用普罗帕酮29例、胺碘酮113例、索他洛尔3例,未服用药物65例,因索他洛尔组病例数少仅对前三组进行分析。早期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3个月内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晚期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3个月后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结果三组平均年龄具有显著差异,余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内共88例(41.9%)出现早期复发,普罗帕酮、胺碘酮、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三组早期复发率分别为41.4%,32.7%,55.4%,具有显著差异(P=0.013)。Logistic分析显示胺碘酮与早期复发独立相关(比数比=0.37,95%可信区间0.19~0.72,P=0.003)。随访180±75(91~374)天,66例(31.4%)晚期复发,三组晚期复发率分别为34.5%,28.3%,32.3%,无显著差异(P=0.752)。Logistic分析显示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是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978)。服索他洛尔3例均出现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结论术后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胺碘酮可显著降低房颤导管消融的早期复发,但对晚期复发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超重和肥胖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超重和肥胖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院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的患者369例,复发定义为消融1个月后发生持续30s以上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以体重指数≥25.0kg/m2做为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结果369例中超重和肥胖199例,左房前后径和左室舒张末径在超重和肥胖组显著大于非超重和肥胖组(40.2±6.0mmvs36.6±6.5mm,P<0.001;49.1±7.1mmvs46.9±6.6mm,P=0.003)。随访459±181天,超重和肥胖组复发率为40.2%,非超重和肥胖组的复发率为25.9%,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4)。单因素分析发现超重和肥胖、持续性/永久性房颤、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张末径是导管消融复发的预测因素。经校正房颤病程、房颤类型、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超重和肥胖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比=1.67,95%可信区间1.13~2.46,P=0.009)。进一步校正左房前后径和左室舒张末径,Cox多因素分析发现只有左房前后径是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危险比=1.04,95%可信区间1.01~1.08,P=0.010)。结论超重和肥胖是影响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重要因素,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左房增大介导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腺苷(Ado)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非梗死区心肌细胞快钠通道电流(INa)跨壁异质性的影响.方法 36只兔随机分为4组,其中两组建立AMI动物模型,分别为Ado组和MI组,其余两组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1个月后,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左室非梗死区3层心肌细胞INa的改变.结果 正常对照组左室3层细胞的钠电流存在异质性,中层心肌(M)细胞的峰值INa是心内膜层(Endo)和心外膜层(Epi)的2倍多;M细胞的INa失活最快;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别.MI组3层细胞的INa电流密度下降,以M细胞变化最显著,INa稳态失活曲线均左移,以Epi变化最显著;Ado组3层细胞INa电流密度下降显著,稳态失活曲线左移最明显并趋向一致,失活后恢复曲线均恢复减慢.结论 左室心肌细胞的INa存在跨壁异质性;AMI对INa的跨壁异质性有明显影响;而Ado减弱AMI后INa的跨壁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细胞与分子水平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左室重塑过程中儿茶酚胺-β受体-cAMP系统的生物学作用.方法选取发病12 h以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室壁瘤形成患者,随机分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延迟PCI组及常规药物治疗组;三组患者均在治疗后2、24 w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NE)测定,血淋巴细胞β受体测定和cAMP含量测定,评价儿茶酚胺-β受体-cAMP系统在左室重构中的作用.结果治疗后24 w直接PCI组血浆NE水平明显低于常规药物治疗组,β受体测定和cAMP含量测定明显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多元逐步回归显示血浆儿茶酚胺-β受体-cAMP水平和血管开通时间是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茶酚胺-β受体-cAMP系统能够反映心肌梗死左心室重塑的病理生理进程,且血管早期再灌注治疗可降低此系统的异常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52例经食管超声明确诊断心脏血栓患者临床病史、左心房及左心室内径、射血分数、心脏附壁血栓情况及检测的凝血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方法: 病例回顾分析,选择2006年10月~2011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患者新诊断证实心脏有血栓形成者52例。结果: 52例心脏血栓患者中,男性34例(65%),女性18例(35%),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年龄18~83(60±16)岁。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及以上31人,占60%。心房颤动是第1并发症,其次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血栓并发心房颤动患者中,心脏瓣膜病占47%。共发现70个栓子,左心耳发生率最高。按照血栓部位分组,发现左房及左心耳血栓患者左心房内径显著增大,其他部位血栓者左心室内径显著增大,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hsCRP在左房及左心耳血栓患者中低于其他部位血栓患者,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房颤与血栓形成关联密切,左心耳部位血栓发生风险最高,临床上对心功能不全、房颤、缺血性脑血管病者要积极行经食道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