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20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探讨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性别、年龄、血型、围手术期输血量、病程、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肿瘤大体类型、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转移淋巴结数目、肠壁浸润深度、远处转移、Dukes分期等14项临床病理指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对1 126例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围手术期输血量、病程、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肿瘤大体类型、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转移淋巴结数目、肠壁浸润深度、远处转移、Dukes分期为影响预后的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仅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远处转移、Dukes分期为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远处转移、Dukes分期为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手术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明确结直肠癌的手术死亡率,探讨结直肠癌手术死亡原因。[方法]回顾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自1964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41年间经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4498例,并以1984年12月为界将病例分为A组(1964年1月~1984年12月)和B组(1985年1月~2004年12月)两组,分析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果]全组病例手术死亡(术后30天内死亡)共62例,手术死亡率为1.38%,主要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26例,占41.9%)、中毒性休克(9例,占14.5%)、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占6.5%)、吻合口瘘(3例,占4.8%)。A组手术死亡率3.05%,B组为0.97%,两组主要死亡原因相似。[结论]多器官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吻合口瘘等是结直肠癌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青年人结直肠癌283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人(年龄≤30岁)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年龄≤3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共283例,回顾性总结并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283例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中,临床表现以黏液血便(71.4%)、大便习惯改变(63.6%)最为常见,全组误诊率31.7%,肿瘤部位以直肠(57.2%)最多,其次是乙状结肠(15.8%),恶性度高的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共占50.4%,TNM分期:Ⅰ期11.0%,Ⅱ期23.2%,Ⅲ期29.5%,Ⅳ期36.3%,5年生存率:Ⅰ期79%,Ⅱ期71%,Ⅲ期44%,Ⅳ期6%,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38%和35%。结论青年人结直肠癌误诊率高,恶性度高的病理类型比例高,分期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影响II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初步探讨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行辅助化疗的必要性。方法 对443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对高危因素进行Cox单因素和多因素模型分析,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再按有无辅助化疗分组分析、比较预后。结果 术前伴有肠梗阻或穿孔、送检淋巴结数少于12枚、T4分期、切缘小于1cm是影响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分组分析显示术前伴有肠梗阻或穿孔、送检淋巴结数少于12枚、T4分期的II期大肠癌患者行辅助化疗后总生存率高于未化疗者。结论 术前伴有肠梗阻或穿孔、送检淋巴结数少于12枚、T4分期、切缘小于1cm是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具有前三种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从辅助化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循环中抗-癌胚抗原(CEA)特异性抗体的存在情况和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2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腹科初治、无免疫系统疾病、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病例,随机选取69例为实验组,对照组为28例良性肠道疾病患者和37例健康体检者。所有病例治疗前检测血清CEA(ECLIA)、IgG、IgA、IgM(免疫透视比浊法定量测定)、抗-CEA抗体(间接-ELISA法),免疫组化(LSAB)检测肿瘤组织CEA。用竞争抑制法检测抗体的特异性。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含量升高者(≥5ng/ml)为37.7%(26/69),抗-CEA (IgG or IgM)抗体阳性者为63.8%(44/69),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升至84.1%(58/69)。良性肠道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CEA升高者为0, 血清抗-CEA抗体阳性者分别为10.7% (3/28)、10.8%(4/37)。血清抗-CEA抗体与血清CEA、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和免疫球蛋白含量有显著相关关系(P<.05)。抗-CEA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中存在抗-CEA抗体,是一种比CEA更敏感的肿瘤标记物。它作为肿瘤标记物和预后因素有待在进一步的大型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证实。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癌胚抗原(CEA);抗-CEA抗体;临床生物学特性;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  相似文献   
16.
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结直肠癌约占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10%~15%,而晚期患者中MSI-H人群仅占5%。既往研究显示,早中期MSI-H结直肠癌预后佳,但晚期患者预后差,对化疗不敏感。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的出现显著改变了该人群的预后和治疗格局,不仅在后线治疗获得良好疗效,而且在一线治疗中疗效也显著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3—2012年间291例LARC接受了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手术±术后辅助化疗。放疗为2DRT、3DRT,45~50 Gy分23~25次。化疗方案包括FOLFOX6、XELOX及单药希罗达等,术前化疗2~4周期。放疗结束后3~8周手术,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原则。134例患者术后接受了辅助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OS、DFS、RFS和DMFS等,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均完成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及手术。R0切除率为98.9%,保肛率为53.6%。T降期73.1%,N降期83.6%,临床分期降期79.4%。pCR率为26.8%,3级血液系统反应为7.9%,3级腹泻为7.2%,3级放射性皮炎为2.7%。术后会阴部疼痛占12.3%,伤口延迟愈合占8.2%。随访率94.5%,5年样本量为95例。5年OS、DFS、RFS和DMFS分别为76.6%、72.1%、88.8%和79.7%,5年LR率为7.5%,远处转移率为15.8%。术后病理分期是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提高了LARC的R0切除率及保肛率,并使肿瘤显著降期,不良反应较轻且未增加手术并发症,LR率低且远期生存率得到改善。术前新辅助放化疗作为LARC标准治疗策略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三明治”式新辅助放化疗的Ⅱ期临床研究的良好近期疗效能否转化为中远期生存获益。 方法 2012年间 45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给予术前“三明治”式新辅助放化疗。采用XELOX方案化疗,放疗采用VMAT技术,GTV 50 Gy分25次、CTV 45~46 Gy分25次。放疗结束 6~8周后遵循TME切除。应用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分析。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46.7个月,无 1例LR,3年DM率为18%,3年OS、DFS率分别为96%、84%。单因素分析提示神经束受侵、病理N1-N2(病理Ⅲ期)、治疗前CA-199是影响DM的因素(P=0.000、0.000、0.013)。 结论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三明治”式新辅助放化疗获得的显著近期疗效可转化为中期生存获益,但需要进一步Ⅲ期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9.
Ⅱ、Ⅲ期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结直肠癌中,Ⅱ、Ⅲ期患者占绝大多数,本研究通过分析Ⅱ、Ⅲ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特点。方法分析1990~1999年我院收治的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比较Ⅱ、Ⅲ期患者中各初发症状,性别,年龄、病程,肿瘤部位,合并症,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及病理分级的差异。结果粘液血便是结直肠癌患者最常见的初发症状;肿瘤部位多见于直肠,以腺癌为主。Ⅱ、Ⅲ期相比,腹痛及大便习惯改变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升结肠癌、直肠癌,大于5cm的肿瘤、严重贫血,乳头状腺癌,Ⅱ级及Ⅲ级肿瘤的出现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Ⅱ、Ⅲ期结直肠癌虽然存在着某些差异,但为疾病的延续和进展,只有对早期症状重视,才能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选择性肠造口是否能预防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15漏及减轻其影响各家报道不一,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后是否需要选择性行预防性肠造口。方法:收集1990至2007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选择性肠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中作用的文献,将直肠癌前切除加选择性肠造口组与单纯直肠癌切除术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及需要再次手术的吻合口漏发生率进行综合比较。结果:符合要求的有7篇文章.7个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累计病例5040例。(1)选择性肠造口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合并OR值0.68(95%CI=0.45~1.02,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选择性肠造口未显著降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后吻合口漏的发生。(2)选择性肠造口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发生需要再次手术的吻合口漏的影响:合并OR值0.33(95%CI=0.25—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选择性肠造口显著降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后需要再次手术的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结论:选择性肠造口未能降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能降低需要再次手术的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对具有发生吻合口漏危险因素者应同时行选择性肠造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