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857篇
  免费   7154篇
  国内免费   3102篇
耳鼻咽喉   275篇
儿科学   682篇
妇产科学   431篇
基础医学   4059篇
口腔科学   788篇
临床医学   4427篇
内科学   5514篇
皮肤病学   755篇
神经病学   2843篇
特种医学   947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3686篇
综合类   15476篇
现状与发展   9篇
一般理论   5篇
预防医学   3457篇
眼科学   589篇
药学   8718篇
  87篇
中国医学   24609篇
肿瘤学   1747篇
  2024年   343篇
  2023年   1296篇
  2022年   2153篇
  2021年   3112篇
  2020年   2992篇
  2019年   2634篇
  2018年   2299篇
  2017年   2714篇
  2016年   2576篇
  2015年   2469篇
  2014年   5453篇
  2013年   4646篇
  2012年   5384篇
  2011年   5497篇
  2010年   4560篇
  2009年   3464篇
  2008年   2867篇
  2007年   3147篇
  2006年   2472篇
  2005年   2106篇
  2004年   1677篇
  2003年   1507篇
  2002年   1294篇
  2001年   1153篇
  2000年   959篇
  1999年   706篇
  1998年   512篇
  1997年   509篇
  1996年   413篇
  1995年   342篇
  1994年   298篇
  1993年   191篇
  1992年   210篇
  1991年   203篇
  1990年   144篇
  1989年   119篇
  1988年   99篇
  1985年   592篇
  1984年   749篇
  1983年   597篇
  1982年   713篇
  1981年   727篇
  1980年   559篇
  1979年   578篇
  1978年   352篇
  1977年   338篇
  1976年   372篇
  1975年   325篇
  1974年   235篇
  1973年   24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通过对公开发表在网络和数据库的有关中医药治疗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文献进行方、药、证的可视化分析,客观全面的对COVID-19的中医药治疗进行探讨,为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文选用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VOSviewer可视化软件对纳入文献中的用药情况进行数据拆分、整理和分析。结果 本研究高质量数据的主要期刊来源是核心期刊《中医杂志》;新冠临床用方以解表清热剂、开窍补益剂、辟秽祛湿剂为主;临床用药以解表药、清热解毒药、化湿祛痰药以及补益药为主;临床治病思路以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为指导;临床常见证型为湿、热、寒、毒相关证型;重视新冠前期预防以及后期恢复调养;治疗过程用药考究,注重养阴与祛邪并进。结论 新冠的中医临床诊治考病全面,并注重养阴与祛邪并进,可为官方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淋巴管作为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调节机体体液稳态,协助免疫监视和肠道脂质吸收等重要作用。淋巴管新生是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维持脉管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常的重要手段,淋巴管新生调控对于防治肿瘤、心血管等诸多疾病有着潜在的临床转化意义;淋巴回流功能则与关节炎症等疾病发病机制关系密切。在循环系统中,相较于中医药调控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已取得很大进展,近年来对于淋巴管的研究则明显相对滞后。本文从中医药作用于淋巴管新生及回流功能角度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上中医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3.
皮肤鳞状细胞癌是具有发病率高、发展快、可转移、易误诊等特点的一种恶性肿瘤,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随着中医的发展和现代医学实验研究技术的进步,中医药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现代研究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目前临床上治疗鳞状细胞癌多采取手术及药物化疗等,因不良反应的存在,患者接受度低。中药具有多靶点、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在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中中医具有一定优势,本文将围绕中药单体、中药复方,以及针灸在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进展展开论述和思考。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糖尿病前期的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特点。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三大数据库中收录的自建库以来有关糖尿病前期证型的临床研究文献,对中医证型进行规范整理,建立数据库,提取证素,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探究证素分布规律。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总有效病例1620例,证型经规范处理后整理为18个,主要证型为脾虚痰湿证。共提取证素13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脾,主要病性证素为气虚、湿和痰,关联分析显示脾—湿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聚类分析结果可得到3个聚类组。结论 糖尿病前期病位在脾,气虚、脾、痰、湿是常见证素,临床诊治糖尿病前期应注重从脾论治,需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45.
46.
47.
薄层色谱鉴别在历版《中国药典》中的应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而薄层扫描含量测定在最近几版《中国药典》中的应用比例逐渐降低。随着对中药质量标准体系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薄层色谱法的不足之处陆续显现,如仪器普及率低、设备并不简单、结果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差、鉴别速度及准确性不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展开剂毒性大等,逐渐不合时宜。在制定中药质量标准时,研究者不应该墨守成规,薄层色谱鉴别也不应该是雷打不动的定性鉴别必备选项。高效液相色谱法具备完全取代薄层色谱法的可行性,薄层色谱法可作为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补充。为充分降低检测成本、缩短检测周期、提高鉴别效率,笔者建议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应该大幅减少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应用,增加高效液相特征图谱鉴定,尽量做到“一个条件,一张图谱”;除非确有必要,《中国药典》等国家质量标准体系应将薄层色谱鉴别作为推荐方法,而非强制标准。  相似文献   
48.
49.
50.
Objectives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port 1-year clinical outcomes following commercial transcatheter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LAAO) in the United States.BackgroundThe National Cardiovascular Data Registry LAAO Registry was initiated to meet a condition of Medicare coverage and allow the assessment of clinical outcomes. The 1-year rates of thromboembolic events after transcatheter LAAO in such a large cohort of “real-world” patients have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MethodsPatients entered into the National Cardiovascular Data Registry LAAO Registry for a Watchman procedure between January 1, 2016, and December 31, 2018, were included.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ischemic stroke. Key secondary endpoints included the rate of ischemic stroke or systemic embolism, mortality, and major bleeding. Major bleeding was defined as any bleeding requiring hospitalization, and/or causing a decrease in hemoglobin level > 2g/dL, and/or requiring blood transfusion that was not hemorrhagic stroke. The Kaplan-Meier method was used for 1-year estimates of cumulative event rates.ResultsThe study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36,681 patients. The mean age was 76.0 ± 8.1 years, the mean CHA2DS2-VASc score was 4.8 ± 1.5, and the mean HAS-BLED score was 3.0 ± 1.1. Prior stroke was present in 25.5%, clinically relevant bleeding in 69.5%, and intracranial bleeding in 11.9%. Median follow-up was 374 days (IQR: 212-425 days). The Kaplan-Meier–estimated 1-year rate of ischemic stroke was 1.53% (95% CI: 1.39%-1.69%), the rate of ischemic stroke or systemic embolism was 2.19% (95% CI: 2.01%-2.38%), and the rate of mortality was 8.52% (95% CI: 8.19%-8.87%). The 1-year estimated rate of major bleeding was 6.93% (95% CI: 6.65%-7.21%). Most bleeding events occurred between discharge and 45 days following the procedure.ConclusionsThis study characterizes important outcomes in a national cohort of patients undergoing transcatheter LAAO in the United States. Clinicians and patients can integrate these data in shared decision making when considering this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