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7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27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14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98篇
内科学   87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61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118篇
综合类   140篇
预防医学   125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84篇
  2篇
中国医学   78篇
肿瘤学   6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了解贵州省常住居民主食摄入现状,为指导当地居民合理搭配、平衡膳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取和自愿参与的方法对贵州省339名常住居民进行饮食问卷调查,获取研究对象既往1年的饮食习惯和膳食数据,分析不同特征的居民的主食选择差异及主食摄入频次。结果:研究人群中,女性选择薯类多于男性。青年人(18~39岁)对大米及制品、小麦及制品、薯类的选择高于未成年人。体型消瘦者对薯类选择大于超重者。高学历(大专或本科及以上)对小麦及制品、玉米及制品、薯类、杂豆、其他杂粮的选择最多,大于中低学历者。高收入者(>8 000元)对小麦及制品的选择多于低收入者(<1 000元),对玉米及制品的选择高于中低收入者(1 000~2 999元)。大米及制品和小麦及制品的摄入频次多为≥3次/周,薯类多为1~2次/周,糯米及制品、玉米及制品、杂豆、其他粗杂粮摄入频次多为1~3次/月。有96.5%的研究对象满足不了每周3次以上杂豆和其他粗杂粮的摄入。结论:贵州省常住人口对大米及制品、小麦及制品等精细粮食的摄入频次较多,薯类食物次之,而对杂豆、其他粗杂粮等摄入频次较少。不同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文化程度...  相似文献   
992.
总结郑小伟治疗咽喉炎的经验,对郑小伟治疗慢性咽喉炎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郑老师从经典出发,结合近代医家治疗经验,认为慢性咽喉炎的病因病机为阳气亏虚,阴阳升降失调。治疗上顺应三伏时节阳气旺盛的特殊时期,用温补中阳、升清降浊、通阳利咽的方法治疗慢性咽喉炎,可取得较好疗效。临床常采用穴位贴敷、中药内服及耳穴按压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993.
肠道微生物组及其代谢产物对于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随着基因测序及代谢组学的发展,其也越来越受关注。对于神经重症患者,由于疾病本身以及药物的干预作用,肠道稳态失衡,而肠道菌群变化又对疾病的进展有着相当影响。因此,本文对神经重症患者菌群改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示肠道菌群改变与神经重症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基于神经重症预后改善情况阐述肠道微生物组稳态的调节方法。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术后腰椎前凸指数(lumbar lordosis index,LLI)对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术后矢状面平衡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单一后路矫形术的57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9例,女48例,年龄56.3±10.8岁(48~70岁)。纳入标准为年龄45岁以上、内固定节段≥5个节段且随访≥2年的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矢状面垂直轴(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计算腰椎前凸指数(LLI=LL/PI)。根据末次随访时患者矢状面平衡情况分为正常组(A组,末次随访时SVA≤5cm且PT≤25°)和失代偿组(B组,末次随访时SVA5cm或PT25°)。应用相关性分析研究57例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LLI与其他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A组和B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的矢状面参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患者41例,B组16例。术后随访时间4.4±1.9年(2~8年),其中A组随访4.3±1.8年,B组随访4.6±1.9年,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725)。57例患者LLI与相应时间点的PI、LL、PT、SVA和LL丢失值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TK和SS无相关性。两组间术前LL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5±0.18 vs.0.47±0.21,P=0.638);A组术后即刻LLI为0.89±0.13,显著大于B组术后即刻的LLI(0.61±0.14)(P=0.005)。A组末次随访时SVA为2.73±2.62cm、PT为20.34°±4.28°,而B组患者末次随访时SVA为7.81±3.26cm、PT为29.81±5.13°,两组间SVA和P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后即刻LLI重建不良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在随访中可能出现矢状面失代偿的风险,而良好的术后LLI重建可以降低随访中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风险。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在自血穴位注射疗法前期临床及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其效应机制研究思路。方法:以"自血穴位注射"为检索词,检索Pubmed、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1990-2017年文献,结合本课题组前期临床及实验研究,分析自血穴位注射疗法干预痤疮的效应机制。结果:自血穴位注射通过调节Th1/Th2免疫偏移与皮损局部微生态环境失衡发挥治疗寻常痤疮的作用,这可能是自血穴位注射治疗寻常痤疮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其"调和阴阳,以平为期"作用的体现。结论: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以自血穴位注射对Th1/Th2免疫偏移及皮损局部微生态失衡的影响为切入点,可为本法"调和阴阳,以平为期"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基于抗抑郁活性优选百合地黄汤中生地黄与百合的最佳配比并初探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10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生地黄单煎液组、百合单煎液组、5种不同配比的百合地黄汤组(生地黄-百合5∶6、5∶5、5∶4、5∶3、5∶2)、盐酸氟西汀组。除正常组外,其余9组,连续21 d,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法(CUMS)制备抑郁小鼠模型。生地黄单煎液组、百合单煎液组和5种不同配比的百合地黄汤组均以2 g·kg-1分别灌胃相应的药物,盐酸氟西汀组灌胃盐酸氟西汀0.01 g·kg-1,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21 d。通过行为学实验评价不同配比的百合地黄汤的抗抑郁作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的表达水平;羟胺法检测海马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海马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水平;比色法检测海马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水平;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海马组织丙二醛(MDA)的水平,初探其抗抑郁机制。结果 CUMS引起了糖水偏爱率显著下降及强迫游泳和悬尾不动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而不同配比的百合地黄汤及生地黄、百合的单煎液均在不同程度上明显逆转了上述指标的异常(P<0.05,P<0.01),尤以配比为5∶6时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最为明显;此外,CUMS引起了小鼠海马BDNF和TrkB的表达水平及SOD、谷胱甘肽抗氧化相关指标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脂质过氧化产物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较优比的百合地黄汤(生地黄-百合5∶6、5∶5、5∶4)及生地黄、百合的单煎液均在不同程度上明显逆转了以上指标的异常(P<0.05,P<0.01)。结论 5种不同配比的百合地黄汤及生地黄、百合的单煎液均能产生抗抑郁作用,尤以生地黄-百合配比为5∶6时抗抑郁作用最强,且随着百合在方中占比减少,抗抑郁作用逐渐减弱,其机制可能涉及增强海马中枢神经营养水平和抗氧化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997.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intervention on the immune imbalance of atopic dermatitis (AD) by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Mahuang Lianqiao Chixiaodou decoction (MLCD) on skin damage and inflammation factors in an AD-like mouse model.MethodsNinety-six male BALB/c mice were divided into normal, model, positive control (mometasone furoat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MLCD) groups by a random number table. 2,4-dinitrofluorobenzene was used to induce AD-like mice in all groups except the normal group. The treatment or intervention was administered for seven consecutive days on days 4, 18, 32, and 39. The mRNA relative expressions of interleukin-4 (IL-4), IL-10, interferon-γ (IFN-γ), 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 (TSLP), and the TSLP receptor (TSLPR) were measured using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the serum immunoglobulin E, IL-4, IL-10, and IFN-γ levels were detected using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the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of the skin lesions of the mice in the mode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thickened on days 11, 25, and 39.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the epidermal thickness of the positiv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 on day 39 (P < .001), and that of the MLC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n days 25 and 39 (P < .001). Compared with the four observation time points, MLCD had the best treatment effect on day 39 of the experiment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skin damage performance and relieved pathological lesions. On day 39,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MLCD downregulated the skin mRNA relative expressions of IL-4 (P = .009), TSLP (P = .030), and TSLPR (P < .001), and reduced the mouse serum levels of IL-4 (P = .003). For other serum indicator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model and MLCD groups.ConclusionMLCD improved AD-like mice skin damage by regulating the Th1/Th2 immune imbalance.  相似文献   
998.
999.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张力失衡性膝关节过伸的效果。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刺治,比较两组膝过仲的纠正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张力失衡性膝过仲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高原驻训部队返回人员炎症因子失衡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21名长期居住平原地区(海拔200 m),平均25岁,初上高原前身体健康,驻训6个月返回后出现高原脱适应症的男性官兵,在上高原前(Control)、返回平原第2天(d2)及第30天(d30)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80℃冻存,ELISA法检测上述返回人员血清中IL-17A及IL-10的含量。结果 d2及d30时间点IL-17A含量及IL-17A/IL-10比率较Control有显著增高(P<0.05),d30时间点IL-17A含量及IL-17A/IL-10比率低于d2时间点(P<0.05);d2及d30时间点IL-10的含量较Control有显著降低(P<0.05),但d30时间点IL-10含量高于d2时间点(P<0.05)。在Control、d2、d30时间点IL-10与IL-17A存在呈正相关(r1=0.948, P<0.05;r2=0.969, P<0.05;r3=0.972, P<0.05);IL-10与IL-17A在d2与Control间、d30与d2间的改变量呈负相关( r4=-0.793, P<0.05;r5=-0.756, P<0.05)。结论高原驻训部队返回人员机体中存在炎症因子失衡的现象,其程度随着返回平原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其炎症因子失衡有所恢复,但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