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04篇
  免费   682篇
  国内免费   172篇
耳鼻咽喉   63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54篇
基础医学   399篇
口腔科学   202篇
临床医学   553篇
内科学   611篇
皮肤病学   60篇
神经病学   256篇
特种医学   14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518篇
综合类   1274篇
预防医学   331篇
眼科学   144篇
药学   1119篇
  6篇
中国医学   1887篇
肿瘤学   203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267篇
  2021年   460篇
  2020年   361篇
  2019年   328篇
  2018年   275篇
  2017年   291篇
  2016年   298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570篇
  2013年   513篇
  2012年   511篇
  2011年   538篇
  2010年   406篇
  2009年   310篇
  2008年   341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目的 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细胞凋亡相关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和胱天蛋白酶-12(Caspase-12)蛋白与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动物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将60只雄性SD大鼠通过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链尿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成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连续3 d随机血糖≥16.7 mmol·L-1者为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将48只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α-硫辛酸组(0.026 8 g·kg-1·d-1)、中药高、低剂量组(2.5、1.25 g·kg-1·d-1),每组各12只,并设正常组10只。监测大鼠体质量和随机血糖水平;干预16周末通过Key point肌电采集系统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中Bax和Caspase-12蛋白与mRNA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随机血糖水平显著升高(P<0.01);干预16周,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升高(P<0.05),其他给药组体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给药组随机血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干预16周,模型组大鼠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Bax和Caspase-1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坐骨神经Bax和Caspase-12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Bax和Caspase-12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α-硫辛酸组、中药高剂量组大鼠坐骨神经Bax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中药低剂量组坐骨神经Bax mRNA表达降低有下降趋势;各给药组大鼠坐骨神经Caspase-12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可能通过抑制坐骨神经细胞凋亡来改善和修复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究加味瓜蒌枳实汤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对痰热蕴肺型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痰热蕴肺型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SAP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瓜蒌枳实汤,连续治疗2周,并比较两组SAP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免疫指标、炎症指标及肺功能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SAP患者治疗后X射线片病灶、肺啰音、咳嗽、发热、痰色、便秘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SAP患者的第1秒内用力呼气量占呼气量的比例(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FEV1%)均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的FEV1/FVC、FEV1%改善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SAP患者经治疗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值)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的NLR值明显降低(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SAP患者在治疗后的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 调查北京地区乳腺癌根治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北京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对全市83所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乳腺癌根治/改良根治术前瞻性监测,应用SPSS 20.0软件对SSI情况进行描述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2012—2017年监测数据库中8 248例病例,发生SSI 62例,发病率为0.75%。糖尿病、手术后入住过ICU、手术时长和ASA评分是乳腺癌根治/改良根治术患者SSI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相较于非糖尿病患者SSI的风险增加(OR=2.99,95%CI:1.33~6.73);术后入住过ICU的患者发生SSI的风险是未入住过ICU的5.72倍(OR=5.72,95%CI:1.68~19.45);手术时间每增加1 h,术后感染的风险增加27%(OR=1.27,95%CI:1.11~1.46);ASA评分每高一个级别,SSI的风险将增加54%(OR=1.54,95%CI:1.01~2.35)。结论 多中心大样本的目标监测提示2012—2017年北京地区乳腺癌手术后SSI发病率较低。糖尿病、入住过ICU、手术时间和ASA评分应作为预判SSI的重要因素,在综合考虑影响患者SSI的因素后制定个性化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新式阴道前、后壁联合修补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PO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PO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采用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n=60,采用新式阴道前、后壁联合修补术)及对照组(n=60,采用腹腔镜下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传统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对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YX-P-2020-023-01)。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2组POP患者年龄、人体质量指数(BMI)、产次、绝经者比例及POP脱垂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POP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分别为(88.0±30.6)min、(24.7±36.0)mL、(7.3±2.1)d、(4.6±1.4)d及(10727±1812)元,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的(118.0±33.4)min、(56.7±43.8)mL、(9.8±2.3)d、(6.4±1.6)d及(26318±3890)元,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30、4.372、6.218、6.558、28.138,均为P<0.001)。2组POP患者术后3、6、12个月复发率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式阴道前、后壁联合修补术在不增加POP患者术后复发率的基础上,不仅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还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并且易于操作,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56.
逍遥合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逍遥合剂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处方中的白芍、甘草进行定性鉴别;用HPLC法测定芍药苷的含量。结果:在TLC色谱中均能检出白芍、甘草、芍药苷在0.3980-1.393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5%,RSD=0.83%。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准确地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7.
银翘解毒丸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银翘解毒丸中微量元素进行测定。方法 :试样经过化学处理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结果 :方法简便、重现性好。结论 :可以应用于银翘解毒丸的质量控制和药理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8.
潘赐明  任雪  韦姗姗  曹蓓苓  王维  杨艳  陈文慧  徐宏喜 《中草药》2023,54(12):3911-3920
目的 基于中医药整合药理学和转录组学探究丹栀逍遥散防治焦虑肝郁化火证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v2.0,检索并获取丹栀逍遥散的活性成分及靶标、焦虑肝郁化火证靶标信息,构建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将交集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以确定最终需要验证的靶标。利用GEO数据库转录组学验证整合网络药理学结果,同时采用动物实验进行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与焦虑肝郁化火证相关的靶标13个,丹栀逍遥散活性成分430种。整合药理学结果显示,丹栀逍遥散防治焦虑肝郁化火证主要通过调控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噁唑丙酸受体(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 receptor,AMPAR)、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的激活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s,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相似文献   
59.
王艳英  马堃 《陕西中医》2023,(5):584-586,611
目的:评价六味地黄汤联合逍遥散加减治疗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予六味地黄汤联合逍遥散加减口服;对照组予戊酸雌二醇联合地屈孕酮序贯口服。试验组以3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以21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FSH、E2及血尿常规、肝肾功和心电图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90.0%;两组均能明显降低PSQI、改良Kupperman和中医证候评分,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减低Kupperman评分上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对血清FSH水平均有下调趋势,均可上调血清E2水平,对照组较试验组对血清E2上调更明显(P<0.01)。结论:六味地黄汤联合逍遥散加减治疗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睡眠障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0.
The Gleason grading system, proposed by Dr. Donald F. Gleason in 1966,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s in men with prostate cancer (PCa). At consensus conferences held in 2005 and 2014, orga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 (ISUP), the system was modified to reflect the current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es. In particular, in the 2014 Conference, it was recognized that there were weaknesses with the original and the 2005 ISUP modified Gleason system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 research conducted by Prof. JI Epstein and his group, a new grading system was proposed by the ISUP in order to address some of such deficiencies: i.e., the five distinct Grade Groups (GGs). Since 2014, results of studies have been published by different groups and societies, including the Genitourinary Pathology Society (GUPS), giving additional support to the prognostic role of the architectural Gleason patterns and, in particular, of the GGs. A revised GG system,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ercentage of Gleason pattern (GP) 4, cribriform and intraductal carcinoma, tertiary GP 5, and reactive stroma grade, has shown to have some advantages, however not ready for adoption in the current practice. The aim of this contribution was to review the major updates and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the GPs and GSs, as well as the GGs, trying to give an answer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How has the grade group system been used in the routine?” and “will the Gleason scoring system be replace by the grade groups?” We also discussed the potential implementation in the future of molecular path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grading to further define risk groups in patients with P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