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1篇
  免费   741篇
  国内免费   196篇
耳鼻咽喉   103篇
儿科学   34篇
妇产科学   267篇
基础医学   631篇
口腔科学   139篇
临床医学   725篇
内科学   332篇
皮肤病学   463篇
神经病学   176篇
特种医学   606篇
外科学   2757篇
综合类   1100篇
预防医学   366篇
眼科学   125篇
药学   500篇
  10篇
中国医学   237篇
肿瘤学   87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277篇
  2021年   339篇
  2020年   365篇
  2019年   290篇
  2018年   273篇
  2017年   292篇
  2016年   329篇
  2015年   330篇
  2014年   661篇
  2013年   568篇
  2012年   546篇
  2011年   570篇
  2010年   395篇
  2009年   403篇
  2008年   357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238篇
  2004年   221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1.
范晓东  张敬堂  张宏伟 《骨科》2021,12(5):451-455
目的 比较膝关节屈曲90°连续缝合切口和膝关节伸直位连续缝合切口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22例拟行TKA手术的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采用膝关节伸直位连续缝合切口,观察组(61例)采用膝关节屈曲90°连续缝合切口。比较两组病人切口长度、缝合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失血量、直腿抬高活动时间、屈膝90°活动时间、拆线时间、住院时间、Hollander切口愈合(Hollander wound evaluation scale,HWES)评分、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American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Rasmussen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ROM)、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术后并发症差异。结果 两组切口长度、缝合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失血量、直腿抬高活动时间、拆线时间、住院时间、HWE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屈膝90°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24 h、48 h的HSS评分、Rasmussen评分高于对照组,膝关节ROM大于对照组,术后24 h、48 h、72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膝关节屈曲90°连续缝合切口可减轻术后早期疼痛程度,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面部深Ⅲ度烧伤创面皮瓣移植类型的选择方法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应用4种类型皮瓣(共38个)移植修复面部深Ⅲ度烧伤患者32例,其中游离皮瓣2个,轴型皮瓣16个(含岛状皮瓣5个),局部皮瓣18个,皮管转移2个。结果38个移植皮瓣,除5个皮瓣远端有小面积坏死,经换药愈合,余33个皮瓣完全成活。术后随访5月~3年,移植皮瓣质地柔韧,延展性好,组织挛缩轻,皮肤色泽变化小,外形满意。结论皮瓣血运丰富,有完整的皮下脂肪组织,移植后除了可用以修复皮肤缺损外,可明显改善受区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防止感染,最大程度地恢复面部的形态与功能。术中依据创面大小和创周皮肤条件,首选局部皮瓣或轴形皮瓣,局部无条件时行游离皮瓣或皮管移植。  相似文献   
93.
聚氨酯抗菌创伤敷料的制备及其灭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自制的亲水性聚氨酯软泡沫为载体制备抗菌创伤敷料。对4种抗菌剂(超微二氧化钛粉末、磺胺嘧啶银、磺胺、硝酸银)进行了实验。采用预聚体法、填充法、浸渍法等3种方法将抗菌剂加载于聚氨酯敷料中,测试了抗菌敷料的抗菌性能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4种抗菌剂制备的敷料均有抗菌效能。综合考虑抗菌敷料的抗菌性能、手感、颜色、掉粉等因素,将超微二氧化钛粉末、磺胺嘧啶银和磺胺3种抗菌剂,填充加载法制备抗菌创伤敷料,抗菌效果好,  相似文献   
94.
Summar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our skin graft donor site dressings was undertaken. This was a prospective and cross-over study of 25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burns up to 40% TBSA treated with split skin grafts. Each donor site wa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and covered with different dressing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ir effectiveness in healing, the time required for complete epithelialization, patient acceptance and any intolerance or local infe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cclusive hydrocolloid dressing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p<0.01) the mean time required for complete healing (7.45 days) compared with a semiocclusive hydrocolloid (10.29 days), a polyurethane sheet (9.4 days) and the conventional dressing (10.04 days).Presented at the IV European Burns Congress in Barcelona, Spain, September 25, 1991 (Abstract No. 117)  相似文献   
95.
粉防己碱对兔瘢痕组织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粉防己碱对兔病理性瘢痕的组织学作用 ,为瘢痕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采用兔耳腹侧瘢痕模型 ,用粉防己碱 5 0mg /ml、粉防己碱 10mg /ml、去炎松 40mg /ml及生理盐水分别注入瘢痕组织 ,图像分析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 :粉防己碱治疗组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与胶原含量均明显减少 ,呈剂量效应关系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与去炎松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 (P >0 .0 5 )。结论 :粉防己碱抑制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殖 ,并使胶原合成减少 ,从而抑制瘢痕组织生长 ,有望成为防治病理性瘢痕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96.
为了探讨深Ⅱ度烫伤的愈合机理,采用80℃6s和15s水烫SD大鼠皮肤制备致深⒓度烫伤的动物模型,定期光镜观察创面自然愈合的情况。结果表明6s烫伤组的局部微循环障碍程度较轻,烫后7d真皮深部残留毛囊上皮增生并覆盖创面,烫后14d创面已基本愈合。15s伤组的局部微循环障碍明显,烫后7d创面进行性加深,由深Ⅱ度向Ⅲ度度为,烫后14d痂下脓肿形成,创面未能愈合。结果提示,微循环障碍程度与致伤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He-Ne激光重复照射对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不同功率密度(10、50、100和150mW/cm^2)He-Ne激光照射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30min,1/d,连续照射3d,在3d重复照射后24h用^3H-脯氨酸掺入法和斑点杂交法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和Ⅰ型前胶原基因表达。结果 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Ⅰ型前胶原基因表达水平在10、50m  相似文献   
98.
99.
目的探讨甘肃省某三甲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情况,分析创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后期临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糖尿病足患者,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人口信息(年龄、性别)、糖尿病足创面特征(糖尿病病程、创面持续时间、创面部位)、抗生素应用数量、实验室检测指标(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创面细菌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糖尿病足患者173例,其中51~60岁人数最多,有53例,占比30.6%,其次为61~70岁、41~50岁、71~80岁,分别占24.3%、20.2%、16.8%;男性总体多于女性,男性138例,占比79.8%,女性35例,占比20.2%。(2)糖尿病足患者糖尿病病程10~14年人数最多,38例,占比为22.0%,创面持续时间中人数最多为15~30 d,53例,占比为30.1%。173例患者共185个创面,其中位于足趾部位最多,有68例,占比36.8%,其次为足底52例,占比28.1%。(3)患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显示,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范围的患者占比60.1%,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范围的患者占比34.7%,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范围的患者占比42.8%,白蛋白低于正常值范围的患者占比86.1%,肌酐高于正常值范围的患者占比20.8%,胆固醇高于正常值范围的患者占比11.6%,甘油三酯高于正常值范围的患者占比23.7%,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值范围的患者占比73.4%,低密度脂蛋白高于正常值范围的患者占比12.7%,空腹血糖高于正常值范围的患者占比82.1%,糖化血红蛋白高于正常值范围的患者占比77.5%,白细胞介素-6高于正常值范围的患者占比77.5%,降钙素原高于正常值范围的患者占比68.2%。(4)173例患者共送检标本257份,其中阳性210份,阴性47份,阳性率81.7%;其中革兰阳性菌共120株,占比57.1%,革兰阴性菌共89株,占比42.4%,真菌1株,占比0.5%;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5株,占比最高,为31.0%,其次是粪肠球菌16株,占比7.6%;革兰阴性菌中阴沟肠杆菌24株,占比最高,为11.4%,其次是大肠埃希菌21株,占比10.0%;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抗生素较为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其对青霉素耐药率高,耐药率为89.2%,其次为克林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78.5%、76.9%;阴沟肠杆菌对美洛培南、厄他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旋氧氟沙星等较为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其次为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吡肟,敏感率均为95.8%;大肠埃希菌对美洛培南、厄他培南、亚胺培南、替加环素、头孢西丁、阿米卡星等较为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173例患者中,抗生素应用数量为0的有19例,占比11.0%;1种及2种的均有61例,占比均为35.3%;3种的有25例,占比14.4%;4种以上7例,占比4.0%。(5)对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的17个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创面持续时间、抗生素应用数量、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肌酐、糖化血红蛋白、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等相关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创面感染相关的因素有创面持续时间、抗生素应用数量,高密度脂蛋白(OR=1.530、1.923、2.587,P<0.05)。 结论糖尿病足患者创面病原菌培养中,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主,而革兰阴性菌以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为主;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创面形成时间长、抗生素滥用,高密度脂蛋白低。  相似文献   
100.
Routine histological staining techniques form the basis of a forensic age estimation of human skin wound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vitality is aided by the detection of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s which appear earliest about 20–30 min after wounding. A clear granulocyte infiltration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acrophages indicates a post infliction interval of at least several hours. Macrophages containing incorporated particles such as lipophages, erythrophages or siderophages appear earliest at a wound age of 2–3 days similarly to extracellular deposits of hemosiderin, whereas the rarely detectable iron-free pigment hematoidin and spot-like lymphocytic infiltrates in the granulation tissue appear approximately one week or more after wounding. A complete reepithelialization of surgically treated and primarily healing human skin lesions can be expected earliest 5 days after wound infliction and the absence of a complete new epidermal layer indicates a survival time of less than 21 days. Enzyme histochemical methods allow a wound age differentiation especially in the range of a few hours. An increase in nonspecific esterases can be observed earliest approximately 1 hour after wounding followed by other enzymes such as acid phosphatase ( 2 h), ATPase ( 4 h), aminopeptidase ( 4 h) or alkaline phosphatase ( 4 h). Positive results, however, cannot be regularly found. Therefore, the detection of reactive changes is useful for a wound age estimation whereas negative findings, which in general must be interpreted with caution, can provide information only in a limited number of histological parameters.Dedicated to Prof. Dr. W. Eisenmenger on the occasion of his 50th birthd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