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5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4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100篇
口腔科学   253篇
临床医学   161篇
内科学   144篇
皮肤病学   25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129篇
综合类   399篇
预防医学   98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199篇
中国医学   122篇
肿瘤学   6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目的探讨微针联合不同种类硬化剂对浅表血管性病变作用的特点。方法选择1.5~2.0kg雄性莱航鸡30只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3组:A组微针+聚桂醇,B组微针+无水乙醇,以及C组正常鸡冠,每组均为10只。分别在微针联合硬化剂干预鸡冠后第7、14、21、28天切取鸡冠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计算毛细血管数目及Ⅰ型、Ⅲ型胶原纤维面积。结果肉眼观察:鸡冠组织颜色随时间的推移而变浅;HE染色显示:两实验组鸡冠组织毛细血管数目均明显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且A组减少更明显;Ⅰ型胶原纤维及Ⅲ型胶原纤维面积计算结果显示:A、B、C组各时段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微针联合两种硬化剂均可显著减少鸡冠组织的毛细血管数量,最终导致鸡冠颜色变浅,其中以微针+聚桂醇效果更明显;Ⅰ型、Ⅲ型胶原纤维未见增生,所以微针联合硬化剂干预鸡冠组织后不会导致局部纤维化。  相似文献   
82.
目的分析我国吉林省地区朝鲜族和汉族健康人群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基因HindⅢ酶切位点多态性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i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等技术检测66例朝鲜族和90例汉族LPL基因多态性,并将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两族人群中的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朝鲜族人群LPL基因P+P+基因型,P+P-基因型和P-P-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7.58%,33.33%和9.09%;汉族人群分别为73.33%,24.44%和2.22%,两组基因型的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9)。朝鲜族人群P+等位基因和P-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4.24%和25.76%;汉族人群分别为85.56%和14.44%,两组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2)。结论 LPL基因HindⅢ酶切位点多态性在中国吉林省地区朝鲜族和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83.
T-Scan Ⅲ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是最新的专门用来精确记录和分析咬合力随接触时间变化的工具。目前,在咬合生理研究、种植义齿、修复治疗、颞下颌关节病治疗、正畸治疗等临床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T-Scan Ⅲ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的发展、优点及临床最新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4.
目的 通过比较全视网膜光凝联合葛芪复明Ⅲ号和单纯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弥补单纯激光治疗的不足,寻找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方法 临床采集2型糖尿病并发Ⅲ、Ⅳ期眼底改变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35例67只眼,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34只眼),观察组行全视网膜光凝联合葛芪复明Ⅲ号治疗;对照组17例(33只眼),对照组单纯行全视网膜光凝;两组均由同一高年资医师行全视网膜光凝术.观察3个月,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视力.视觉电生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9.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61%.两组均有较好疗效,但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全视网膜光凝联合葛芪复明Ⅲ号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全视网膜光凝组.  相似文献   
85.
陈培珍  马春华 《齐鲁药事》2007,26(7):409-410
在pH2~4条件下,偶氮胂Ⅲ(ARSⅢ)与庆大霉素(GEN)反应时生成离子缔合物,导致偶氮胂Ⅲ褪色,最大褪色波长位于525 nm,摩尔吸光系数(ε)为3.80×104L.mol-1.cm-1,线性范围为0~20.00μg.mL-1,相关系数为0.9991,相对标准偏差为0.14%。所建立的方法用于市售庆大霉素注射液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中药胰泰复方对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大鼠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含量的影响。方法以精氨酸左下腹腔注射制备大鼠慢性胰腺炎模型,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2个月后取血清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PⅢNP的含量。结果模型组PⅢNP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中药对照组及中药治疗组,中药治疗组PⅢNP含量低于中药对照组。结论胰泰复方能降低血清中PⅢNP的含量,对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具有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比较正畸治疗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安氏Ⅲ类错合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发病率的差异,并评估咬合因素对TMD的影响程度。方法60例分为两组(正畸治疗组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组),通过询问既往史并结合临床检查(TMJ和肌肉的触诊,下颌的运动范围,关节弹响及咬合情况)对TMD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评估。结果对既往史的调查表明51.7%的患者没有TMD,36.7%的患者有轻微的TMD,11.7%的患者有中度的TMD;TMD及其程度与对Ⅲ类错合矫治的方法无显著性相关(P>0.05);TMD的发生和非工作侧的咬合干扰相关(P<0.05)。结论对Ⅲ类错合不同治疗方法(正畸治疗组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组)的TMD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非工作侧的咬合干扰可能是TMD的危险诱因。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精液中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CⅣ)与男性精子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60例男性生育者和不育者精液中的HA、LN、PCⅢ、CⅣ,并进行精子质量分析。结果:精液液化时间正常与异常组精液中HA、PCⅢ、CⅣ及LN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精子密度正常组精液中HA、PCⅢ及LN含量明显高于异常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中CⅣ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子活动率异常组精液中HA和LN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中的PCⅢ和CⅣ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液中HA、LN的升高可能是生精功能活跃的表现,且不排除HA、LN是刺激男性生精因素的可能,测定精液中HA、LN的含量可以间接了解生育能力。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患者的凝血功能和抗凝血酶Ⅲ、VWF、D-D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荧光分析法和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42例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和16例正常新生儿VWF及D-D的含量及AT-Ⅲ的活性,同时检测INT、TT、APTT、Fbg及BPC的变化。结果:重度窒息组的AT-Ⅲ明显降低,窒息新生儿血浆的VWF、D-D平均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重度窒息组升高更为显著,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窒息后并发器官功能损害新生儿与无并发症组比较,血浆的VWF、D-D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脑损害组升高最为明显(P<0.05,P<0.01)。结论:窒息新生儿表现以高凝状态为主的早期D IC,VWF及D-D的升高与窒息的程度有关,VWF及D-D明显升高者常合并组织器官损害。测定窒息新生儿血浆中AT-Ⅲ、VWF、D-D等指标对窒息后新生儿临床选用抗凝药物治疗及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0.
目的了解毒淋巴T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外显子1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Ⅲ型(APSⅢ)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法检测52例正常对照者,39例经典1型糖尿病(T1DMA)患者和16例APSⅢ临床及亚临床患者CTLA-4基因外显子1的多态性。结果正常对照组CTLA-4外显子A等位基因出现频率0.212,低于G等位基因出现频率0.788。正常对照组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均显示女性的GG基因型或G等位基因均较男性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856和0.003,P为0.24和0.352)。3组的A、G等位基因频率比较:χ2值和P值分别为1.476和0.478。结论G是本组人群中的主体基因。A基因频率在正常对照组、T1DMA组和APSⅢ组之间呈依次上升的趋势,推测A基因与疾病易感可能有相关性。同时表明CTLA-4仅仅是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