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5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HBV)感染以及不同感染模式的夫妇胚胎发育情况和体外授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结局。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IVF/ICSI治疗, 637个HBV感染患者周期与1 892个未感染者周期的基础参数以及临床结局,同时进一步比较不同模式 HBV感染者之间的临床结局。基础参数包括女方年龄、月经第3天基础内分泌水平、不孕原因、原发还是继发不孕、不孕年限、第几次周期、卵巢刺激方案是长方案还是短方案、IVF还是ICSI。临床结局包括比较各组人群在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 一方或双方感染HBV的夫妻与未感染的夫妻在基础参数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获卵数、受精数、卵裂数、优质胚胎数、冷冻胚胎数、着床率、妊娠率以及流产率与未感染组比较没有差异(P均> 0.05),不同模式的 HBV感染者之间着床率、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均没有显著差异(P均 > 0.05)。【结论】 HBV感染夫妇的胚胎继续发育的潜能和IVF结局与未感染者相似。不同模式的HBV感染者IVF结局相似。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3-02~2015-02在我院经超声造影诊断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超声造影检出恶性病灶68个,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93.2%(68/73);检出良性病灶24个,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82.8%(24/29)。超声造影诊断肝脏良恶性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分别为93.2%(68/73)、82.8%(24/29)、6.8%(5/73)、17.2%(5/29)。结论 超声造影技术能提高肝脏良恶性病灶的检出率,可作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妇女血清瘦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及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2(ADAM12)的水平变化及这些指标对子痫前期(PE)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08年5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定期产检和住院分娩的189例妊娠妇女,分别测定妊娠中期(20~24周)和妊娠晚期(30~34周)血清瘦素、β-hCG、ADAM12的浓度,其中25例发展为PE者为病例组,164例正常妊娠者为正常组。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界限值。结果:①妊娠中期病例组血清β-hCG、ADAM12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②妊娠晚期病例组血清瘦素、β-hCG、ADAM12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③病例组妊娠晚期血清瘦素、β-hCG及ADAM12水平均较妊娠中期升高(P<0.05),正常组妊娠晚期血清瘦素水平较妊娠中期升高(P<0.001), 而血清β-hCG与ADAM12水平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妊娠中期以血清β-hCG≥32 μg/L、血清ADAM12≥818 μg/L为预测界值,两者联合阳性预测值为82.61%,高于单项阳性预测值(P<0.05)。两者联合ROC曲线下面积与单项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妊娠晚期以血清瘦素≥23 μg/L、血清β-hCG≥37 μg/L及血清ADAM12≥900 μg/L为预测界值,三者联合阳性预测值达92.31%,高于单项阳性预测值(P<0.05)。三者联合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单项β-hCG及瘦素ROC曲线下面积(P<0.05),但与单项ADAM12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联合妊娠中、晚期血清β-hCG预测PE发生的阳性率为81.25%;联合妊娠中、晚期血清ADAM12预测PE发生的阳性率为90.48%,均比单一指标的阳性预测值高。结论:检测妊娠中、晚期妇女血清β-hCG及ADAM12水平可作为PE发生的有效预测指标;联合多项指标并动态监测可进一步提高对PE发生的阳性预测值及准确率。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比较腹腔镜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切口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 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Web of science,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3年11月。纳入有关腹腔镜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切口疝的RCT文献,根据Cochrane Handbook5.0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肠损伤、肠梗阻、术后出血、血清肿、血肿、感染、皮肤坏死),住院时间,复发率。采用Revman5.2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3篇RCT文献(最终纳入12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下切口疝修补术可降低术后血清肿发生率(RR= 0.18,95%CI:0.10 ~ 0.33,P < 0.0001)和术后感染率(RR = 0.24,95%CI:0.13 ~ 0.42,P< 0.00001),但不能减少术后肠梗阻发生率(RR= 1.02,95%CI:0.41 ~ 2.55,P = 0.96)、术后出血发生率(RR=1.88,95%CI:0.41 ~ 8.71,P= 0.42)、术后血肿发生率(RR=0.92,95%CI:0.55~1.56,P=0.77)、术后皮肤坏死发生率(RR=0.66,95%CI:0.26~ 1.66, P= 0.37),不能降低复发率(RR=1.20,95%CI:0.82~ 1.75,P= 0.35),且术中肠损伤发生率高于开放组(RR=3.95,95%CI:0.99~ 15.74,P= 0.05)。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由于异质性较大,未进行合并分析。【结论】切口疝腹腔镜下修补术对比开放修补术,术中肠损伤发生率增高,不能降低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血肿发生率、术后皮肤坏死发生率,也不能降低复发率,但腔镜下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率及术后感染率低。鉴于纳入研究的总体质量不同,应开展设计样本量更大、质量更高的RCT研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评估焦虑障碍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调查并评价患者的体力活动咨询经历和质量。【方法】 对象为122例门诊稳定期焦虑障碍患者及107例匹配的健康对照。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调查所有入组者体力活动情况,按照体力活动活跃程度分为不充足和充足。采用5A模型(评估,建议,达成共识,协助,随访安排)体力活动咨询框架调查并评价研究组既往的体力活动咨询经历及质量。【结果】 研究组体力活动充足者占23.8%(29/122),对照组为40.2%(43/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8)。研究组体力活动咨询经历调查显示,仅有22.9%(28/122)的患者接受过体力活动咨询,且内容简单,主要为“评估和建议”。 【结论】 焦虑障碍患者体力活动水平明显偏低,所接受的体力活动咨询内容简单、质量低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木村病(KD)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复发相关因素的关系。 【方法】用链酶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对40例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木村病的石蜡组织检测Ki-67的表达,评估其在复发和无复发患者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40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例,年龄10 ~ 75岁,34例患者的主要肿块位于头颈部,其余7例主要肿块位于上腭或腹股沟区域,肿块最大直径为6.5 cm。Ki-67在木村病复发患者(11/40)淋巴结组织中(不包括生发中心)表达高于无复发的患者(P< 0.05)。Ki-67表达与性别、年龄、肿块最大直径、发病部位、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肿块个数无相关性(P > 0.05)。【结论】 Ki-67的表达与木村病的复发相关,可考虑作为预测木村病患者复发的一个有效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57.
摘 要: 【目的】 比较骨肉瘤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不同手术方法的效果, 研究假体周围感染对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探讨骨肉瘤保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3-2008年在我院就诊的骨肉瘤患者,记录患者个人和病情的各种信息,并随访患者,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提取骨肉瘤保肢患者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资料,比较清创灌洗、一期翻修、二期翻修和截肢等手术方法控制感染的效果。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感染对骨肉瘤整体预后的影响。【结果】 2003-2008年共183例Ennecking ⅡB期骨肉瘤患者在我院接受治疗,其中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为17人(9.28%), 其中股骨远端7例,胫骨近端5例,肱骨近端2 例, 骨盆 3 例。感染发生时间中位时间为术后 8.9月(2.3-31.5月),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0.6%,多数为葡萄球菌 。共经历 25次手术,14例感染得到控制,感染控制率为82.4%;3例患者截肢,保肢成功率为82.4%。不同手术方法感染控制率:清创灌洗术感染控制率为33.3%(3/9),一期翻修手术感染控制率为 50%(1/2);最终采取二期翻修患者感染控制率为100%(7/7)。最终采取截肢患者感染控制率为100%(3/3);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感染和无感染患者的两年生存率分别为94%和85%,五年生存率分别为79% 和55% (P = 0.04)。【结论】 从感染控制角度,二期翻修是治疗骨肉瘤术后假体感染有效方法;预后方面,术后感染患者的要好于术后无感染患者。骨肉瘤保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时机的选择需要考虑到感染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摘 要: 【目的】 比较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取卵术(TUGOR)麻醉中不同滴定终点的麻醉效果及其对呼吸循环的影响,以探索无痛取卵术麻醉时的最佳滴定麻醉方案。【方法】150例拟行无痛取卵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MOAA/S评分组(M组)、Ramsay镇静评分组(R组)及脑电双频谱指数组(B组),每组50例。3组病人于静脉注射芬太尼10 μg 1 min后开始诱导,采用丙泊酚滴定给药方式,以1 mg·kg-1·min-1速度持续静脉泵注,分别以MOAA/S评分达1分、Ramsay镇静评分达6分以及BIS值达40~ 50为诱导终点。麻醉维持阶段3组均在丙泊酚4 mg·kg-1·h-1持续静脉泵注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记录患者各时间点时平均动脉压(MB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中不良反应例数并记录操作者和患者术后对麻醉的满意度情况。记录丙泊酚诱导用药量、维持用药量及麻醉诱导时间、维持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结果】MAP的变化在诱导完毕时、进针后3 min R组较B组平稳(P < 0.05),SBP的变化诱导完毕时R组较B组平稳(P < 0.05)。3组间并发症发生率(低氧血症、低血压等)无统计学差异(P> 0.05)。R组、B组操作者及患者术后满意度均高于M组(P < 0.05),而R组和B组间操作者及患者术后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P > 0.05)。3组患者丙泊酚诱导用药量、单位时间维持用药量、用药总量及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种滴定麻醉的给药方案在无痛取卵术中均可获得较满意的麻醉。相对地,以Ramsay镇静评分达6分作为滴定诱导终点应用于无痛取卵术滴定麻醉时对患者呼吸循环影响小,获得患者及操作者更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59.
摘 要: 【目的】 评估通过不同预后因子预测乳腺导管癌患者转移后生存时间的可行性。【方法】 1990年至2005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诊的乳腺导管癌患者,在过去20余年随访中证实发生转移者入组回顾性研究。按不同的临床预测因子分组,记录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中位进展后生存时间(POS)及中位总生存时间(OS),评估通过初诊信息、PFS及转移位点3方面信息推测一个乳腺导管癌患者的POS的可能性。【结果】1 050个入组患者,中位PFS为39个月,中位POS为29个月,中位OS为67个月。肿瘤初诊情况包括病人特征(年龄、月经)、肿瘤特点(大小、核分级、分子亚型、激素受体、Her2受体、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初诊肿瘤治疗方案可导致中位PFS/POS/OS不同。2000-2005年就诊的患者其中位POS长于其他时间(P= 0.000),但中位PFS与OS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FS亚组和进展情况亚组(局部复发及转移位点)的患者的中位POS明显不同(P < 0.000),故我们认为可通过患者的PFS及进展情况推测患者的进展后生存时间,进而推断总生存时间。【结论】POS与PFS及转移位点密相关。结合初诊信息(肿瘤大小、核分级、淋巴结转移及初诊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可帮助临床医生推断患者准确POS区间,选择最为适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0.
摘 要: 【目的】 鉴定一个婴儿肥厚型心肌病家系GAA基因的致病性突变。【方法】 分析一例患病女婴的临床及家系资料;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和姐姐的外周血DNA,PCR扩增GAA基因的全部20个外显子及剪接位点序列,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家系分析表明该病的遗传方式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心脏彩超提示患儿有肥厚型心肌病;先证者GAA基因有两个复合杂合性突变:遗传自母亲的外显子13的c.1843G>A(p.G615R)错义突变和遗传自父亲的外显子18的c.2608C>T(p.R870X)无义突变。先证者未患病的姐姐只携带了c.2608C>T杂合性突变。该两种突变均尚未在大陆地区患者中发现。该两个突变已被证实可引起突变等位基因编码的蛋白残存的GAA酶活性严重减少。【结论】GAA基因的c.1843G>A和c.2608C>T复合杂合性突变导致了该患儿出现以肥厚型心肌病为特征的经典婴儿型Pompe病(或糖原贮积症Ⅱ型)。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c.1843G>A突变与婴儿型Pompe病相关;同时也表明了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婴儿肥厚型心肌病进行GAA基因检测或GAA酶活性检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