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097篇
  免费   5661篇
  国内免费   1889篇
耳鼻咽喉   577篇
儿科学   1045篇
妇产科学   556篇
基础医学   4045篇
口腔科学   459篇
临床医学   15430篇
内科学   8291篇
皮肤病学   1273篇
神经病学   4027篇
特种医学   25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98篇
外科学   3715篇
综合类   29499篇
预防医学   18116篇
眼科学   763篇
药学   13690篇
  185篇
中国医学   8915篇
肿瘤学   2349篇
  2024年   948篇
  2023年   3357篇
  2022年   2841篇
  2021年   3590篇
  2020年   3516篇
  2019年   3023篇
  2018年   1479篇
  2017年   2053篇
  2016年   2512篇
  2015年   2836篇
  2014年   5008篇
  2013年   5150篇
  2012年   6444篇
  2011年   6677篇
  2010年   6139篇
  2009年   5997篇
  2008年   9204篇
  2007年   7721篇
  2006年   6433篇
  2005年   7051篇
  2004年   4444篇
  2003年   4494篇
  2002年   3640篇
  2001年   2745篇
  2000年   1846篇
  1999年   1206篇
  1998年   938篇
  1997年   902篇
  1996年   710篇
  1995年   692篇
  1994年   577篇
  1993年   300篇
  1992年   218篇
  1991年   204篇
  1990年   190篇
  1989年   268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2篇
  1957年   8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了解深圳市南山区麻疹的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麻疹专病报告系统收集麻疹病例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麻疹流行特征及控制策略的实施效果,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对麻疹发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深圳市南山区2007-2014年共报告流行性麻疹798例,年均发病率10.20/10万,发病率从2008年起总体明显下降。发病高峰在5-7月,发病人群以8月龄~3岁儿童(393例,占49.25%)、>15岁组(294例,占36.84%)为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史和医院接触史是麻疹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0.122(0.003~0.785)、1.102(1.016~1.196)。结论实施免疫规划对控制麻疹疫情效果显著,但仍要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控制院内感染,适时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开展麻疹的补充免疫活动。  相似文献   
22.
冯高飞  易舒婧  魏莎  涂轩 《中医药导报》2019,25(10):43-44,49
癌症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诸多不适症状,这些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期,治疗颇为棘手。运用董氏奇穴针法可显著改善癌症患者不适症状,并配合中药固本培元,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3.
目的调查并分析上海市社区居民焦虑症状及影响因素,为开展社区心理健康防治工作和制定精神卫生政策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采用统一设计的结构化问卷于2016年8~12月对上海市三个社区3502名居民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及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PHQ-9)抑郁症状群量表)。基于Andersen模型对影响因素分类,采用多元Logit回归分析焦虑症状影响因素。结果调查人群焦虑症状阳性率为11.1%,焦虑症状显著影响因素依次是抑郁症状、宗教信仰、文化水平、职业、政府救助状态、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资源(P<0.05)。结论社区居民患焦虑障碍风险较高,且与抑郁症状共病现象严重。人口学特征、社会文化等倾向性因素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等能力因素对焦虑症状产生显著影响,应将焦虑症状筛查及早纳入社区心理健康预防服务体系,关注重点人群,降低焦虑等常见心理障碍发病率。  相似文献   
24.
25.
26.
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根源对于综合征这个术语,大家已经越来越熟悉了。所谓综合征,是指用来定义某种疾病的一组体征和症状。例如,我们现在知道,艾滋病就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我们的免疫系统受损了,抵抗感染的能力降低了。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联合俞募配穴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虚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便秘(虚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在中风常规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下,治疗组采用耳穴贴压联合俞募配穴针刺,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便秘症状积分、胃肠激素水平及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胃肠激素P物质(SP)水平及便秘患者生存质量量表(PAC-QOL)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便秘症状积分、胃肠激素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联合俞募配穴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虚秘)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术中肿大纵隔淋巴结的超声图像特点,探讨EBUS-TBNA超声内镜对纵隔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以期提高EBUS-TBNA对纵隔淋巴结恶性病变的活检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1月行EBUS-TBNA患者的超声内镜图像。我们使用以下EBUS超声内镜特征来预测淋巴结的良恶:回声,长轴长度,短轴长度,纵横比,形态,边界,淋巴门有无,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分级。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最终病理结果或临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肿大淋巴结EBUS-TBNA超声内镜下的特征与良恶性的相关性,以 P<0.05 为标准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130例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的227个淋巴结进行回顾性分析,67.4%的肿大淋巴结被证实为恶性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回声、长轴及短轴的长度、正常淋巴门结构的消失是诊断恶性淋巴结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纵隔恶性淋巴结具有一定的超声特征,可以通过这些超声特征提高EBUS-TBNA对纵隔恶性淋巴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心达康滴丸联合盐酸地尔硫卓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4例,根据用药的差别分成对照组(47例)和治疗组(47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地尔硫卓片,30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心达康滴丸,18粒/次,3次/d。两组患者均经4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临床症状积分、SAQ和GQOLI-74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S100钙结合蛋白A12(S100A12)、白细胞介素-18(IL-18)、妊娠相关血清蛋白A(PAPP-A)、内皮素-1(ET-1)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及心功能。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0.85%和97.8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都显著改善降低(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AQ积分和GQOLI-74评分均明显升高,而临床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这些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S100A12、IL-18、PAPP-A、ET-1、CTnI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排血量(CO)均升高,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LVEF、CO和LVESD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心达康滴丸联合盐酸地尔硫卓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性的慢性肺部疾病,患病率高,但可预防和治疗。COPD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两类。COPD患者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体质量减轻,这与血清瘦素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相关,且瘦素可能是COPD急性加重期的炎性标志物并可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该文就COPD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COPD患者的病情变化与血清瘦素及IL-6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