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6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41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270篇
中国医学   20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胆红素在肝脏的代谢及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秋红  邵勇 《肝脏》2012,17(1):56-59
胆红素是血红素的代谢产物,主要来源于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分解代谢,其他来源于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等的破坏降解.胆红素的清除在肝脏完成.在临床上,利用重氮法将人体内胆红素分成两种形式: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然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可将胆红素细分为4个组分:(1)α胆红素,即非结合胆红素.(2)β胆红素,即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3)γ胆红素,即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4)δ胆红素(Bδ),该胆红素与血清白蛋白结合,不能被肝细胞摄取,循环于血清中,在血浆中与清蛋白共价结合.它也是一种结合胆红素,但它不同于正常条件下,游离胆红素与血液中清蛋白松散结合后运输至肝脏时的形式,它是各种原因导致的结合胆红素反泵入血液循环,超过肾阂值,在非酶促条件下与白蛋白结合形成的.未进入肝细胞进行葡糖醛酸化的胆红素是非结合胆红素( 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在血清里大多数与白蛋白结合而降低毒性;进入肝细胞经过生物转化的葡糖醛酸胆红素又名结合胆红素,具有亲水性[1].  相似文献   
22.
王志平  赵艳敏  隋玉辉  贺凌霜  刘岱琳 《中草药》2019,50(15):3581-3587,3614
目的利用燕麦曲霉Aspergillus avenaceus AA 3.4454对百两金皂苷A进行微生物转化,并对转化产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研究。方法将百两金皂苷A放置燕麦曲霉液体培养基中,28℃、160 r/min条件下共培养3 d后,利用多种柱色谱分离转化产物,采用核磁共振等波谱手段鉴定结构;采用MTT法测定转化产物对肿瘤细胞系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百两金皂苷A的燕麦曲霉液体发酵液中分离出3个主要转化产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西克拉明皂苷元A-3β-O-{α-D-半乳吡喃糖基-(1→4)-[β-D-木吡喃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2)]-α-L-阿拉伯吡喃糖苷}(1)、西克拉明皂苷元A-3β-O-{α-D-半乳吡喃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木吡喃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阿拉伯吡喃糖苷}(2)、西克拉明皂苷元A-3β-O-{β-D-木吡喃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2)]-[α-D-半乳吡喃糖基-(1→3)]-α-L-阿拉伯吡喃糖苷}(3)。结论首次利用燕麦曲霉对百两金皂苷A进行微生物转化并分离得到在糖链的不同位置增加了α-D型半乳糖的转化产物,3个转化产物均为新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且转化产物1对大细胞肺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略优于底物。  相似文献   
23.
李瑞云  刘聪燕  许婷  杨茹  陈彦 《中草药》2019,50(20):4904-4910
目的制备交联纳米Si O2固定化蜗牛酶,并对其理化性质、酶解淫羊藿苷为宝藿苷I的最适酶解条件及酶学性能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共价偶联法将蜗牛酶固定在戊二醛交联纳米Si O2上,以相对酶活力为指标,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采用透射电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元素分析法对固定化蜗牛酶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以淫羊藿苷为底物,以游离酶为对照,考察固定化蜗牛酶的最适酶解条件及酶解动力学参数、重复利用性、热稳定性等酶学性能。结果固定化蜗牛酶制备的最佳酶载比为1∶3,固定化时间为6 h;其转化淫羊藿苷的最适酶解条件为pH 5.0,转化温度60℃,酶与底物质量比1∶2,转化时间12 h。固定化蜗牛酶的酶解动力学参数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0.43μg/min,米氏常数(Km)为0.78 mmol/L,重复使用5次后的相对酶活仍能保持在70%以上。结论制备的交联纳米Si O2固定化蜗牛酶机械强度高、稳定性好,不但可重复使用,还可定向水解淫羊藿苷为活性更强的宝藿苷I,工艺简单易行,转化效率高,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24.
杜亚朋  王美  李璐遥  周坤  白亚军  李杨  王四旺  王梅  赵晔  郑晓晖 《中草药》2021,52(16):5039-5051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是具有丰富生物活性的重要中药成分,其在炮制过程中常常发生分解与转化,可能影响饮片质量、中药药性与药效。为掌握并合理控制含有该类成分中药炮制过程中影响药性与药效的因素,制定科学的炮制工艺,有效利用炮制环节的生物转化,通过本草考证和检索国内外研究文献,基于环烯醚萜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以及分布分析,总结影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稳定性因素,梳理炮制前后含有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中药药性与药效的变化,发现当pH值小于3、温度高于45℃、相对湿度高于45%、未灭活的酶存在和药材含水量较高时均会促使环烯醚萜类成分分解、转化,含该类成分的中药炮制后药性由寒转温,作用由清转补,此改变的物质基础与炮制过程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分解与转化密切相关。因此,在炒制、炙、蒸煮过程中应以临床用药目的为依据合理控制上述影响因素,以达到增效目的,保证中药质量、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5.
目的比较丹参醇提物经沼泽红假单胞菌以及其各细胞部位转化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对其转化酶在细胞部位水平上进行初步定域。方法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各细胞部位分别对丹参醇提物进行生物转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转化前后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转化后变化程度进行评估。结果经不同细胞部位转化后,丹参醇提物的化学成分均发生变化。与对照比较,经细胞质、细胞膜化转后化学成分改变最大,表明细胞质、细胞膜含转化酶更多。结论沼泽红假单胞菌对丹参醇提物转化酶主要分布于细胞质、细胞膜上。  相似文献   
26.
稀有人参皂苷是人参皂苷中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该类化合物具有极强的抗肿瘤活性。其主要通过糖苷化的方法来实现,现有的糖苷化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合成法、酶解法和微生物转化法。研究表明糖苷化能改变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稳定性、水溶性、以及与受体分子的相互识别和结合特性,另外还能降低或除去内源和外源有毒物质的毒性。综述了3类糖苷化方法,并对比总结各个方法的优劣之处,有利于选择出最佳的合成稀有人参皂苷的糖苷化方法,以满足临床和科研等方面的需求。对人参皂苷的糖苷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糖苷化人参皂苷的发展趋势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7.
莫达非尼的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达非尼作为一种新型的中枢神经兴奋药物,在临床上已有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近30年来莫达非尼合成方法的研究成果,包括近年来发展的金属催化、微生物转化、离子液体促进及手性合成等有效新方法.  相似文献   
28.
目的对红球菌g26中的短链脱氢酶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并考察其能否将甾体化合物雄甾-4-烯-3.17-二酮(androst-4-ene-3,17-dione,AD) C17位羰基还原为羟基。方法通过检索数据库获得红球菌g26中的两个短链脱氢酶基因,应用PCR、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等生物技术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外源表达,破碎细胞后应用SDS-PAGE对可溶性蛋白进行分析,筛选出合适的目的蛋白诱导条件,进而进行酶的体外转化反应,应用薄层色谱分析、高效液相分析和质谱法鉴定产物结构。结果与结论红球菌g26中的短链脱氢酶可以转化甾体化合物AD为睾丸酮(TS)。红球菌g26内的短链脱氢酶参与了甾体化合物C17位羰基到羟基的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29.
目的:对鬼臼毒素进行生物转化研究。方法:利用已经建立的掌叶大黄细胞悬浮体系、根培养体系进行转化,色谱法分离化合物,波谱法鉴定转化产物的结构。结果:细胞悬浮体系使73.8%的鬼臼毒素发生了转化,根培养体系使56.3%的鬼臼毒素发生了转化。2种体系对鬼臼毒素的转化产物不同,前者转化生成鬼臼苦素,后者主要转化形成表鬼臼毒素和脱水鬼臼毒素。结论:鬼臼毒素对掌叶大黄细胞悬浮系统和根培养系统的pH无明显影响;2种掌叶大黄组织培养体系均能转化鬼臼毒素。  相似文献   
30.
研究产气肠杆菌(EAM-Z1)荚膜去除或变薄对于胞内嘧啶核苷磷酸化酶(PyNPase)活力的菌体生长量和影响。在培养基中增加碳源以去除荚膜或使荚膜变薄,研究其对菌体生长的影响,并通过转化合成5-氟尿苷的方法研究其对PyNPase活力的影响。结果:在培养基中增加4%的D-甘露糖,1%的甲醇,2%的甘油或2%的丙酮都能使产气肠杆菌的荚膜变薄;其中增加2%丙酮时,菌体量增加43.92%,在工业生产中有重要意义,转化率为57.5%,提高2.8%,PyNPase比活力提高4.8%,转化合成5-氟尿苷的最佳反应时间为45 min,缩短了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