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36篇
神经病学   76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03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280篇
  2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1.
目的研究奥拉西坦对大鼠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热休克蛋白70(HSP70)通路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梗死组、奥拉西坦组、奥拉西坦+YC-1组、奥拉西坦+8-bAMP组、奥拉西坦+Que组。采用线栓法建立脑梗死模型,奥拉西坦组给予200 mg/kg奥拉西坦尾静脉注射,奥拉西坦+YC-1组、奥拉西坦+8-bAMP组、奥拉西坦+Que组在奥拉西坦尾静脉注射的基础上分别给予HIF-1α抑制剂YC-1、AMPK抑制剂8-bAMP、HSP70抑制剂Quercetin尾静脉注射。干预14天后,测定其脑梗死体积、行为学指标及脑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的含量、HIF-1α/AMPK/HSP70通路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与脑梗死组比较,奥拉西坦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平衡木站立时间、平衡木行走时间明显延长,脑组织中活性氧簇(ROS)、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含量明显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含量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HO-1、AMPK、HSP70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多。与奥拉西坦组比较,奥拉西坦+YC-1组、奥拉西坦+8-bAMP组、奥拉西坦+Que组大鼠脑组织中ROS、MDA、8-OHdG的含量明显增多,SOD、GPx的含量及Nrf2、HO-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奥拉西坦能够通过激活HIF-1α/AMPK/HSP70通路减轻大鼠脑梗死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126例,随机分为A、B、C3组,各43例,其中A组接受奥拉西坦治疗,B组采取尼莫地平治疗,C组采取奥拉西坦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C组治疗后MMSE和ADL疗效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C组治疗后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A、B组治疗后改善程度,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总有效率为95.3%,显著优于A、B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拉西坦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较单独用药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3.
114.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奥拉西坦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双盲法将就诊的10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奥拉西坦治疗,联合组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奥拉西坦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88.46%VS 71.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NF-α、IL-6、hs-CRP水平以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奥拉西坦可提升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炎性反应水平,有助于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5.
116.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7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应用盲抽法分为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44)。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治疗,观察组给予奥拉西坦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认知功能、细胞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07%,低于观察组的9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丙二醛(MD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MMP-3、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2%,对照组为13.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奥拉西坦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机体细胞因子水平和患者认知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7.
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常见的后遗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记忆功能、计算功能和言语功能等能力障碍,严重影响后期的治疗和生存质量[1]。笔者采用奥拉西坦联合长春西汀改善脑梗死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讨乌灵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开滦精神卫生中心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AD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予控血压、调血脂、降血糖等基础治疗,并予口服奥拉西坦胶囊,研究组患者加服乌灵胶囊,两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52%(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和阿尔茨海默病生活质量量表(QOL-AD)评分及Aβ1-4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Tau蛋白和P-tau181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乌灵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治疗AD,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减轻炎性反应,升高Aβ1-42水平,降低Tau蛋白和P-tau181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19.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采用奥拉西坦治疗对其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38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观察组进行基础治疗+奥拉西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26.55±6.1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79±5.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6,P=0.027<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入奥拉西坦治疗,能够改善其认知障碍,提高治疗效果,且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临床效果较明显,因此值得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120.
目的对比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治疗脑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对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的药理作用进行分析。方法68例脑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应用奥拉西坦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吡拉西坦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ADL、MoCA、MMSE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ADL评分(15.85±1.32)分低于对照组的(19.02±1.87)分,MoCA评分(24.52±3.67)分、MMSE评分(26.42±1.3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9.16±2.86)、(23.44±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于吡拉西坦,奥拉西坦的临床疗效更好,同时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的安全性均比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