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5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893篇
内科学   109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69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79篇
综合类   789篇
预防医学   189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280篇
  3篇
中国医学   196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12例小儿间歇性卧位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动态心电图 (DCG)对 12例间歇性卧位性房室传导阻滞 (AVB)的患儿进行观察 ,探讨间歇性卧位性AVB与迷走神经张力暂时异常增高的关系 ,报告如下。小儿心律失常比较常见 ,而AVB占第 3位。DCG虽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在小儿中应用仍少。本文报告 12例于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1996年 6月~ 2 0 0 1年 9月住院或门诊病例 ,男性 9例、女性 3例 ,年龄 5~ 14岁。 6例疑有“病毒性心肌炎” ,4例自觉心悸 ,2例无自觉症状者系DCG发现。1 2 方法 采用美国GHMEDICAL公司CENTURYHOLTER全信息 3通…  相似文献   
92.
患者男性 ,35岁 ,矿工。反复心悸 10年 ,无晕厥史。体检 :一般状况佳。心律不齐 ,无杂音。心脏X线摄片及心脏B超检查未发现心脏器质性改变。心电图特征 :患者立、坐位时 ,描记心电图正常。图 1为同期卧位时Ⅱ及V5导联记录 ,示窦性心律 ,P P间期 0 80~ 0 84s ,P R间期不规则 ,QRS时限正常。Ⅱ导联前 3次P R间期自 0 16s逐渐延长至0 2 3s,第 4次P R间期突然延长至 0 47s ,其QRS后紧跟一逆行P′波 ,P R′间期为 0 0 7s ,呈P QRS P′序列 ,P′为心房回波 ,经一长间歇后又周而复始。根据P R间期呈跳跃性…  相似文献   
93.
患者男性,32岁。因精神刺激,自感卧位后心悸、胸闷,夜间明显,站立及活动后症状减轻,于2003年5月24日前来就诊,患者平素健康,无感冒及心脏病史,体检:体温、血压正常,心脏立位听诊心律整齐,无杂音,卧位时可闻及频繁期前收缩,血常规、血沉、抗“O”均正常,心脏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正常,心电图为Mvs导联和Mv,导联连续描记示:窦性心律,心率84次/分,卧位时可见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收缩(PVS),立位时PVS消失,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卧位性PVS(图1)。  相似文献   
94.
喉罩作为一种声门上气道工具,由于无法完全保障气道的安全,临床应用受到某些患者特殊情况、手术类型和体位的限制。气管导管一直作为这类特殊患者或者手术术中维持气道的首选方法,近年来,随着喉罩设计的改进与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麻醉医生选择喉罩代替气管导管用于非常规手术,有证据显示,只要谨慎选择患者和做好术中管理同样可以保障气道安全,并且更有利于维持循环稳定和减少气道并发症。本文通过讨论喉罩在剖宫产、俯卧位、妇科腹腔镜和胸腔镜手术中应用的优缺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5.
目的总结狭颅症患儿俯卧位行颅腔重塑术的护理经验,以提高手术配合质量,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儿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狭颅症患儿在俯卧位下行颅腔重塑术的护理配合情况,包括术前准备、体位管理、综合护理措施以及术中配合等。结果 4例患儿经过手术治疗后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术后均未发生颅内感染,症状明显缓解。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体位摆放、合理的术中综合护理措施以及娴熟的手术配合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比较侧卧位、侧俯卧位护理干预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92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给予侧俯卧位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侧卧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手术体位摆放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2.15 ±3.76) min vs(16.65 ±3.97) min,P<0.01];耳廓损伤、臂丛神经损伤及压疮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26%vs22.22%,P<0.01;2.13% vs 17.78%,P<0.05;4.26% vs 22.22%,P<0.01).结论 侧俯卧位护理干预可缩短体位摆放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1):4918-4919
选取100例足月头位已衔接的胎膜早破待产孕妇展开研究,随机将孕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入院后不限制体位,对照组取平卧或侧卧臀高位,观察两组产妇分娩情况。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92%明显大于对照组的58%,且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比对照组短,该组产前流出羊水量明显比对照组少,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头位已衔接胎膜早破孕妇取自由体位安全可行,能有效促进自然分娩,减少产程羊水的流出量及产妇排尿困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对比半卧位屈大腿抱膝法与仰卧屈膝法分娩体位对产妇的影响。方法足月妊娠单胎头位初产妇250例,根据入院日期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单日入院的125例为半卧抱膝位组,双日住院的125例为仰卧屈膝位组,比较两组产妇阴道分娩率、产后出血、会阴侧切、产后尿潴留、阴道壁血肿发生率及会阴裂伤程度的差异。结果半卧抱膝位组经阴道分娩率80.0%,高于仰卧屈膝位组的54.4%(P<0.001);产后出血、产后尿潴留、会阴侧切发生率低于仰卧屈膝位组(P<0.05),半卧抱膝位组会阴裂伤程度显著轻于仰卧屈膝位组(P<0.001),但两组阴道壁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卧位屈大腿抱膝法分娩体位能提高阴道分娩率,并能降低产后出血、产后尿潴留及会阴侧切发生率,减轻会阴裂伤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咪达唑仑对腰硬联合麻醉下俯卧位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侧或双侧肾结石的患者120例(ASA Ⅰ~Ⅱ级),均采用腰硬联合两点法阻滞,俯卧位手术,分为4组,每组30例。 C 组患者麻醉成功,俯卧位后静脉给予生理盐水;M 组患者俯卧位后静脉给予咪达唑仑0.04 mg/kg,之后给予生理盐水持续泵注;D 组患者俯卧位后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μg/kg(给药时间为15 min),之后给予0.5μg/(kg? h)持续泵注;M +D 组患者俯卧位后给予咪达唑仑0.04 mg/kg,之后给予右旋美托咪定0.5μg/(kg? h)持续泵注。记录患者各时间点 MAP、HR、SpO2,术毕时患者的镇静状况(Ramsay),对体位的耐受情况。结果4组患者的 MAP、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D 组心率减慢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P <0.05),而镇静评分及患者耐受性方面 D 组和 M +D 组均明显强于其他两组(P <0.05),4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腰硬联合麻醉下俯卧位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患者中,用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的镇静方式,患者的镇静充分,对体位的耐受性好,同时患者的生命体征受干扰轻,是此类手术俯卧位时理想的镇静方式。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早期卧位功率性自行车训练对格林巴利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格林巴利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卧式功率性自行车踩踏训练。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BB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下肢徒手肌力检查(MMT)、步行能力(10m步行时间,6min步行距离)及Holden步行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MBI﹑肌力﹑BBS评分及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卧位功率性功率性自行车训练能有效改善亚急性期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