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5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893篇
内科学   109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69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79篇
综合类   789篇
预防医学   189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280篇
  3篇
中国医学   196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9 毫秒
41.
胡蓉  钱永如 《重庆医学》2000,29(5):441-442
卧位性室性早搏(室早)是指卧位时出现,而在坐位或立位时减少或消失的心律失常。此类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处理和预后与一般心律失常不尽相同。为此,我们对5例卧位性室早患儿进行自主神经功能检查,Holter监测,运动试验及心室晚电位检查.旨在探讨小儿卧位性室早的病因及预后。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卧位性室早患儿5例,男3例,女2例。年龄5~11岁,病程4天~3年。系体检发现3例.上呼吸道感染及腹泻就诊时发现各1例。心电图检出早搏,临床上无症状,不影响生活,学习。电解质、心肌酶谱、X线、超声心动…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观察早期卧位踏车训练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儿住院期间平衡能力和功能独立性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2020年2月至2022年8月收治进行HSCT治疗的儿童资料106例,但最终完成本研究病例69例,根据患儿HSCT出仓后是否采用卧位踏车训练,分为踏车组(32例)和非踏车组(37例)。2组患儿均行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并接受移植前后健康宣教,内容包含运动锻炼对移植患儿的益处和提供运动方案,运动方案的执行由家长监督完成,每日1次,每次20~30 min,训练频率为每周4~5 d;踏车组在此基础上于HSCT出仓后增加卧位踏车训练,每次30 min,5次/周,连续6周。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6周后(干预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儿童多维疲乏量表(PedsQLTM MFS)对2组患儿的平衡能力、功能独立性水平和疲乏度进行评估。 结果 干预训练6周后,踏车组患儿BBS评分[(31.73±4.88)分]、WeeFIM量表中的运动功能领域评分[(61.18±13.44)分]、WeeFIM量表总评分[(95.25±10.93)分]、PedsQLTM MFS评分中的一般疲乏维度得分[(61.86±10.41)分]、睡眠或休息疲乏维度得分[(60.36±6.90)分]均较组内干预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改善程度优于非踏车组[(27.52±5.02)、(51.37±12.76)、(85.93±12.59)、(52.11±9.37)和(55.26±8.41)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卧位踏车训练可显著改善住院期间HSCT患儿的平衡功能,促进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3.
颅后窝占位病变是神经外科中的常见病,发生率占颅内肿瘤的8%~12%[1],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但以小儿、青年多见,需行颅后窝手术治疗。其手术体位可选择半坐卧位,俯卧位,侧卧位。采用半坐卧位的方式行开颅手术时,手术野显露好,且有利于静脉回流和脑脊液引流,...  相似文献   
44.
管大鸿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9):1181-1181
患者女,32岁,因患慢性咽炎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于2002年6月6日前来我院门诊就医,给口服庆大霉索每次16万U,每日3次,并含华素片。服庆大霉素约1小时后突感胸闷、气喘、烦躁即住院诊治。既往有胃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及慢支炎、哮喘史。查体:体温37℃,脉搏110次/分,血压150/105mmHg,神志清,呼吸急促、张口呼吸、烦躁不安。半卧位。急性危重病容。  相似文献   
45.
我们对 98例颈椎骨折致高位截瘫病人进行了出院前的护理干预 ,经过随访 ,效果满意。其目的是根据医学知识的宣传 ,使病人出院后的治疗、护理、预防、功能锻炼不间断 ,对本病的并发症有所了解和预防 ,能正确理解注意事项 ,自觉主动的遵守、配合、完成出院后的各项护理工作 ,出院前复查 X线、CT或 MIR,以了解颈椎骨折及刀口愈合情况 ,告知病人出院后治疗、护理内容以及做好三大并发症的护理重点。1 卧位  让病人及陪人了解正确的卧位姿势 ,可有效的防止足下重、畸形、关节僵直、褥疮、肌肉萎缩 ,翻身时可采用滚动式 ,即头、颈、肩成一条…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胸膝卧位和艾灸至阴穴纠正臀先露的效果及对胎儿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门诊查为臀先露者随机分为 2组 ,以 2种不同方法纠正胎方位 ,对其疗效及对胎儿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胸膝卧位与艾灸至阴穴纠正臀先露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胸膝卧位组脐带缠绕、胎死宫内的情况明显高于艾灸至阴穴组(P <0 .0 5 )。结论 艾灸至阴穴法优于胸膝卧位法。  相似文献   
47.
我院于 2 0 0 0年 7月引进美国枢法模·丹尼公司生产的椎间盘内窥镜系统 (METRX) ,开展腰椎间盘取出术。患者取坐俯卧位 ,为适应此体位特制一种脊柱手术椅。我们用该方法治疗了 7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 ,其中 5 5 0例获得随访。临床显示 ,该体位简化了手术难度 ,减小手术创伤 ,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 792例中获得 ( 6个月~ 3年 )随访者 5 5 0例。男 385例 ,女 1 65例。年龄 1 8~ 74岁 ,平均 35岁。L3- 4突出 8例 ,L4- 5突出 2 89例 ,L5 -S1突出 2 0 4例 ,两节椎间盘突出 49例。旁侧型 31 9例 ,中央型 1 31例。…  相似文献   
48.
患者男性,70岁,主诉胸闷、气短干咳1月余,尤以左侧卧位时明显。查体发现左肺呼吸音弱。胸部CT见左主支气管、左上叶支气管、上叶尖后段支气管及上叶尖段连续性软组织密度影,充满上述支气管腔,增强扫描见轻度增强,左上肺另见3cm×4cm×5cm大小的团块影支气管镜检查见左主支气管腔内新生物阻塞,呈灰白色,触之不出血,钳夹可拽动,活检病理示坏死组织。肺功能检查示图1瘤细胞胞质内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H×100Fig1Thetumorcellshadabundantgranula eosinophiliccytoplasm HE×100讨论原发性肺嗜酸细胞癌罕见,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本例病理特点为…  相似文献   
49.
1病例资料 患者男,71岁,以反复发作左腹部和腰部疼痛5天就诊于我院心脏血管外科。当时患者于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腹部、腰部疼痛,为钝痛,有下坠感,范围呈条带状,右侧卧位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左侧卧位直立时加重,与呼吸运动无关,疼痛时伴大汗,无恶心、呕吐。查体:BP130/80mmHg,心界不大,心率60次/分,心室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相似文献   
50.
患儿男,3天。因吸痰管误插胃内3天入院。产程中操作不慎将橡皮吸痰管误插食管吞入胃内,经观察3灭不能随粪便排出。反复X线腹部透视,均见上腹部环形密度增高的异物阴影。使用OlympusGIF—P10型胃镜取出。取出过程:将患儿左侧卧位头后仰,胃镜插入后,用鼠齿钳夹住异物管径较细的一端取出。取出过程顺利,无胃、食管、咽及口腔粘膜的损伤及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