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87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80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Limited preload sensitivity of rotary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s (LVADs) renders patients susceptible to harmful atrial or ventricular suction events. Active control systems may be used to rectify this problem; however, they usually depend on unreliable sensors or potentially inaccurate inferred data from, for example, motor current. This study aimed to characterize the performance of a collapsible inflow cannula reservoir as a passive control system to eliminate suction events in extracorporeal, rotary LVAD support. The reservoir was evaluated in a mock circulation loop against a rigid cannula under conditions of reduced preload and increased LVAD speed in both atrial and ventricular cannulation scenarios. Both cases demonstrated the ease with which chamber suction events can occur with a rigid cannula and confirm that the addition of the reservoir maintained positive chamber volumes with reduced preload and high LVAD speeds. Reservoir performance was dependent on height with respect to the cannulated chamber, with lower placement required in atrial cannulation due to reduced filling pressures. This study concluded that a collapsible inflow cannula is capable of minimizing suction events in extracorporeal, rotary LVAD support.  相似文献   
62.
吸痰对人工气道套囊内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观察吸痰时及吸疾后30min人工气道套囊压力的变化,探讨吸痰对人工气道套囊压力的影响.方法 吸痰前用测压表调整人工气道套囊压力为30CMH2O,持续监测吸痰时的套囊最高压力、患者有无咳嗽,以及吸痰后5min、10min、15min、30min的压力,并记录吸痰后套囊压力降至25cmH2O时所需时间.结果 在吸痰过程中81.25%(78/96)患者发生咳嗽.本组套囊内压力平均明显升高至(89.42±31.37)cmH20,咳嗽者套囊内平均压力为(96.00±25.99)cmH2O,高于无咳嗽者套囊内平均压力(60.89±37.14)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痰时套囊内压力升高者较保持者更易下降至正常低限(25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患者吸痰过程中容易发生咳嗽,人工气道套囊内压力波动明显,建议临床上在吸痰后30min内调整套囊内压力,必要时应立即调整,避免囊内压力过低或过高对患者的伤害.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期间有效预防痰痴形成的方法.方法 将96例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按单双数分为两组,单数48例为试验组,采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及密闭式吸痰方法;双数48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及开放式吸痰方法.观察两组痰液黏稠度、痰痴形成、经皮氧饱和度(SpO2)及吸痰时呛咳的情况.结果 插管24h时,两组Ⅰ-Ⅲ度疾液黏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痴形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h及120h时,两组Ⅰ-Ⅲ度痰液黏稠度和痰痴形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痰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湿化及吸痰中患者的反应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传统间断气道湿化及开放式吸痰方法相比,采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和密闭式吸痰方法能使患者氧饱和度下降幅度小,呛咳反应轻,有效预防痰痴形成.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阶梯性吸痰法对机械通气患者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阶梯吸痰法,第1阶梯应用最佳呼气末正压(PEEP);第2阶梯为体外振动排痰;第3阶梯为开放吸痰;第4阶梯为持续气道正压(CPAP)肺复张.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吸痰加人工气囊肺复张.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在60min后进行下一次吸痰,同时监测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氧代谢指标、肺机械参数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吸痰后2h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不大,试验组氧合指数、肺机械参数较前明显改善并保持2h以上.结论 阶梯性吸痰法可以明显改善氧合,对正常心功能状态下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自制吸痰枕在吸痰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4例需要吸痰的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4名,观察组2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观察组采用应用自制吸痰枕辅助深部吸痰,比较两组单日平均吸痰次数、单次平均吸痰时间、气道粘膜出血例数等,其中对照组包含1例气管切开,观察组无气管切开。结果对照组单日平均吸痰次数为12次,气道粘膜出血例数为12例,观察组单日平均吸痰次数为4次,气道粘膜出血例数为3例,(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单次平均吸痰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自制吸痰枕辅助深部吸痰可以明显缩短吸痰时间,减少吸痰次数,减少气道粘膜出血,有效改善患者氧合。  相似文献   
66.
目的 研究不同吸痰深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颅内压(ICP)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重症监护病房58例行机械通气及ICP监护的患者,分为3组,A组、B组、C组分别采取浅吸痰、改良深部吸痰、深部吸痰 3种吸痰方式,分析3组吸痰前后ICP数值变化、吸痰间隔时间和频率;分析机械通气7d内的VAP发生率.结果 A组对ICP影响最小,吸痰间隔最短,吸痰频率最高,VAP发生率60.0%.B组在吸痰瞬间ICP升高,但平均ICP高峰<20mmHg(1 mmHg=0.133kPa),并在2min内回复基线水平,吸痰间隔较长,吸痰频率较低,VAP发生率为26.3%.C组在吸痰瞬间ICP最高,达(22.63±4.02) mmHg,需5min回复基线水平,吸痰间隔最长,吸痰频率最低,VAP发生率为21.1%.结论 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气道管理,改良深部吸痰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67.
吸痰延长管玻璃接头两种保存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敏  王珂  陈俊红  陈英丽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0):1919-1920
吸痰是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清除气管内分泌物的方法,它可保证呼吸道通畅,减少气道阻力,改善气体、血流比率,预防肺不张[1],是临床普遍使用的一种基本护理操作。临床主要用于年老体弱、危重、昏迷、麻醉未清醒前、大手术后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  相似文献   
68.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装置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入选50例患者,将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送至闭塞病变血栓前,将其尾端的注射器抽成负压状态,前后移动抽吸导管,从近端至远端尽可能深地进行抽吸。结果冠脉造影均提示大量血栓征象,抽吸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栓负荷明显降低,36例可见红色血栓,42例即刻恢复TIMIⅢ级血流,8例恢复TIMIⅡ级血流。均行支架治疗,术后前向血流均达到TIMIⅢ级,血管开通率100%。结论 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装置在血栓负荷较重的AMI患者中能有效地减少梗死相关血管内的血栓负荷及远端栓塞,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即刻的远端心肌血流灌注,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9.
徐韵 《当代医学》2011,17(26):12-13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治疗严重创伤及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34例严重创伤及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在常规抗感染治疗基础上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冲洗、灌洗,并留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结果全部病例临床症状、血常规、影像学检查结果明显改善。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治疗严重创伤及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AGFA COMPACT PLUS CR数字转换器的维修经验和体会。方法:通过掌握的维修实例了解设备的常见故障和维修方式。结果:及时有效地解决常见故障。结论:通过对AGFA COMPACT PLUS CR数字转换器的故障分析,学习掌握对设备故障的判断、分析及维修并能对设备进行保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