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1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40篇
耳鼻咽喉   44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72篇
口腔科学   99篇
临床医学   113篇
内科学   103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54篇
特种医学   94篇
外科学   1050篇
综合类   413篇
预防医学   109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148篇
  1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联合肩胛/肩胛旁分叶皮瓣修复严重颌颈部瘢痕挛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联合肩胛/肩胛旁分叶皮瓣显微修复严重颌颈部瘢痕挛缩畸形,并重建颈部三维活动功能及轮廓外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4年11月,收治9例严重颌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年龄9~32岁。病程2~18年。瘢痕挛缩程度为3~4度。行瘢痕切除,对颈部挛缩组织松解复位所致软组织缺损创面采用联合肩胛/肩胛旁分叶皮瓣进行解剖分区的显微修复。分叶皮瓣范围最大分叶皮瓣为20cm×8cm~20cm×11cm,最小分叶皮瓣为15cm×4cm~15cm×6cm。结果9例患者有8例分叶皮瓣成活,1例肩胛皮瓣远端发紫,经换药加压包扎后成活。其中8例术后获3~9个月随访,畸形无复发,颌颈角恢复至90~105°;3例行二期皮瓣臃肿修整手术。患者对术后颌颈部外观和功能均满意。结论对于严重颌颈部瘢痕挛缩畸形,联合肩胛/肩胛旁分叶皮瓣可提供足够的组织覆盖,有可靠的血管蒂,对于重建颌颈部功能和外形,是一种较好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22.
冷冻食品中损伤大肠菌群的修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准确测定冷冻食品中大肠菌群含量。避免对冷冻损伤大肠菌群的漏检。方法:应用营养物质丰富的营养肉汤,对冷冻损伤的大肠菌群在接触选择性培养基前在37℃孵育2h。结果:营养肉汤在37℃孵育冷冻损伤大肠菌群2h后,选择性平皿上菌落数与非选择性平皿上菌落数相当,细菌未发生显著繁殖;在实际样品应用试验中,提高了大肠菌群阳性样品的检出率。结论:应用营养肉汤37℃孵育冷冻损伤大肠菌群2h,可使其得到良好的修复,此修复过程是对常规检测大肠菌群方法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23.
阔筋膜皮瓣移植修复手前臂巨大创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采用吻合血管的阔筋膜皮瓣移植,修复手、前臂巨大创面11例,均获成功,其优点:①阔筋膜长而坚韧,内面光滑,覆盖关节、骨、肌腱粘连轻,尤其利于肌腱滑动,是修复手、前臂的最佳皮瓣。②皮肤与肌腱同时缺损时,利用阔筋膜修复肌腰,一期完成肌腱及皮肤的修复。③股外侧皮神经长而粗,分支多,适合手部感觉修复。④供区隐蔽,皮下组织簿,血运丰富,供皮及阔筋膜面积大。  相似文献   
24.
前臂桡侧复合血管网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报道前臂桡侧神经血管复合岛状皮瓣的解剖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对手部创面及瘢痕挛缩以该皮瓣进行修复 2 2例 2 3处 ,切取皮瓣面积最大 13cm× 6cm ,最小 8cm× 4cm ,旋转点至皮瓣顶端最长 2 2cm ,旋转点设计在鼻烟窝或其近端 ,蒂部及皮瓣下筋膜中含有桡神经浅支、头静脉及桡动脉鼻烟窝上行支 ,含或不含前臂外侧皮神经。 结果 临床应用 2 2例 2 3块皮瓣 ,其中皮瓣全部成活 2 2块 ,部分坏死 1块。术后随访 1~ 3个月 ,成活的皮瓣质地优良 ,外观比较满意。 结论 前臂桡侧复合皮瓣的临床应用 ,皮瓣切取面积大 ,旋转点更远 ,可达手部较远端创面 ,给手部创面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25.
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目的 报道改进手术方法的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临床应用的效果。 方法 在多普勒血流仪引导下设计以胫后动脉发出的筋膜皮穿支为血管蒂及旋转点 ,沿隐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逆向转位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皮肤缺损创面。 结果 临床应用 7例 ,皮瓣全部成活 ,皮瓣面积为 15cm× 8cm~ 5cm× 4cm ,穿支血管蒂位于内踝上方 8~ 2 0cm处。随访 6~ 18个月 ,皮瓣质地优良 ,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该皮瓣设计灵活 ,切取方便 ,血供可靠 ,适于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 ,为一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穿支蒂皮瓣相结合的新型皮瓣。  相似文献   
26.
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与应用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新鲜及防腐尸体下肢共25肢,对腓动脉皮支进行解剖学观测。于2003年9月~2005年6月收治足跖趾关节处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1~55岁。其中背侧6例,跖侧4例,缺损范围10cm×6cm~15cm×10cm。应用带有外踝上11.0±1.7cm腓动脉固定皮支的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范围11.0cm×6.5cm~16.0cm×11.0cm。供区6例直接减张缝合,4例行自体游离皮片覆盖。结果解剖学观测外踝上11.0±1.7cm自腓动脉发出一固定皮支,起始点直径1.45±0.12mm,入深筋膜点距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轴线15.70±1.20mm。10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血运良好,无静脉回流障碍;供区愈合良好。术后获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质地、色泽与周边相似,足功能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11~18mm。结论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经改进后血运好,逆转距离长,修复范围大,操作简便,为临床修复足中远端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采用吻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邻指皮瓣修复手指远端掌侧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1996年10月~2004年6月,25例(32指)伴肌腱或骨组织外露的手指远端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13~45岁.切割伤6例,冲压伤8例,机器绞伤11例.损伤部位:拇指2例,食指8例,中指5例,环指3例,小指2例,食、中指2例,中、环指2例,食、中、环、小指1例.缺损范围:1.5 cm×1.0 cm~4.0 cm×2.1 cm.损伤至就诊时间30 min~48 h.急诊行清创,采用带蒂邻指皮瓣修复,术中同时将指固有神经的背侧支与指神经残端吻合重建皮瓣感觉,术后3周断蒂.供区中厚皮片游离植皮. 结果术后皮瓣及供区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获随访6~26个月,手指指腹饱满,色泽正常,感觉恢复,两点辨别觉为5~8 mm,均无功能障碍. 结论采用吻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邻指皮瓣修复手指远端掌侧软组织缺损不仅能修复缺损皮肤,且能重建皮瓣感觉,术式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28.
邻近非主干血管蒂皮瓣移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足跟部皮肤缺损皮瓣修复的优化选择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0年2月~2004年4月,应用4种邻近非主干血管蒂皮瓣移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8~65岁.致伤原因:车轮绞伤19例,重物压伤5例,电锯伤3例,骨髓炎2例,足跟部鳞状细胞癌1例.皮肤缺损6.0 cm×5.5 cm~16.5 cm×11.0 cm者14例,均合并足后跟或足底皮肤缺损,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及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6.0 cm×5.0 cm~18.0 cm×12.0 cm;皮肤缺损2.5 cm×2.0 cm~5.5 cm×4.5 cm者16例,采用足外侧皮瓣及足底内侧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4.0 cm×3.0 cm~8.0 cm×7.0 cm.供区采用全厚或中厚皮片移植覆盖. 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获随访6~12个月,皮瓣外观良好,无破溃,2例出现胼胝.皮瓣痛觉或触觉部分或完全恢复,两点辨别觉恢复至1.0~3.2 cm.供区外观恢复良好. 结论采用邻近非主干血管蒂皮瓣移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具有切取简便、损伤少、不影响患肢血供、可选择性高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是足跟皮肤缺损修复的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29.
老年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5例次老年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0min,住院天数3-7d。术后8-30h均能下床活动。全部未使用镇痛药物。并发症:急性尿潴留1例,恶心呕吐1例,术后低热2例。切口感染率及近期复发率均为0。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无张力、低复发率、适应症宽的优点而成为老年腹股沟疝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30.
组织工程颅骨缺损修复过程中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组织工程骨修复SD大鼠颅骨极量骨缺损,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骨修复过程中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与陶瓷支架的关系。方法 1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取左侧腔、股骨骨髓,体外诱导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实验组将已分化的成骨细胞与含孔磷酸钙陶瓷复合用于修复大鼠自体颅骨极量骨缺损;对照组颅骨缺损处仅置入无细胞的陶瓷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16、20、24及28周每组各处死1只动物取材,制成脱钙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与陶瓷残余支架的关系。结果 实验组动物颅骨修复12周前成骨细胞或成骨细胞样细胞毗邻新生小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存在,16周后成骨细胞转变为骨细胞,并围绕血管被包埋于骨基质及胶原纤维中;陶瓷残余与新生骨间有一条明显的钙化沉积带,大量胶原纤维已伸入到陶瓷支架的纳米级结构中。对照组陶瓷中央部位有大量小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其周围多为幼稚成纤维细胞,无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依附关系。结论 新型含孔磷酸钙陶瓷作为组织工程细胞支架,其间的纳米级结构有利于骨的再生和血管形成;未见来源于植骨床血管的内皮细胞衍变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