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23篇
  免费   3508篇
  国内免费   1141篇
耳鼻咽喉   640篇
儿科学   1142篇
妇产科学   425篇
基础医学   5924篇
口腔科学   527篇
临床医学   2979篇
内科学   6439篇
皮肤病学   961篇
神经病学   4477篇
特种医学   1575篇
外科学   4263篇
综合类   3959篇
现状与发展   6篇
预防医学   3512篇
眼科学   756篇
药学   5660篇
  21篇
中国医学   2022篇
肿瘤学   1584篇
  2024年   147篇
  2023年   812篇
  2022年   1364篇
  2021年   2268篇
  2020年   1633篇
  2019年   1479篇
  2018年   1395篇
  2017年   1246篇
  2016年   1113篇
  2015年   1233篇
  2014年   1948篇
  2013年   2445篇
  2012年   1671篇
  2011年   1820篇
  2010年   1586篇
  2009年   1659篇
  2008年   1879篇
  2007年   1635篇
  2006年   1390篇
  2005年   1180篇
  2004年   1053篇
  2003年   1060篇
  2002年   1738篇
  2001年   1981篇
  2000年   2152篇
  1999年   1524篇
  1998年   1429篇
  1997年   1308篇
  1996年   793篇
  1995年   515篇
  1994年   345篇
  1993年   312篇
  1992年   241篇
  1991年   245篇
  1990年   237篇
  1989年   208篇
  1988年   184篇
  1987年   153篇
  1986年   143篇
  1985年   210篇
  1984年   175篇
  1983年   120篇
  1982年   123篇
  1981年   126篇
  1980年   100篇
  1979年   92篇
  1978年   70篇
  1977年   86篇
  1976年   67篇
  1973年   4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分析m6A阅读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mRNA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RNA-binding protein 1,IGF2BP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IGF2BP1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基于5对HCC癌及相应癌旁组织mRNA-seq数据和TCGA数据库LIHC的mRNA-seq数据综合分析IGF2BP1在HCC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TCGA数据库中343例HCC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分析IGF2BP1表达水平对HCC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基于TCGA数据库筛选IGF2BP1的共表达mRNA,并利用m6Avar在线网站预测mRNA的m6A位点及其RNA结合蛋白等信息,最终构建IGF2BP1的基因调控网络。结果 IGF2BP1基因在HCC中表达上调(log2FC HCC转录组数据=10.684,P<0.001;log2FC TCGA-LIHC数据集=7.032,P<0.001)。生存分析显示IGF2BP1低表达的HC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84年,IGF2BP1高表达患者为4.44年,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缩短(P=0.011)。22个差异表达的mRNA与IGF2BP1存在靶向结合关系,并与其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其中,HMGA2等15个高表达mRNA的HCC患者总生存期缩短。HMGA2、PEG10、CEP55、RHO、CDC6和KIF23基因中的潜在m6A甲基化位点位于mRNA 3'UTR端的miRNA结合区域。结论 IGF2BP1在HCC中高表达且导致患者总生存期缩短。IGF2BP1可能通过m6A甲基化及miRNA抑制作用的方式上调mRNA的表达,促进HCC发生并导致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42.
The concept of participation was reviewed as a component of children's citizenship in order to promote a programme for Integral Development. A narrative revision of the literature was carried out as well as a group discussion was organized along with the staff of an Integral Care Programme, in order to identify notions of democracy and child citizenship related to care and rearing. Some elements that favoured the child participation and some parenting skills were identified. Among the elements that must be encouraged in children are: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cognitive and communicative skills and promotion of decision-making; among the parent skills development included are: sensitivity and responsivity; establishing routines and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s. It is important to stand out that the identified elements to promote child participation and parental competences should be adapted to every specific cultural context.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优化新生脉散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BATMAN-TCM及UniProt数据库查询优化新生脉散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与相应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CHF相关靶点,通过OmicShare网站分析并结合Cytoscape-v3.6.0软件构建优化新生脉散方中药-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图,使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功能(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根据类药性(DL)、口服吸收利用度(OB)、参数评分(Scorecutoff)筛选出与CHF相关的潜在化合物85种及靶点89个,其中,化合物有quercetin、luteolin、kaempferol等,靶点包括SCN5A、ADRB2、NOS2等。功能富集分析涉及生物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分的GO条目共497个,主要参与调控细胞凋亡、增殖及缺氧、炎症反应等方面,KEGG通路富集得到139条,主要与缺氧诱导因子-1(HIF-1)、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有关。[结论] 优化新生脉散方治疗CHF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优化新生脉散方治疗CHF的潜在复杂机制提供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44.
建立华细辛和北细辛HPLC特征图谱并结合聚类分析研究2种来源细辛的识别方法;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细辛潜在抗炎靶点并寻找潜在抗炎成分。对89批细辛药材(12批华细辛和77批北细辛)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11个特征峰,用对照品、紫外光谱和LC-MS指认了11个特征成分。特征峰面积聚类分析显示华细辛和北细辛被分为2类,且利用特征峰面积比值可实现两者区分,当特征峰9(细辛素)/参照峰S(卡枯醇)峰面积比值大于5时为华细辛,小于2时为北细辛。对119种细辛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的结果表明细辛抗炎作用可能与COX-2,COX-1,iNOS,MAPK14,LAT4H,NR3C1,PPARG和TNF等8个靶点相关,其中COX-2最为关键,与5种特征成分细辛脂素、芝麻脂素、细辛素、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均存在相互作用。此外,细辛脂素、芝麻脂素与iNOS,MAPK14也存在相互作用关系,黄樟醚和细辛素可作用于iNOS,COX-1,LAT4H,甲基丁香酚可作用于COX-1,LAT4H。细辛脂素与芝麻脂素均可作用在COX-2,iNOS和MAPK143个靶点上,提示它们是细辛发挥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COX-2分子对接结果和COX-2活性实验结果验证了细辛脂素、芝麻脂素可抑制COX-2活性,为细辛抗炎作用活性成分。基于HPLC特征图谱的华细辛和北细辛识别方法简便易行;预测到的细辛抗炎靶点和抗炎成分为完善细辛质量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黄芪联合丹参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模型大鼠雄激素(AR)及胰岛素受体(INSR)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大鼠注射外源性雄激素建立高雄激素无排卵模型,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黄芪组、丹参组、黄芪+丹参联合组以及模型组,每组10只,分别以黄芪、丹参、黄芪+丹参联合用药行不同干预治疗,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比较各组大鼠血清雄激素、胰岛素水平;卵巢AR、INSR 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组血清睾酮水平明显下降,丹参组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联合组血清睾酮及胰岛素水平均明显下降。2)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组INSR蛋白水平明显下降,丹参组INSR蛋白水平明显上升;黄芪+丹参联合组AR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同时INSR蛋白水平明显升高。3)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组AR mRNA水平明显下降,丹参组INSR mRNA水平明显上升;黄芪+丹参联合组AR mRNA水平明显下降,同时卵巢INSR mRNA水平明显升高。结论:黄芪可改善PCOS的高雄激素状态,丹参可改善PCOS的高胰岛素状态,联合用药兼具抗雄激素及降低胰岛素的作用,AR、INSR表达的改变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6.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生脉散治疗心房纤颤的作用靶点和相关信号通路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成分分析平台(bioinformatics analysis tool for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CM,BATMAN-TCM)数据库获取生脉散的化学成分及作用靶标基因,通过GeneCards,OMIM,DisGeNET数据库收集心房纤颤的靶标基因。将两者取交集后得到生脉散-心房纤颤靶基因交集,运用STRING构建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网络,并将结果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将药物-疾病交集基因导入DAVID6.8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生脉散干预房颤的有效活性成分159个,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后获得206个共有靶点,PPI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发现AKT1,TP53,PRKACA,IL-1B,TNF,INS,PPAR,RXR,F2,CACAN1C,PKC等是生脉散治疗房颤的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确定了175个条目(P0.05),其中生物过程主要心脏传导调节心率、动作电位时膜去极化等;分子功能主要包括电压门控钙通道、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肾上腺素结合等,在细胞组成方面,主要包括钠、钾、钙通道复合物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确定了100条相关信号通路,主要有cGMP/PKG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血清素能突触,肾素分泌,钙信号通路等。结论:生脉散治疗心房纤颤具有多途径、多靶点作用的特点。该研究初步探讨了其作用的关键靶点及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为生脉散治疗心房纤颤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7.

Background

One daily dose of tacrolimus (QDT) improves adherence in kidney transplant (KT) recipients. A switch from twice-daily tacrolimus (BDT) to QDT showed similar efficacy and safety.

Methods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demonstrate the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witching from BDT to QDT in KT recipients. Preliminary results have already been published. Forty-one patients (34 men and 7 women), mean age at KT of 43.9 ± 12.7 years, underwent a 1:1 dose switch from BDT to QDT; the mean time from KT to switch was 36.6 ± 16.1 months. In our study population, 4 patients received a living donor KT and 2 received a second allograft.

Results

The mean follow-up was 86.8 ± 13 months from the switch and 126.2 ± 22.3 months from KT. Graft and patient survival rates were 90.2% and 95.1%, respectively. All patients maintained stable renal function during follow-up. During the first 3 months after the switch we observ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acrolimus blood level (P = .000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regarding tacrolimus dose before and after QDT introduction (P = not significant [NS]). Fourteen patients who stopped steroids under BDT treatment and 16 patients who stopped steroids after the switch are currently steroid-free.

Conclusion

Our study showed safety and efficacy in switching from BDT to QDT. After early (<1 year) dose adjustment, tacrolimus blood levels remained stable throughout follow-up. Moreover, QDT represented a valid alternative for patients showing steroid side effects.  相似文献   
48.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左金丸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分子网络调控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检索左金丸化学成分,筛选并预测其入血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检索疾病数据库中与Hp感染相关的作用靶点,构建左金丸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互网络,获得左金丸抗Hp的特征性基因;通过DAVID6.8数据库对上述特征性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hubba筛选出左金丸抗Hp感染的关键靶点。结果通过TCMSP筛选、预测得到左金丸32个入血活性成分和197个作用靶点。GO分析共得到199条富集结果,其中生物过程包含炎症反应、RNA信号转录、信号传导等152条,细胞组分包含细胞核、细胞外基质、蛋白复合物等19条,分子功能包含细胞因子活性、DNA结合、ATP结合等28条。KEGG分析结果显示,Jak-STAT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周期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65条通路与左金丸抗Hp感染密切相关。经Cytohubba筛选得到CXCL8、IL10、IL4、VEGFA、MMP9等10个关键基因。结论左金丸抗Hp感染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特点,可为其活性成分研究和抗Hp药效及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9.
范建新  秦雪梅  李震宇 《中草药》2020,51(9):2317-2325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分析款冬花在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确定款冬花中的主要成分。采用SwissTargetPrediction和BATMAN-TCM数据库对款冬花主要化学成分的潜在靶点进行整理;在GenCLiP 3和GeneCard数据库搜索COVID-19相关靶点,运用Cytoscape 3.7.1软件绘制款冬花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PPI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各成分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3CL水解酶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款冬花治疗COVID-19的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包含化合物14个、靶点104个、疾病4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444个(P0.05),其中包括生物过程(BP)条目325个、细胞组成(CC)条目44个、分子功能(MF)条目75个。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94条信号通路(P0.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异绿原酸B(3,4-dicaffeoylquinicacid)和异绿原酸C(4,5-dicaffeoylquinic acid)与蛋白的亲和力要优于瑞德西韦。结论款冬花中主要化合物能通过与SARS-Co V-2 3CL水解酶和ACE2结合,作用于多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对COVID-19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ERβ相互作用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ERβ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从乳腺cDNA文库中钓取ERβ-AF1 cDNA,构建诱饵蛋白载体pAS2-1-ERβ—AF1,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技术,在乳腺cDNA文库中筛选与ERβ-AF1相互作用的蛋白。将含有pACT2-候选基因的酵母菌与含有pAS2—1-ERp—AF1的酵母菌进行交配实验,利用LacZ报告基因检测ERβ—AF1与候选蛋白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然后将ERp—AF1和候选蛋白分别构建到pGEx-KG和pET-28a上,并纯化GST-ERβ-AF1和His-侯选蛋白融合蛋白,利用GST沉淀实验进一步验证ERβ-AF1和候选蛋白的体外相互作用。结果:所获取的候选蛋白为CTGF,是CCN多肽家族成员。交配实验表明,CTGF与ERβ-AF1特异相互作用,而不与空载体或BRCT1对照相互作用。GST沉淀实验进一步验证,CTGF与ERβ、ERα均存在相互作用,但与CTGF同源性较高的NOV蛋白却不与ERβ、ERa结合。结论:CTGF和ERβ存在特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