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78篇
  免费   3231篇
  国内免费   1142篇
耳鼻咽喉   160篇
儿科学   217篇
妇产科学   196篇
基础医学   4420篇
口腔科学   581篇
临床医学   2192篇
内科学   3183篇
皮肤病学   306篇
神经病学   2121篇
特种医学   598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1390篇
综合类   3396篇
现状与发展   10篇
预防医学   973篇
眼科学   444篇
药学   3034篇
  19篇
中国医学   1829篇
肿瘤学   2374篇
  2024年   119篇
  2023年   766篇
  2022年   1139篇
  2021年   1699篇
  2020年   1516篇
  2019年   1097篇
  2018年   1020篇
  2017年   1070篇
  2016年   1181篇
  2015年   1214篇
  2014年   1717篇
  2013年   1765篇
  2012年   1645篇
  2011年   1537篇
  2010年   1148篇
  2009年   1090篇
  2008年   1015篇
  2007年   902篇
  2006年   776篇
  2005年   717篇
  2004年   586篇
  2003年   536篇
  2002年   437篇
  2001年   369篇
  2000年   264篇
  1999年   248篇
  1998年   233篇
  1997年   219篇
  1996年   182篇
  1995年   138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113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58篇
  1985年   69篇
  1984年   60篇
  1983年   57篇
  1982年   50篇
  1981年   43篇
  1980年   37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14篇
  1973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采用LuxS缺失突变株模型对B型链球菌中数量感应相关分子LuxS的功能及与其相关的自诱导因子-2数量感应通路进行研究,以探索其毒力调控机制。方法采用RT-PCR法、菌落印迹分析、生长曲线测定、cAMP因子测定等方法对该缺失突变菌株的表型特性进行了研究。最后应用哈氏弧菌作为报告菌株,通过生物发光测定法分析了突变株对B型链球菌诱导报告菌株中的生物发光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此缺失突变可导致B型链球菌中scpB基因表达的上调;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的生物发光诱导活性比野生株降低了大约两倍。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了LuxS在GBS中AI-2数量感应通路中的重要性,并为GBS中毒力调控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瘤MAPK和Stat3磷酸化与cyclinD1蛋白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45例胃MALT淋巴瘤MAPK和Stat3磷酸化及cyclinD1蛋白的表达。结果:在胃MALT淋巴瘤中p-MAPK、p-Stat3及cyclinD1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73.3%(33/45)、64.4%(29/45)和68.9%(31/45);低度恶性组p-MAPK和cyclinD1蛋白的阳性表达强度明显高于高度恶性组(P<0.01),而p-Stat3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在低度和高度恶性胃MALT淋巴瘤中p-MAPK和cyclinD1蛋白的阳性信号强度均呈明显的正相关(r=0.6572和0.6823,P<0.01),而p-Stat3与cyclinD1蛋白表达未见明显相关性(r=0.1927,P>0.05)。结论:提示MAPK磷酸化在胃MALT淋巴瘤中发生及演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Stat3的磷酸化可能与该肿瘤的恶性演进关系不明显;在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与发展中,p-MAPK可诱导cyclinD1过度表达,从而促使该肿瘤细胞维持高增殖状态。  相似文献   
43.
Central axons of sensory ganglion (SG) neurons of the Xenopus tail enter the spinal cord via the ventral roots and travel dorsally and rostrally following a diagonal course within the lateral marginal zone (LMZ) to reach the dorsolateral fasciculus (DLF) (Nordlander et al.: Brain Res., 440:391-395, 1988). Axons are dispersed as they cross the cord. At the DLF they turn and travel together rostrally, sharing the fascicle with axons of primary sensory neurons (Rohon-Beard cells) already present in the tract.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growth patterns of the central projections of SG axons in the tail by using HRP applied to proximal branches of tail spinal nerves. Growth cones of the diagonal route are variable in configuration, often bearing processes that spread within the LMZ. Once the DLF, growth cones change shape, becoming distinctly linear. While growth cones navigating the diagonal part of the route never contact or fasciculate with other diagonal SG axons, SG growth cones and axons of the DLF are mo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fellows. Measurements of the slopes of SG axons in the diagonal route indicated a limited range with a mean of 23 degrees with respect to the cord axis. On the basis of these observations, we conclude that 1) navigational patterns for growth cones of this pathway differ for the diagonal versus the DLF part of its course, and 2) fasciculation is not a mechanism used by SG axons to reach the DLF, but that instead, each axon is able to find its way independently.  相似文献   
44.
45.
脑缺血后抑郁大鼠皮层及海马IP3表达及中药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磷脂酰肌醇(PI)信号传导通路上重要调节因子IP3的角度,探讨脑缺血后抑郁模型磷脂酰肌醇(PI)信号传导通路的变化及中药颐脑解郁方的干预作用。方法:在脑缺血后抑郁模型上,采用AlphaScreen受体竞争机制,观察脑缺血后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海马IP3含量的变化及中药颐脑解郁方的干预作用。结果:脑缺血后抑郁模型大鼠皮层及海马IP3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模型组IP3的含量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脑缺血后抑郁模型大鼠脑皮层及海马IR含量增加,中药颐脑解郁方能使之明显下调,提示脑缺血后抑郁IPl含量增加,颐脑解郁方的抗抑郁作用可能与调节受体后PI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NO-cGMP)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抑郁症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用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刺激结合孤养的方法制造抑郁模型。造模同时针刺治疗电针组动物,选取"百会""印堂"穴,电针20min,每日1次,连续针刺21d。治疗结束后取大鼠海马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细胞性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cGMP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的nNOS免疫反应阳性颗粒数目减少,电针组nNOS免疫反应阳性颗粒数目较模型组增多。各组测得的nNOS灰度值,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电针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海马中cGMP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大鼠海马中cGMP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结论:电针"百会""印堂"穴能够提高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区nNOS的表达水平,同时提高海马中cGMP的含量,维持NO-cGMP信号转导通路的信息传递功能,从而起到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针对肿瘤化学治疗所呈现的周期性规律,探索胃肠癌患者在化疗期间实施临床路径流程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有病理诊断的晚期胃肠癌患者14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实验组实施临床路径流程,对照组实施传统流程,比较两组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医疗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5),医疗费用明显降低(P<0.05),医疗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P<0.05)。结论 胃肠癌患者化疗期间实施临床路径流程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48.
根据微动滑移振幅具有小位移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一种弓形传感装置,该装置能把小幅位移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示波器实时显示出来,用这种测试装置来测量滑移式微动振幅具有测试方法简单而测试精度较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49.
112例脑动脉系统微栓子监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脑动脉系统微栓子 (MES)的产生机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将 112例 MES监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微栓子检出率为 33.93% ,且全部见于有明显脑卒中症状者 ;脑梗死 MES检出率为35 .87%且以原发性大面积梗死为主 ;MES阳性与病程有明显相关 ,病程 <72 h易检出微栓子 ,阳性率为 4 7.72 % ;颅内血管狭窄是微栓子产生的主要原因 ;颈动脉异常与正常组微栓子出现率无明显差异 ,但发现本组病例中微栓子出现以左侧为主 ,与颈动脉病变部位一致率为 5 5 .5 5 % ;确定微栓子来源于有病变的颅外颈动脉 2例 ,来源于有病变的颅内颈动脉系 5例 ,来源于同时伴有颅内外血管病变 12例 ,表明颅内外动脉同时伴有病变时微栓子检出率增高 ;MES的阳性率与血液成分无相关性 ,但在血液成分异常组中血粘度增高以及血小板聚集降低 MES阳性率明显增高。结论 脑动脉系统中监测到微栓子说明患者有活动的栓子来源 ,易发生或复发脑梗死 ,TCD能正确的监测、判断脑循环中微栓子 ,确定其发生率、性质、来源以及与疾病的联系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