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12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6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82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01.
CD14基因多态性与严重感染患者炎症介质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毒素受体CD14—159C/T基因多态性与严重感染患者预后及炎症介质的关系。方法以2007年2月~7月收治的42例术后严重感染患者为对象,提取全血基因组DNA,应用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RFLP)方法检测CD14—159C/T基因多态性,观察CD14基因多态性分布与严重感染患者预后及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的关系。结果-159TT基因型患者死亡率(69.2%)明显高于-159CT(23.1%)及-159CC患者(7.7%)(P〈0.05)。-159TT纯合子TNF-α、IL-6的表达明显高于基因-159CT(P〈0.05)及-159CC(P〈0.05),而IL-10的表达明显低于后两者(P〈0.05)。结论CD14—159TT基因型可能对严重感染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影响,其机制可能与增加促炎因子TNF—α、IL-6表达及降低抑炎因子IL-10有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羟乙基淀粉130/0.4对内毒素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时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5组(n=6),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ALI组和H_(1-3)组.ALI组、H_1组和H_2组经右颈内静脉注射内毒素10ms/kg制备大鼠ALI模型,H_1组和H_2组注射内毒素完毕1 min后,右颈内静脉分别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 15和30ml/kg,H_3组仅右颈内静脉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 30 ml/kg,速率均为0.2 ml/min.注射内毒素后6 h时处死大鼠取肺,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采用RT-PCR检测TLR4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ing法检测肺组织TLR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NS组相比,ALI组TL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H_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LI组相比,H_1组和H_2组TL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下调(P<0.05);H_1组和H_2组TL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H_1组和H_2组肺损伤程度较ALI组明显减轻.结论 羟乙基淀粉130/0.4可能通过抑制TLR4表达上调,减轻炎性反应,从而减轻内毒素致大鼠ALI.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O位-N-乙酰葡萄糖胺(O-GlcNAc)修饰在谷氨酰胺(Gln)诱导LPS干预的大鼠心肌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出生48 h的SD大鼠,原代培养心肌细胞,随机分为6组,每组11瓶(1×106个,瓶):对照组(C组)加入双蒸水25 μl;Gln组加入Gln,终浓度5 mmol/L;LPS组加入LPS,终浓度4 μg/ml;Gin+LPS组依次加入Gln和LPS,Gin终浓度5 mmol/L,LPS 终浓度4 μg/ml;Gln+LPS+Alloxan组依次加入Gln、LPS和O位-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抑制剂Alloxan,Gln和LPS终浓度与Gln+LPS组相同,Alloxan终浓度1 mmol/L;Gln+LPS+PUGNAc组依次加入Gln、LPS和O位-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抑制剂PUGNAc,Gln和LPS终浓度与Gln+LPS组相同,PUGNAc终浓度100 μmol/L.各组孵育6 h后测定心肌细胞存活率、O-GlcNAc和HSP70的表达水平.结果 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其余组心肌细胞0.GlcNAc和HSP70的表达上调(P<0.05);与LPS组比较,Gln+LPS组和Gln+LPS+PUGNAc组心肌细胞O-GlcNAc和HSP70的表达上调(P<0.05);与Gln+LPS组比较,Gin+LPS+Alloxan组心肌细胞0-GlcNAc和HSP70的表达下调,Gln+LPS+PUGNAc组心肌细胞O-GlcNAc和HSP70的表达上调(P<0.05).结论 Gln诱导LPS干预大鼠心肌细胞HSPT0表达上调的机制可能与O-GlcNAc修饰有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内毒素急性应激时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给药对家兔骨坏死、骨质疏松发生与发展的血清学机制.方法 健康新西兰家兔100只随机分为高剂量激素组、内毒素组、内毒素激素组、模型组和对照组5组,每组20只;分别于给药前,给药1、2、5、12周时测定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葡萄糖、总蛋白、碱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于给药前、给药1、2、4、6周时酶标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水平;以给药2周、6周兔血清对正常兔骨髓基质细胞进行干预培养,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给药2周兔血清对正常兔骨髓基质细胞进行干预培养,锚定蛋白V-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仪法测定细胞凋亡.结果 (1)2周时内毒素激素组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蛋白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内毒素激素组碱性磷酸酶在5、12周时明显低于对照组;(2)2周时内毒素激素组血清白细胞介素-2及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高于其他各组;(3)内毒素激素组与高剂量激素组2周血清培养的细胞增殖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凋亡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结论 (1)内毒素引起炎症反应,在糖皮质激素的参与下,引发脂代谢与骨代谢紊乱,与骨坏死、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激素冲击早期,血清对自体成骨潜能细胞产生促凋亡作用,影响正常骨代谢过程是骨坏死、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内毒素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 mRNA表达及醛固酮分泌的影响。方法将培养后的HSC—T6分为内毒素组和对照组,内毒素组采用1.0μg/mL的内毒素进行处理。放射免疫法检测HSC分泌醛固酮的情况,一步法FIT—PCR检测HSC表达NF—κB p65 mRNA的水平。结果内毒素作用6、12、24和48h时,醛固酮分泌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063、4.577、6.847和9.317,P值均〈0.05),NF—κB p65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155、6.095、7.875和9.313,P值均〈0.01)。HSC中醛固酮的分泌与NF—κB p65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889,P〈0.01)。结论内毒素可以上调HSC分泌醛固酮并使NF—κB p65 mRNA的表达上调,这种效果随着内毒素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更为显著,可能是内毒素致肝纤维化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氧化应激在复合致病因素法诱导的大鼠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61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硬化模型2周组、4周组、6周组及8周组.摘取肝脏称重,计算肝系数;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浆内毒素、同型半胱氨酸(HCY)、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测定肝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Ⅲ型前胶原(PⅢP )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结果:模型各组血浆内毒素、ALT活力和TBi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型半胱氨酸(HCY)随病程进展逐渐升高(P<0.05).模型各组肝组织匀浆TNF-α、PⅢP水平明显升高,T-AOC明显降低 (P<0.05).结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氧化/抗氧化失平衡是肝硬化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了解抗生素治疗过程中,严重烧伤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 方法选择50例烧伤面积大于30%TBSA的患者,分别应用临床上常见抗生素[分为奈替米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业胺培南)组]常规治疗.采用偶氮基质显色法,检测抗生素治疗前后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 结果奈替米星、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组患者给药后,血浆内毒素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头孢哌酮组先升高后下降,用药后第1、2天明显高于第3、5、7天(P<0.05),同时明显高于亚胺培南组(P<0.05).头孢他啶组用药后第5天内毒素水平达高峰(0.398±0.172)EU/mL,明显高于用药前[(0.251±0.142)EU/mL,P<0.05],也明显高于奈替米星组、头孢哌酮组和亚胺培南组(P<0.05).亚胺培南组用药后第1、2天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用药前. 结论不同抗生素治疗严重烧伤患者可诱导不等量的内毒素释放,临床用药应注意药物本身对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强弱电针对内毒素致热兔散热过程影响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强、弱电针对兔内毒素性耳温变化的影响,确定针刺散热功效及其与躯体传入系统的关系。方法 使用热敏电阻温度计与计算机联机采样方法。结果 强电针对小剂量(25 E U)及大剂量(200 E U)内毒素引起的耳温变化均产生明显的抑制性影响,但弱电针无此效应。结论 提示针刺散热主要是通过躯体细纤维(Ⅲ、Ⅳ类)传入系统引起的,并验证了内毒素性耳温变化是可以作为针刺散热作用观察指标的  相似文献   
109.
氧自由基与多器官衰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0.3mg/kg内毒素经家兔耳缘静脉注入复制多器官衰竭模型。动物在注入内毒素4小时后,发生肺、肝、肾及凝血功能障碍,并出现脏器淤血、白细胞浸润及组织坏死等病理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血液及脏器中的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水平显著升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下降(P<0.01)。自由基水平的升高与脏器功能障碍之间存有一定的关系,提示氧自由基在严重感染所致的多脏器衰竭的发生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观察LPS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及IL-18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TLR4与IL-18在ALI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RT-PCR与ELISA检测TLR4和IL-18 mRNA的表达及肺巨噬细胞培养液上清TNF-α浓度。结果: LPS急性肺损伤组TLR4与IL-18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43±0.07 vs 0.25±0.03, 0.38±0.02 vs 0.16±0.03), TNF-α分泌显著多于正常对照组(0.74±0.02 vs 0.41±0.02)。结论:LPS急性肺损伤时肺巨噬细胞TLR4功能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作用加强, IL-18分泌增加, 表明二者在急性肺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