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0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100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44篇
妇产科学   34篇
基础医学   189篇
口腔科学   113篇
临床医学   251篇
内科学   233篇
皮肤病学   30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25篇
综合类   545篇
预防医学   162篇
眼科学   41篇
药学   450篇
  1篇
中国医学   190篇
肿瘤学   11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419篇
  2011年   308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81.
目的:评价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对3种Ⅰ类切口手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乳腺包块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抽取该院2010年9—10月、2013年9—10月全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乳腺包块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出院患者病历共410份,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年9—10月200例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者占96.50%;术前0.5~2 h使用抗菌药物者占3.63%;术后≤24 h使用抗菌药物者占1.55%,术后>24 h使用抗菌药物者占98.45%;单一用药者占83.94%,联合用药者占16.06%。2013年9—10月210例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者占17.10%;术前0.5~2 h使用抗菌药物者占91.67%;术后≤24 h使用抗菌药物者占80.56%,术后>24 h使用抗菌药物者占19.44%;单一用药者占100.00%,无联合用药情况。结论:通过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该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骨科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实施药学干预的效果,旨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抽取该院骨科2012年8月—2013年1月手术病历120例作为非干预组,制定一系列干预措施后,选取2013年2月—2013年7月手术病历120例作为干预组,对2组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组头孢唑啉和头孢呋辛的使用率由0.0%分别上升至43.3%和22.5%,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由干预前的0.0%上升为68.3%(P〈0.01),预防用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也由干预前的824.22元下降为179.79元(P〈0.01)。结论临床药师对骨科I类切口手术实施药学干预能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增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了解儿童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评价其合理性,以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回顾性调查我院2013年1-10月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并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拟定评价标准对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939例Ⅰ类切口手术患儿预防使用抗菌药物37例,使用率3.94%;37例中合理使用25例(67.57%),不合理使用12例(32.43%),不合理情况主要包括选药不当、用药时机不合理、用药剂量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等。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符合相关规定,但仍存在不合理使用情况,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84.
樊裕  王旋  潘韵  姜翠敏 《中南药学》2014,(10):1043-1047
目的探索PDCA循环对普外科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成效。方法抽取本院普外科2009年7月2010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作为对照组,2010年7月2010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作为对照组,2010年7月2011年6月、2011年7月2011年6月、2011年7月2012年6月、2012年7月2012年6月、2012年7月2013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分别作为管理组12013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分别作为管理组13,应用PDCA循环管理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管理前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使用合理率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显著性检验,判断是否取得显著成效。结果通过PDCA循环管理,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9.23%下降至7.91%(χ2=13 890.16,P<0.001),使用合理率从0.77%上升至90.44%(χ2=13 571.10,P<0.001),术后切口感染率从0.77%下降至0.66%(χ2=7 547.58,P<0.001)。结论运用PDCA循环对普外科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预防使用率显著下降,使用合理率显著上升,术后切口感染率显著下降,取得良好成效,今后应继续探索应用。  相似文献   
85.
何羽 《中南药学》2014,(7):684-686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金蚧片(Jinjie tablet)中尿苷、腺苷、淫羊藿苷和宝藿苷Ⅰ的含量。方法 Hyper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速:1.1 mL·min-1;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 nm(检测尿苷和腺苷)、270 nm(检测淫羊藿苷和宝藿苷Ⅰ)。结果尿苷、腺苷、淫羊藿苷和宝藿苷Ⅰ线性范围分别为0.018 20.364 0μg(r=0.999 3)、0.028 40.364 0μg(r=0.999 3)、0.028 40.568 0μg(r=0.999 1)、0.290 60.568 0μg(r=0.999 1)、0.290 65.812μg(r=0.999 7)、0.232 65.812μg(r=0.999 7)、0.232 64.652μg(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7.2%(RSD=1.3%)、98.1%(RSD=1.3%)、98.8%(RSD=1.1%)、99.5%(RSD=0.76%)。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金蚧片中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6.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江西地区医疗机构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通过摸底调查江西省10家三级甲等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现状,进而制订相应整改措施。抽取2009年第1季度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共计300份作为对照组,同法抽取2010-2012年每年第1季度的病历分别作为第一阶段干预组、第二阶段干预组和第三阶段干预组,按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评价标准进行干预前后对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3个阶段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下降,分别下降至(68.33±3.70)%、(51.33±4.33)%、(35.67±4.94)%;用药疗程在48 h内的合理率从对照组的27.25%提高至干预后的43.85%、62.44%、74.60%;"非限制性使用"类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从对照组的(35.00±4.71)%上升至干预后的(51.86±7.36)%、(77.57±7.14)%、(84.38±6.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多轮持续性干预措施,可提高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合理率,保障干预成效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7.
目的:评价干预措施规范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的成效,为抗菌药使用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抽取2011年和2012年Ⅰ类切口手术病例302例和232例,比较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情况。结果:2012年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使用率为57.9%,较2011年的72.9%有明显下降;2012年预防给药时机合理率(44.83%)较2011年(32.45%)有大幅提高(P〈0.01),其他评价指标改善程度不明显。结论:必须进一步加大行政干预力度,加大监控与管理力度,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在AJCC/UICC食管癌第八版TNM病理分期系统指导下,分析Ⅰ/Ⅱ期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情况,指导临床。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我院胸外科收治的212例Ⅰ/Ⅱ期食管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局部复发率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ⅠA、ⅠB、ⅡA、ⅡB期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00%、8.86%、18.57%、25.00%,腹部复发率2.44%。单因素分析肿瘤T分期(χ2=8.434,P=0.038)、病理分期(χ2=9.942,P=0.019)是影响Ⅰ/Ⅱ期食管癌术后患者局部复发的临床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病理分期的无复发生存曲线较T分期分离更好。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后病理分期是影响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HR=2.054,95%CI 1.258~3.352)。结论AJCC/UICC食管癌第八版TNM分期是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Ⅱ期患者局部复发率较高,应该给予术后干预。  相似文献   
89.
目的比较Ⅰ和aVF导联目测判断QRS平均心电轴与Ⅰ和Ⅲ导联判断电轴的优势。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5级临床医学生,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用导联Ⅰ和aVF判断电轴,对照组用导联Ⅰ和Ⅲ判断电轴。判断标准依据心电图机系统化数据为参考结果。结果应用导联Ⅰ和aVF判断其中3个象限的心电轴快速准确;当电轴在“left”象限时,需要联合Ⅱ导联正负相判断。Ⅰ和Ⅲ导联误判率相对较高。结论用Ⅰ和aVF导联判断QRS平均心电轴快速准确,可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暴发性Ⅰ型糖尿病(FT1DM)的发病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FT1DM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该文收集了该科住院的2例FT1DM患者的临床特征、化验检查、诊治经过等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例1以腹痛、恶心、呕吐伴胰淀粉酶升高为主。病例2在产后10 d发病,伴腹痛、恶心、呕吐及转氨酶升高为主。2例患者在发病后查血糖、血酮体明显升高,胰岛功能几乎完全衰竭,但糖化血红蛋白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诊断为FT1DM,经积极综合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暴发性Ⅰ型糖尿病(FT1DM)常急骤起病,多于1周内迅速出现酮症酸中毒,此病病情危重,诊断不及时将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及治疗对于疾病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