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34篇
基础医学   5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4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139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烧伤及创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收治的2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单纯激光治疗组,每组10例。术前均对2组患者术区进行拍照存像、消毒、擦干,局部均匀涂抹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后以无菌薄膜封闭保护60 min,擦去乳膏后再次消毒术区。术中使用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患者瘢痕部位进行扫描,根据患者增生性瘢痕厚度选定合适的机器参数,维持机器频率300 Hz及密度5%,在20~30 J调整能量参数的大小,时间间隔1 s,保证点阵矩形完全覆盖增生瘢痕,允许2次激光形成的热损伤矩阵之间存在25%面积的重叠。术后即刻冷敷创面60 min,冷敷结束至术后1周,单纯激光治疗组不外用任何药物,联合治疗组术区加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外用,3次/d。术后3 d治疗部位不碰水,若出现感染情况,可以加用抗生素软膏,点状损伤创面外痂皮未掉落完全时禁止擦洗创面,禁止直接剥除痂皮,禁止术区涂抹化妆品等,避免接受阳光直射。于第1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进行第2次激光治疗,以2次CO2点阵激光治疗为1个疗程,1个疗程治疗后间隔2个月待术区稳定后行疗效判断,计算2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根据温哥华瘢痕量表(VSS)与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对患者治疗前、第1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第2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瘢痕的各项指标进行评分。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χ2检验。 结果(1)治疗1个疗程后2个月,单纯激光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8/10)、90%(9/10),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0,P=0.49)。(2)对2组VSS评分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其中疼痛、瘙痒、柔软度及厚度评分的组内及组间各时相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第1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及第2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单纯激光治疗组VSS评分中色泽评分分别为(1.9±0.7)、(1.9±0.1)、(1.8±1.0)分,联合治疗组分别为(2.9±0.7)、(2.8±0.6)、(1.9±0.7)分,2组在不同时相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6.143,P<0.05);2组组间不同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53,P=0.018)。治疗前、第1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及第2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单纯激光治疗组VSS评分中血管分布评分分别为(1.8±1.0)、(1.7±0.7)、(1.5±1.0)分,联合治疗组分别为(2.6±0.5)、(2.5±0.5)、(1.7±0.8)分,2组在不同时相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03,P<0.05),2组组间不同时相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2.538,P=0.129)。(3)对2组POSAS评分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其中厚度、粗糙度、柔软度和表面积评分的组内及组间各时相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第1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及第2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单纯激光治疗组POSAS评分中色泽评分分别为(4.9±2.6)、(4.1±0.8)、(3.5±2.0)分,联合治疗组分别为(7.6±1.1)、(6.8±1.4)、(5.4±1.8)分,2组在不同时相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6.509,P<0.05),2组组间不同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8.973,P=0.008)。治疗前、第1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及第2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单纯激光治疗组POSAS评分中血管分布评分分别为(4.4±2.1)、(3.9±0.9)、(3.5±1.6)分,联合治疗组分别为(6.3±1.1)、(5.7±2.0)、(4.5±1.6)分,2组在不同时相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0.118,P<0.05),2组组间不同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744,P=0.028)。 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CO2点阵激光及单独使用CO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均效果明确,但联合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改善瘢痕组织血管分布和减少局部色素沉着。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经阴道子宫峡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物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CSP患者 36例,停经时间为32~87 d.子宫峡部剖宫产切口处包块最大直径9~83 mm,均经阴道行CSP物切除术.结果 35例患者手术成功,1例因术中出血多,中转开腹行妊娠物切除术.手术成功患者术后无并发症,术后血β~hCG恢复正常时间为12~30 d,术后均无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过多或过少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经阴道子宫峡部CSP物切除术,可以完全切除妊娠物,并修补子宫峡部切口缺陷,CSP物切除术式安全、简单、微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3.
经阴道子宫峡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物切除术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阴道子宫峡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物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CSP患者 36例,停经时间为32~87 d。子宫峡部剖宫产切口处包块最大直径9~83 mm,均经阴道行CSP物切除术。结果 35例患者手术成功,1例因术中出血多,中转开腹行妊娠物切除术。手术成功患者术后无并发症,术后血β~hCG恢复正常时间为12~30 d,术后均无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过多或过少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经阴道子宫峡部CSP物切除术,可以完全切除妊娠物,并修补子宫峡部切口缺陷,CSP物切除术式安全、简单、微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4.
目的:了解中国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文献现状。方法:万方数据中按检索词"瘢痕部位妊娠"或"瘢痕妊娠"或"切口妊娠"或"疤痕妊娠",选择"跨库检索"、"全部期刊",检索年限"1982—2015",检索关于CSP的所有中文文献。按"作者单位"所在省/直辖市、"发表时间"所在年度、"作者单位"所在医院的等级及相关合并症或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万方数据中关于CSP文献共4 281篇,共114 571例病例,"作者单位"涉及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共30个。"作者单位"前5位省份是广东、河南、浙江、江苏和湖北省,最后5位是新疆、海南、宁夏、甘肃和青海省。②万方数据中最早发表CSP文献时间是1999年,按"发表时间"所在年度分析,无论是文献数还是病例数,构成比均呈逐年增加趋势。③按"作者单位"所在医院的医院级别进行统计,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计划生育指导服务站等其他医疗单位、无法考查医院等级或未记录"作者单位"的文献数分别占59.87%、30.69%、2.50%、1.38%和5.56%,病例数分别占60.03%、30.93%、2.41%、1.20%和5.43%。④CSP处于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妊娠的病例数分别占98.70%、0.60%和0.70%;记录胎盘异常、异常妊娠及其他并发症分别占0.91%、0.04%和0.01%;记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者13例(占0.01%)。结论:①中国CSP有地域性,其原因有待于研究。②CSP呈逐年增加趋势。③提高对CSP等剖宫产术后远期潜在严重并发症的认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控制剖宫产率,是防止或降低CSP的根本措施,可能也是未来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55.
目的评价乳糜化脂肪对移植于裸鼠背部皮下人增生性瘢痕的影响。 方法选取18只BALB/c裸鼠;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科行腹部、大腿外侧部脂肪负压抽吸手术获取的脂肪颗粒细胞及面、颈部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组织;脂肪颗粒细胞经过纳米转换头等操作处理为乳糜化脂肪;无菌条件下将增生性瘢痕组织切割成多块小样本;用眼科剪于各个裸鼠背部各作4个皮肤切口,稍做游离后将前述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块埋植入切口内,制备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18只裸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曲安奈德组和乳糜化脂肪组,每组6只裸鼠,24块瘢痕组织。移植后1周,对照组于每块移植瘢痕组织块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0.05 mL/g);曲安奈德组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0.05 mL/g);乳糜化脂肪组注射乳糜化脂肪(0.05 mL/g);之后每周各注射1次。移植后4周取材,比较移植前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块重量、移植后4周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块重量变化百分比;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生物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比较Masson染色半定量分析阳性面积(天蓝色)占整体视野总面积的百分比。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核心蛋白聚糖表达。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t检验。 结果移植前,3组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块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230,P=0.119),移植后4周,乳糜化脂肪组、曲安奈德组、对照组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块重量变化百分比分别为(73.2±15.9)%、(79.5±8.6)%、(87.0±1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680,P=0.042),乳糜化脂肪组分别与对照组、曲安奈德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130、1.228,P=0.010、0.099)。组织学观察可见,苏木精-伊红染色与Masson染色整体变化趋势相符:对照组真皮层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及纤维细胞,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曲安奈德组真皮层见粗大胶原纤维,连续性及整齐度可;乳糜化脂肪组真皮层胶原纤维数量少且排列规律。Masson染色半定量分析:乳糜化脂肪组、曲安奈德组、对照组阳性面积(天蓝色)占整体视野总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74.3±13.5)%、(80.9±9.0)%、(91.2±4.5)%,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08,P=0.025),乳糜化脂肪组分别与曲安奈德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130、7.806,P=0.027、0.019)。增生性瘢痕中核心蛋白聚糖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曲安奈德组、乳糜化脂肪组显示出核心蛋白聚糖阳性染色结果,且乳糜化脂肪组染色强于曲安奈德组。对照组极其低地表达点、斑片状核心蛋白聚糖染色。乳糜化脂肪组、曲安奈德组、对照组核心蛋白聚糖表达量分别为0.021±0.010、0.025±0.012、0.088±0.058,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160,P=0.034),乳糜化脂肪组分别与曲安奈德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16、1.224,P=0.048,0.027)。 结论乳糜化脂肪注射至人增生性瘢痕可降低成纤维细胞密度和数量,促进胶原排列、数量及形状正常化,改善胶原堆积等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56.
血管生成的调节主要发生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后2个阶段,即增生期、重塑期。正常情况下,创面形成大量排列紊乱的毛细血管床,但随着创面逐渐愈合,大部分血管凋亡、退化,并重新排列,最终恢复正常皮肤毛细血管结构与密度。该过程受一系列复杂分子及信号通路的调控,主要包括促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2方面因子的刺激,但关于创面血管功能和毛细血管增生如何影响瘢痕形成的关键问题仍未得到解答。本综述总结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全面阐述创面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深入探讨血管生成和瘢痕形成之间的关系以及血管异常生长影响瘢痕形成的潜在机制,介绍针对血管形成的相关治疗方案,为减少创面瘢痕形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7.
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少见的严重软组织感染,常后遗瘢痕,好发于腰骶部,应用传统的瘢痕切除全厚植皮方法修复效果不佳。自1987年我科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坏死性筋膜炎后遗腰骶部瘢痕6例,其中1例采用术中即时扩张术,余5例采用常规扩张术,整复效果满意。此方法具有一次可修复较大面积;与周围皮肤色泽,质地相似,外观佳;耐磨、耐压、不牺牲供区等优点。本文就其手术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8.
硅酮弹力绷带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理想方法和材料。方法:依据压力疗法和有机硅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作用原理,研制成硅酮弹力绷带,选择32例烧伤后肢体有增生性瘢痕的患者,进行随机自身对照研究,比较应用硅酮弹力绷带与单独使用硅酮弹力绷带或弹力绷带的效果。结果:硅酮弹力绷带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有效率治疗2个月时为53%,4个月时为84%,6个月时为94%,硅酮气雾剂治疗组为25%,56%和69%,而弹力绷带治疗组分别为19%,50%和6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硅酮弹力绷带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硅酮治疗组或弹力绷带治疗组,可作为一种理想的方法和材料。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制作猪肾盂肾炎和肾脏瘢痕动物模型 ,评价99Tcm 二巯基丁二酸 (DMSA)肾脏平面显像和SPECT断层显像诊断肾盂肾炎和肾脏瘢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并探讨SPECT的诊断价值。方法 中国实验动物小型猪 13只 ,先制成膀胱输尿管返流动物模型 ,然后引入大肠埃稀杆菌导致上尿路感染 ,感染前后用ADACVertex型双探头SPECT仪 ,配低能高分辨率准直器进行肾脏前后位平面和断层显像 ,将显像结果同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平面显像诊断肾盂肾炎和肾脏瘢痕的灵敏度为 71 2 % ,特异性为 10 0 % ,准确性为 87 5 % ;平面加断层显像诊断肾盂肾炎和肾脏瘢痕的灵敏度为 78 3% ,特异性为 10 0 % ,准确性为 90 5 %。以病理检查为标准 ,平面显像和平面加断层显像对病灶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99Tcm DMSA肾脏显像是诊断肾盂肾炎和肾脏瘢痕的灵敏可靠方法。平面加断层显像可能有助于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并对病变范围作更准确的估价  相似文献   
60.
BackgroundHypertrophic scar (HS), a fibroproliferative disorder caused by aberrant wound healing following skin injuries such as burns, lacerations and surgery, is characterized by invasive proliferation of fibroblasts and excessive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accumulation. The dysregulation of autophagy is the pathological basis of HS formation. Previously, angiopoietin-2 (ANGPT2) was found to be overexpressed in HS fibroblasts (HSFs) compared with normal skin fibroblasts. However, whether ANGPT2 participates in the process of HS formation and the potential molecular mechanisms are not clear.ObjectiveThis study is intended to figure out the role of ANGPT2 and ANGPT2-mediated autophagy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S.MethodsRT-qPCR was used to detect ANGPT2 expression in HS tissues and HSFs. HSFs were transfected with sh-ANGPT2 to knock down ANGPT2 expression and then treated with MHT1485, the mTOR agonist. The effects of sh-ANGPT2 or MHT1485 on the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utophagy and ECM accumulation of HSFs were evaluated by CCK-8 assay, Transwell assay and western blotting. The expression of PI3K/Akt/mTOR pathway-related molecules (p-PI3K, p-Akt and p-mTOR) was assessed by western blotting.ResultsANGPT2 expression was markedly upregulated in HS tissues and HSFs. ANGPT2 knockdown de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p-PI3K, p-Akt and p-mTOR. ANGPT2 knockdown activated autophagy and inhibited the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nd ECM accumulation of HSFs. Additionally, the treatment of MHT1485, the mTOR agonist, on ANGPT2-downregulated HSFs, partially reversed the influence of ANGPT2 knockdown on HSFs.Study limitationsThe study lacks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e stable in vivo animal models of HS for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ANGPT2 on HS formation in experimental animals.ConclusionsANGPT2 downregulation represses growth, migration, and ECM accumulation of HSFs via autophagy activation by suppressing the PI3K/Akt/mTOR pathway. Our study provides a novel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for 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