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5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8篇
  3篇
中国医学   106篇
肿瘤学   6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3 毫秒
11.
目的:以传统汤剂为基准,比较山茱萸中药饮片与市售配方颗粒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收集8批合格的山茱萸饮片和A、B、C 3个厂家的配方颗粒各5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山茱萸传统汤剂和配方颗粒中莫诺苷、马钱苷的含量,并计算总含量转移率、出膏率。结果:8批山茱萸传统汤剂的指标性成分总含量均值、转移率均值、出膏率均值分别为2.09%,80.3%,68.7%;3个厂家的配方颗粒指标性成分总含量在0.24%~0.57%之间,理论转移率在20.2%~47.3%之间,出膏率在16.7%~30.0%之间。结论:山茱萸配方颗粒的含量、转移率、出膏率测定结果远低于传统汤剂,二者不具有质量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栀子标准汤剂量值传递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窦志华  许波  居宇峰  周荣荣  戴莹  倪丽丽  周云中 《中草药》2021,52(23):7162-7175
目的 研究栀子饮片到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 收集23批栀子饮片,制备标准汤剂,测定出膏率,建立饮片和标准汤剂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triple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Triple-Q-TOF/MS)技术对标定的共有峰进行成分鉴定,对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的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以出膏率、指纹图谱共有峰传递数及峰面积比值变化、成分转移率为指标,分析栀子饮片到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结果 栀子饮片指纹图谱标定共有峰26个,其中25个传递到了标准汤剂,共有峰个数传递率96.15%,26个共有峰的成分均得到鉴定,其中7个环烯醚萜类成分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羟异栀子苷、山栀苷、京尼平苷酸、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DAAME)、鸡矢藤次苷甲酯(SME),2个西红花苷类成分西红花苷I、Ⅱ,2个黄酮类成分芦丁和异槲皮苷,1个单环单萜类成分jasminoside B,1个有机酸类成分绿原酸共计13个成分采用照品比对确认,标准汤剂和饮片共有峰面积比值与成分转移率呈现较好的正向直线关系,7个环烯醚萜类成分合计平均转移率70.90%,其中主要成分栀子苷平均转移率77.16%,西红花苷I、Ⅱ、芦丁、异槲皮苷、jasminoside B、绿原酸平均转移率分别为47.09%、39.56%、63.25%、51.95%、61.42%、75.70%,标准汤剂平均出膏率为28.91%。结论 阐明了栀子标准汤剂量值传递规律,为栀子配方颗粒及含栀子经典名方制剂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国海  郭耀武  乔蓉霞 《安徽医药》2014,(11):2072-2074
目的:通过对药材在煎煮前后重金属转移率的研究,为评估制剂安全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将铅( Pb)、镉( Cd)、砷( As)、汞( Hg)、铜( Cu)标准溶液加入到甘草、当归、白芷3种饮片中,分别用水、70%乙醇回流提取,将提取液浓缩制成浸膏;采用AAS和AFS法测定浸膏中重金属的残留量。结果3种饮片经提取制成浸膏后,铅、镉、砷、汞、铜5种重金属元素的转移率在5.4%-80.7%之间。结论重金属在伴随饮片煎煮前后有部分减少,转移量不容忽视。因此控制制剂中重金属的残留量才能更好的反映药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雷燕  陈平 《海峡药学》2014,(10):39-40
目的探索隔膜压滤法提取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转移率,优化丹参的隔膜压滤循环提取工艺。方法利用正交实验法对丹参隔膜压滤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Ⅱ。含量,作为质量控制指标,计算其转移率,考察提取丹参酮ⅡA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丹参酮ⅡA的最佳隔膜压滤循环提取工艺条件用10倍量70%乙醇提取30min。结论本方法能显著提高丹参酮ⅡA的转移率,同时,能大大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启脾口服液中人参的提取媒介的研究,考察不同提取媒介对本品中人参皂苷转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时本品中人参皂苷进行测定。结果:醇浸提法第一次、第二次提取人参皂苷(Rgl和Re)的含量分别是19711mg、5037mg,转移率分别为65.9%、16.85%;水浸提法提取提取人参皂苷(Rg1和Re)的含量16182mg、7695mg,提取率分别为24.82%、11.84%。结论:采用醇浸提法提取两次,人参皂苷的转移率较比水浸提法明显提高,为合理利用药材资源和大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不同材质、不同分子量的膜对HXTL药液体系除杂的适用性。方法采用PVDF(聚偏二氟乙烯)8-10万、PS(聚砜)3—5万、PS2万、PES(聚醚砜)1万、PS6干的膜对HXTL药液体系进行超滤,检查超滤前后药液含蛋白质,多糖,淀粉情况,测定固含物的转移率,有效成分的转移率,指纹图谱,计算超滤前后指纹图谱相似度。结果对于HXTL药液,超滤前后均无蛋白质存在,除PVDF8-10万外,均能除淀粉,PESl万、PS6干膜可除去多糖,PES超滤膜对指标性成份芍药苷,苦杏仁苷的吸附较少,固含量转移率较低。指纹图谱相似度在99%以上。结论PES材质的膜对HXTL药液体系除杂的适用性较好,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分子量的膜。  相似文献   
17.
HPLC法测定金银花药材中绿原酸的转移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符合药典规定的金银花中绿原酸的转移率进行考察,建立药材的有效成分转移率检查项,达到控制成品的目的 ,同时对现行的金银花药材质量标准进行完善,建立金银花的内控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同一提取方法对不同批次金银花药材中的绿原酸提取转移率进行考察,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批次金银花药材在符合药典规定和内控指纹图谱规定的基础上,按照相同工艺进行提取,绿原酸提取转移率相差较大.即符合药典规定和内控指纹图谱规定的金银花药材,可能会因为其提取转移率不合格,而导致成品不合格.结论 建议在金银花药材标准中加入"有效成份转移率"检查项以更好地控制药材内在质量,从而保障使用金银花原药材的中成药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浆液性乳头状腺癌(UPSC)和透明细胞癌(CCC)与低分化内膜腺癌(G3EC)的临床特点及生存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UPSC和17例CCC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取31例同期治疗的G3EC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UPSC、CCC和G3EC的中位发病年龄相似,分别为59、59和56岁.UPSC、CCC患者的晚期患者(Ⅲ~Ⅳ期)的比例高于G3EC晚期患者的比例 (50.0%、41.2%和22.6%,P<0.05).UPSC及CCC患者CA125(>35 U/ml)升高的比例高于G3EC患者(50.0%、47.1%和29.0%,P<0.05).UPSC患者的腹腔液细胞学阳性率高于CCC和G3EC患者(36.4%和11.7%、9.7%,P<0 .05).70例患者中,65例接受了术后治疗,包括单纯放疗33例,放疗联合化疗26例,单纯化疗16例,5例患者无术后辅助治疗.22例UPSC患者的复发率为36.4%(8/22),其中以远处血行转移最常见,达62.5%(5/8),2例盆腔及阴道残端复发的患者均为术后单纯化疗的患者,复发率为25.0%(2/8).复发患者总的中位生存8个月(6~24个月),2年生存率12. 5%;17例CCC患者的复发率为29.4%(5/17),复发患者总的中位生存6个月(1~13个月) ,2年生存率0%;31例G3EC患者的复发率为19.4%(6/31),4例盆腔复发均为术后行孕激素治疗或单纯化疗的患者,盆腔复发率达40.0%(4/10),2例远处转移,为术后单纯盆腔放疗的患者,转移率为14.3%(2/14),中位生存7个月(6~25个月),2年生存率33.3%.UPS C和CCC患者的复发率高于G3EC患者(36.4%、29.4%和19.4%,P<0.05).UPSC和CC C患者更容易发生盆腔外转移如腹腔、血行转移(P<0.05).三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0 .5%、34.0%和70.7%,UPSC和CCC的预后明显差于G3EC(P<0.01). 结论 UPSC和CCC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与G3EC患者不同,术后辅助治疗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Cox-2抑制剂Celecoxib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增敏作用和副作用.方法 自2005年6月至2007年5月,选择头颈肿瘤病例6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及Celecoxib组,常规组行单纯根治性放疗,Celecoxib组根治性放疗的同时用Celecoxib增敏.放疗方法先制作面模固定.CT定位,做TPS计划,肿瘤临床病灶剂量为65-70 Gy/6.5~7周,亚临床病灶剂量为45~50 Gy.用药方法Celecoxib每次200 mg,每日2次口服,放疗开始和放疗结束.结果 Celecoxib组和常规组原发灶有效率分别为91.7%和81.3%,而颈部淋巴结有效率分别为91.7%和80.0%,远处转移率分别为8.0%和17.4%.结论 Cdecoxib具有放射治疗增敏作用,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且副作用少.但其长期疗效和副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尿胰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抗肺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rinary trypsin inhibitor,UTI)对人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方法 选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ulinastatin),设置乌司他丁 0、100、200、400 U/mL四个浓度组及CTX3 μg/mL阳性对照组,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乌司他丁对A549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采用侵袭小室法检测乌司他丁对A549细胞的侵袭抑制作用.建立人肺腺癌(A549)细胞裸鼠异种抑制瘤模型,设置乌司他丁 0万单位、2.5万单位、5万单位组、10万单位组及CTX 0.1 g阳性对照组,通过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统计分析瘤重和肺转移灶,检测乌司他丁对裸鼠体内肺腺癌抑制增殖和转移的作用.结果 增殖抑制率分别为0%、17.82%、25.46%、42.73%、57.46%,显示乌司他丁对人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侵袭指数分别为16.44%、13.06%、11.73%、7.63%、8.12%,表明乌司他丁能有效抑制人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的侵袭;瘤重抑制率分别为0%、56.19%、61.11%、68.53%、89.17%;抗肺转移率分别为0%、75.36%、85.51%、90.75%、86.94%,显示乌司他丁能有效抑制裸鼠肺癌移植瘤的生长及转移.结论 乌司他丁对人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具有体内外抗肿瘤作用,该作用表现为抑制肿瘤增殖并突出表现于抑制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