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4篇
  免费   787篇
  国内免费   1032篇
耳鼻咽喉   27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954篇
口腔科学   580篇
临床医学   979篇
内科学   248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206篇
特种医学   264篇
外科学   538篇
综合类   2462篇
预防医学   589篇
眼科学   56篇
药学   1870篇
  5篇
中国医学   812篇
肿瘤学   363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397篇
  2022年   323篇
  2021年   337篇
  2020年   331篇
  2019年   347篇
  2018年   262篇
  2017年   335篇
  2016年   397篇
  2015年   376篇
  2014年   495篇
  2013年   553篇
  2012年   724篇
  2011年   838篇
  2010年   626篇
  2009年   574篇
  2008年   662篇
  2007年   526篇
  2006年   396篇
  2005年   420篇
  2004年   260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含有有效药物的载药纳米粒子是一种新型的缓释系统,可改变常规的给药方式,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用超声的方法结合了不同的药物制成作用不同的纳米粒子,验证了纳米粒子对局部给药治疗的有效性,建立了良好的动物动脉摄取模型,为继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2.
目的 对一例新冠肺炎境外输入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对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 - CoV - 2)变异株进行鉴定,了解不同样本类型中新冠病毒的检出情况。方法 采集咽拭子、痰液、粪便、尿液和血液多种类型样本共13份,分别提取核酸,用荧光RT - PCR法检测SARS - CoV - 2。使用纳米孔MinION Mk1C测序仪,对阳性咽拭子样本进行实时SARS - CoV - 2靶向扩增全基因组测序,运用artic - ncov2019、DNAstar和Mega等软件对测定序列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 咽拭子、痰液、粪便、血浆和尿沉渣样本中均检出SARS - CoV - 2核酸,咽拭子和血浆样本在发病的前四天均能检出,尿沉渣样本在发病当天能检出。基于纳米孔测序技术,7 h即获得SARS - CoV - 2全基因组数据,经分析显示为新冠病毒Alpha变异株。结论 本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病原为SARS - CoV - 2 Alpha变异株,咽拭子、血浆样本和尿沉渣样本在发病早期均能检出SARS - CoV - 2核酸。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究双叶酸靶向纳米级超声造影剂(简称纳泡)制备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的寻靶能力。方法制备双叶酸靶向纳泡。以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为实验细胞,根据加入纳泡种类不同将细胞分成3组,分别为无靶向纳泡组、单叶酸靶向纳泡组及双叶酸靶向纳泡组。利用纳米激光粒度和Zeta电位分析仪检测纳泡的粒径和Zeta电位,利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纳泡对乳腺癌细胞的毒性,利用流式细胞仪和Cr释放实验检测靶向能力。结果纳米激光粒度检测双叶酸靶向纳泡的粒径为100nm左右。无靶向纳泡组、单叶酸靶向纳泡组及双叶酸靶向纳泡组毒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靶向纳泡组、单叶酸靶向纳泡组及双叶酸靶向纳泡组的结合率分别为0.52%,33.33%,96.76%,双叶酸靶向纳泡组结合率明显高于无靶向纳泡组和单叶酸靶向纳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叶酸靶向纳泡组黏附能力明显高于无靶向纳泡组和单叶酸靶向纳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叶酸靶向纳泡具有良好的超声增强显像能力和乳腺癌细胞靶向结合能力,有望成为乳腺癌细胞分子诊疗的理想造影剂。  相似文献   
94.
通过多步交换反应及扩散-聚合的方法,使聚丙烯酸丁酯被嵌入到改性层状结构的白泥层间,得到白泥-聚丙烯酸丁酯纳米复合物的微米粒子;然后将聚氯乙烯与白泥-聚丙烯酸丁酯进行熔融共混,制得具有一一特性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及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泥-聚丙烯酸酯含量为5.0wt%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聚氯乙烯与高含量的白泥-聚丙烯酸丁酯(分别为25.0wt%和50.0wt%)形成的复合材料,在聚氯乙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之前,储能模量出现先降低而后增加的过程。  相似文献   
95.
背景:聚乳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成为一种新型的骨科固定材料,然而该材料缺乏细胞识别信号,不利于细胞黏附和成骨分化,限制了其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目的:3D打印聚乳酸-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支架,评估其药物缓释及生物性能。方法:采用熔融沉积技术打印孔隙交互的多孔聚乳酸支架(记为PLA支架),将该支架浸泡于多巴胺溶液中制备聚乳酸-多巴胺支架(记为PLA-DA支架);将纳米羟基磷灰石投入壳聚糖溶液中,然后将PLA-DA支架浸没其中,制备聚乳酸-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支架(记为PLA-nHA/CS支架),表征3组支架的微观形貌、孔隙率、水接触角与压缩强度。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负载药物多西环素的PLA-nHA/CS支架(记为PLA-nHA/CS-DOX支架),表征其药物释放。将PLA、PLA-DA、PLA-nHA/CS、PLA-nHA/CS-DOX支架分别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检测细胞增殖与成骨分化能力;将不同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分别与4组支架共培养,采用抑菌圈实验检测支架的抗菌性能。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下可见PLA、PLA-DA支架表面致密光滑,PLA-nHA/CS支架表面可见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PLA、PLA-DA、PLA-nHA/CS支架的孔隙率逐渐降低,压缩强度逐渐升高,PLA-nHA/CS支架的弹性模量满足松质骨要求;PLA-DA、PLA-nHA/CS支架的水接触角小于PLA支架;PLA-nHA/CS支架体外可持续释放药物达8 d。②CCK-8检测显示,4组支架均未显著影响MC3T3-E1细胞的增殖;PLA-DA组、PLAnHA/CS组、PLA-nHA/CS-DOX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PLA组;茜素红染色显示,与PLA组相比,PLA-nHA/CS组、PLA-nHA/CS-DOX组细胞表现出较高的矿化水平。③抑菌圈实验显示PLA、PLA-DA支架无抗菌性能,PLA-nHA/CS支架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PLA-nHA/CS-DOX支架具有超强的抗菌性能。④结果表明,PLA-nHA/CS-DOX支架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性能、细胞相容性、促成骨性能及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96.
目的 以茶皂素为天然乳化剂制备黄芩苷纳米乳(baicalin nanoemulsion,Bai-NE),并探究其对C57BL/6小鼠毛发生长的促进作用。方法 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Bai-NE,利用单因素实验法对Bai-NE的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最优处方和工艺制备的Bai-NE进行理化性质和稳定性考察。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评价Bai-NE对毛发生长的促进作用。结果 Bai-NE的最佳处方为茶皂素用量为0.5%,油相用量为5%,最佳制备工艺为超声功率180W,超声时间10min,超声次数1次。制得的Bai-NE为O/W型乳液,外观均一,平均粒径为(225.1±0.6)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0.082±0.031,载药量为1.10mg/g,pH值为7.25±0.20。稳定性结果显示,Bai-NE具有良好的离心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Bai-NE能显著促进C57BL/6小鼠的毛发生长。结论 茶皂素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天然乳化剂用于Bai-NE的制备,制备的Bai-NE对C57BL/6小鼠的毛发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7.
目的 制备姜黄素自胶束化固体分散体,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溶剂蒸发法制备自胶束化固体分散体,测定其累积溶出率、饱和溶解度、稳定性、理化性质、自胶束化性能。12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予姜黄素及其自胶束化固体分散体的0.5%CMC-Na混悬液(100 mg/kg),于0.083、0.167、0.25、0.5、0.75、1、2、3、4、6、8、12、24 h采血,UPLC法测定姜黄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自胶束化固体分散体呈圆球形,表面光滑,分散均匀,无粘连,60 min内累积溶出率为(90.31±2.24)%,饱和溶解度为(583.17±16.78)μg/mL,粒径为22 nm, PDI为0.048,Zeta电位绝对值为1.2,在6个月内稳定性良好。姜黄素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与载体(F127、TPGS)之间可能发生氢键效应。与原料药比较,自胶束化固体分散体Cmax、AUC0~t、AUC0~∞升高(P<0.01),tmax、t1/2延长(P<0.0...  相似文献   
98.
陈永顺  李静  蒋建平  梁建梅  杨斌  贾晓栋 《中成药》2023,(10):3180-3186
目的 制备叶黄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纳米沉淀法制备纳米混悬剂。以白蛋白浓度、吐温-80浓度、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为影响因素,粒径、PDI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形态,进行晶型分析,测定溶解度、体外溶出、稳定性。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叶黄素、物理混合物、叶黄素纳米混悬剂的0.5%CMC-Na混悬液(30 mg/kg),于0、5、15、30、45、60、90、120、240、360、480 min采血,HPLC法测定叶黄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处方为叶黄素用量30 mg,白蛋白浓度1.5%,吐温-80浓度0.75%,均质压力80 MPa,均质次数8次。所得纳米混悬剂呈球形,平均粒径为(208.71±9.26)nm, PDI为0.114±0.017,Zeta电位为-(23.15±1.60)mV。原料药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纳米混悬剂中。纳米混悬剂溶解度相较于原料药增加至46.12倍,360 min内累积溶出度达95%,90 d内稳定性良好。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纳米混悬剂tmax缩短(P<0....  相似文献   
99.
通过与β-环糊精形成包合物,将其包埋在PEG20000/Carbomer940纳米晶体中,提高大豆苷元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以大豆苷元为阳性药。分别以PEG20000、Carbomer940和NaOH作为增塑剂、胶凝剂和交联剂制备纳米晶体。采用两步法将不溶性药物大豆苷元包裹在β-CD中形成包合物,再包封在PEG20000/Carbomer940纳米晶中,形成β-环糊精-大豆苷元/PEG20000/Carbomer940纳米晶。以药物释放速率、再分散性、SEM形貌、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确定NaOH的最佳质量分数比为0.8%。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确定了大豆苷元纳米晶体的包合状态,验证了制备的可行性;结果所制备的大豆苷元纳米晶体的平均Zeta电位分别为(-30.77±0.15)、(-37.47±0.64) mV;负载包合物的纳米晶体粒径分别为(333.60±3....  相似文献   
100.
探讨纳米碳混悬液在甲状腺癌手术中保护甲状旁腺功能的价值。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的329例患者资料,随机分为实验组(纳米碳组)167例和对照组(常规手术组)162例。比较两组手术前、手术后(第1、7、30天)的血钙和甲状旁腺素水平,以及术后低血钙症状、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误切的发生率。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7、30天的血钙及甲状旁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第1天血钙及甲状旁腺素水平降低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低血钙、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甲状旁腺误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纳米碳混悬液能明显降低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甲状旁腺的损伤率和误切率,能够更好保护甲状旁腺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