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25篇
  免费   813篇
  国内免费   587篇
耳鼻咽喉   374篇
儿科学   49篇
妇产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565篇
口腔科学   450篇
临床医学   3450篇
内科学   683篇
皮肤病学   39篇
神经病学   1544篇
特种医学   750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4262篇
综合类   7044篇
预防医学   1119篇
眼科学   179篇
药学   2793篇
  59篇
中国医学   1242篇
肿瘤学   97篇
  2024年   157篇
  2023年   529篇
  2022年   446篇
  2021年   684篇
  2020年   718篇
  2019年   791篇
  2018年   330篇
  2017年   579篇
  2016年   665篇
  2015年   734篇
  2014年   1318篇
  2013年   1285篇
  2012年   1564篇
  2011年   1678篇
  2010年   1422篇
  2009年   1371篇
  2008年   1400篇
  2007年   1334篇
  2006年   1117篇
  2005年   1291篇
  2004年   1112篇
  2003年   999篇
  2002年   684篇
  2001年   545篇
  2000年   396篇
  1999年   288篇
  1998年   278篇
  1997年   181篇
  1996年   177篇
  1995年   165篇
  1994年   116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5 毫秒
991.
目的:通过对接受减压术的完全性贝尔麻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的电生理观察,证实完全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神经不是完全变性,可能残存一部分传导阻滞的纤维。 方法:选择2005-03/06北京世纪坛医院面神经研究室收治的31例单侧完全性贝尔麻痹患者,平均病程97.3d,所有患者House-Braekmann分级(Ⅰ~Ⅵ级,评级越高,面神经麻痹程度越重)均为Ⅵ级,并接受了经乳突颞下人路面神经减压术。术前检测双侧降口角肌的动作电位和F波,比较振幅和时程,术后第7天复查,比较手术前后动作电位的参数变化,并评定House-Braekmann分级。 结果:3l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侧动作电位:术前26例检测到,术后均检测到,术后平均振幅较术前显著增高[(324.73&;#177;384.02),(94.48&;#177;88.15)μV,P〈0.01];术后平均时程较术前显著长[(11.64&;#177;7.86),(4.10&;#177;3.08)ms,P〈0.011。②F波:术前均未引出,术后3例(10%)引出。③术后7d内87%的患者(27例)出现运动恢复,22例患者达到House-Braekmann Ⅴ级,5例患者达到HouseBrackmann Ⅳ级。结论:①完全性面神经麻痹不等同于全部面神经纤维变性,大多数患者仍然残存着相当数量的传导阻滞的纤维,不能随便认定患者的面神经纤维100%变性。②F波消失的患者预后差,保守治疗无效,及时的面神经减压术能够有效解除传导阻滞,从而表现出术后早期的临床恢复过程。③术后早期评价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时,肌电图随意动作电位比F波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992.
肖延河  陈峰  姜永涛  李昊  姜涛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2):3545-3546
目的:探讨颈椎管减压术后神经根病发生的病理机制并提出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对14例该病患者进行随访、JOA评分和回顾性分析。其中颈前路手术后4例,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6例,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1例。除药物治疗、功能康复训练外,辅以高压氧治疗。结果:JOA评分改善率为76%。所有患者运动、感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9例三角肌、肱二头肌恢复至3~4级,生活可自理,11例感觉恢复正常。结论:颈椎管减压术后神经根病的发生机制有多种可能,减压后脊髓漂移导致神经根牵拉或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其主要的病理机制。应以预防为主,经过功能康复训练等保守治疗后肌力、感觉均可获得一定恢复。高压氧治疗可能缩短其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993.
第一肝门区肝癌切除术患者胆道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叉神经痛为神经性疼痛中最常见的疾患,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病人,年发病率为1/100000。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用药物治疗,随着显微外科和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微血管减压术成为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2000年1月-2003年6月,我科采用耳后小切口小骨窗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梳理治疗6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效果满意,现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4.
放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是普外科常见的护理措施,我们采用的材料为一次性胃管、风琴式负压吸引器。传统的方法为:将胃管插人到事先测量好的部位,用注射器抽吸有胃液抽出,证明胃管在胃内,然后接负压吸引器。自2000年2月起我们改进了操作方法,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补虚解毒化瘀方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健侧肾脏肾小球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结扎大鼠单侧输尿管诱导肾脏损伤。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普利酮组和中药治疗组。10 d后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Sirius red染色检测胶原在肾脏的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蛋白印迹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较假手术组肾小球PCNA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5),肾组织中HIF-1α、TGF-β1、PCNA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补虚解毒化瘀方及醛固酮受体阻断剂依普利酮可以下调其表达(P<0.05)。结论补虚解毒化瘀方可通过调节HIF-1α的表达抑制单侧输尿管梗阻健侧肾小球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996.
尤丽平 《临床医学》2008,28(12):89-89
1997年5月至2007年10月,我科采用药物治疗及开窗治疗耳廓假性囊肿24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耳廓假性囊肿患者240例,男187例,女53例;年龄25~68岁,平均45·2岁。病史2 d~1个月。其中小囊肿(范围1 cm×1 cm)60例,男46例,女14例;大囊肿(范围>1 cm×  相似文献   
997.
腰椎间盘突出症三种治疗方法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后路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 (MED组 )、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 (Love组 )及胶原酶化学溶盘术 (CCNL组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疗效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 :采用统一的病例选择和疗效评定标准 ,对 2 37例患者 (其中MED组 87例 ,Love组 6 5例 ,CCNL组 85例 )进行分析 ,比较三组术后近、中期日本骨科协会 (JOA) 2 9分法评分及优良率 ,同时比较MED组和Love组病人围手术期有关情况。结果 :(1)MED组术后近、中期JOA评分及优良率高于Love组 ,但无统计学差异 ;(2 )CCNL组近、中期JOA评分及优良率均低于MED和Love组 ,差异显著 (P <0 .0 0 1) ;(3)术后中期与近期JOA评分比较 ,MED组和Love组有所提高 (P <0 .0 0 1) ,而CCNL组则略有下降 (P >0 .0 5 ) ;(4 )MED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卧床时间等方面均优于Love组 (P <0 .0 0 1)。结论 :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三种方法中 ,MED手术较Love法创伤更小 ,恢复更快 ,较CCNL术疗效更好。但CCNL术也有方法简单方便 ,基本无创的优点。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评估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中应用可视化骨凿切除部分椎弓根上缘治疗极高度游离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6月,采用PETD治疗极高度游离型LDH患者16例,术中应用可视化骨凿直视下切除部分椎弓根上缘以增加套管工作距离。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术后复查MRI,以明确是否存在髓核残留,通过动力位X线片观察是否发生节段性不稳。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4.2±10.7)min,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3.5±4.6)个月。术后1 d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术后3个月较术后1 d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的术后1年疗效:优9例,良5例,可2例。所有患者术后无髓核残留、节段性不稳发生。结论 PETD术中应用可视化骨凿切除部分椎弓根上缘治疗极高度游离型LDH安全、有效,且髓核摘除彻底,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999.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脊髓损伤。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为了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防止迟发型神经功能恶化,纠正脊柱畸形,手术治疗是较好的选择。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撑开复位、间接减压、维持三柱稳定的作用,是目前最常用的术式。该文就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完全腔内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95例应用完全腔内技术处理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烟囱支架技术81例,“开窗”技术8例(原位4例,体外4例),分支支架技术6例。结果共植入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主体95枚,重建主动脉弓部分支动脉124支,其中无名动脉7支,左颈总动脉36支,左锁骨下动脉81支。2例原位开窗失败中转烟囱技术重建分支。术中Ⅰ型内漏11例(11.6%),其中5例弹簧圈栓塞后消失,6例轻微内漏随访观察。技术成功率91.6%(87/95)。围术期死亡3例(3.2%),一过性截瘫1例(1.1%),脑梗死2例(2.1%),急性心肌梗死2例(2.1%),急性肺损伤1例(1.1%)。存活92例中随访83例,随访率90.2%。1例术后4个月死于脑梗死,1例术后6个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81例随访时间28~106(58.9±17.9)月,其中73例>36个月。8例因Ⅰ型内漏行二次手术栓塞,未见支架移位、狭窄、闭塞等并发症。结论通过多种完全腔内技术重建各主动脉弓部的分支血管,为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提供微创治疗机会,中长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