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361篇
  免费   3641篇
  国内免费   2737篇
耳鼻咽喉   201篇
儿科学   472篇
妇产科学   254篇
基础医学   2740篇
口腔科学   335篇
临床医学   10008篇
内科学   7404篇
皮肤病学   284篇
神经病学   1269篇
特种医学   134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4篇
外科学   2170篇
综合类   21532篇
预防医学   4730篇
眼科学   916篇
药学   12803篇
  122篇
中国医学   11030篇
肿瘤学   1101篇
  2024年   412篇
  2023年   1582篇
  2022年   1286篇
  2021年   1894篇
  2020年   1944篇
  2019年   2232篇
  2018年   1035篇
  2017年   2068篇
  2016年   2354篇
  2015年   2672篇
  2014年   4145篇
  2013年   4008篇
  2012年   4837篇
  2011年   5107篇
  2010年   4499篇
  2009年   4268篇
  2008年   4242篇
  2007年   3854篇
  2006年   3439篇
  2005年   3645篇
  2004年   2971篇
  2003年   2978篇
  2002年   2374篇
  2001年   2092篇
  2000年   1571篇
  1999年   1283篇
  1998年   1054篇
  1997年   957篇
  1996年   916篇
  1995年   717篇
  1994年   542篇
  1993年   389篇
  1992年   350篇
  1991年   318篇
  1990年   224篇
  1989年   226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62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目的建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U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结合Q-TOF-MS法及IT-TOF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采用水(含体积分数0.2%甲酸)-乙腈(含体积分数2%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_(18)(150 mm×2.1 mm,1.8μm)色谱柱,同时采用LC-Q-TOF-MS法提供的化合物准确相对分子质量和LC-Q-TOF-MS法分析获得的化合物多级质谱信息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进行成分分析。建立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UPLC指纹图谱集与共有模式,并以夹角余弦与相关系数对21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样品进行相似度评级。结果鉴定酚酸类化合物23个;21批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60,确立了指纹图谱共有模式中的23个特征吸收峰。结论本方法可用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3.
摘要 目的 验证丹参二萜醌类活性成分对胰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的抑制效应,阐明其诱导胰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胰腺癌细胞AsPC-1、BxPC-3用含10% gibco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按隐丹参酮组(30μM)、丹参新酮组(15μM)、去氢丹参新酮组(15μM)分别加药处理。cell-counting-kit-8(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Ⅴ-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相关PKC同工酶磷酸化水平;对AsPC-1和BxPC-3细胞进行siRNA转染,Western Blot检测相关PKC同工酶磷酸化水平。结果 隐丹参酮组AsPC-1、BxPC-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40.1%±5.0%、36.2%±5.4%;丹参新酮组AsPC-1、BxPC-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52.1%±5.1%、47.2%±5.7%;去氢丹参新组AsPC-1、BxPC-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46.1%±5.0%、42.2%±5.4%(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AsPC-1组内空白对照组、隐丹参酮组、丹参新酮组、去氢丹参新酮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4.71%、30.10%、52.26%、42.30%;BxPC-3组内空白对照组、隐丹参酮组、丹参新酮组、去氢丹参新酮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5.10%、30.66%、33.76%、51.76%(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隐丹参酮组、丹参新酮组、去氢丹参新酮组较空白对照组,胰腺癌AsPC-1、BxPC-3细胞p-PKD/PKCμ ser916、p-PKCδ thr505、p-PKD/PKCμ ser744/748的水平降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siRNA沉默胰腺癌AsPC-1、BxPC-3细胞PKCδ,胰腺癌AsPC-1、BxPC-3细胞PKD/PKCμ ser744/748的磷酸化水平下调。结论 隐丹参酮、丹参新酮、去氢丹参新酮通过抑制PKCδthr505的磷酸化水平,继而PKD1μser744/748磷酸化水平下调,从而显著促进胰腺癌AsPC-1和BxPC-3细胞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34.
目的:建立鼠巨细胞病毒(MCMV)感染C57BL/6小鼠急性肝炎模型并对其感染特点进行分析及鉴定。方法:将24 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n =12)及病毒感染组(n =12),病毒感染组腹腔注射1.0×106 PFU(200 μL)MCMV悬液,阴性对照组注射等体积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悬液。于感染后第3天和第7天取外周血分离血清检测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同时进行肝组织病毒分离、组织病理学及MCMV IE和M55基因、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检测。结果:病毒感染组肝组织匀浆病毒分离均为阳性,肝炎发生率为100%。在感染后第3天即发生肝炎病理改变,病毒感染组血清ALT及AST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1);病毒感染组肝脏HE染色第3天可见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及肝脏点灶状坏死,持续至第7天,Ishak评分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1);在感染后第3天病毒感染组肝组织内可检测到MCMV IE及M55基因,且在感染后第7天仍可测得IE基因;感染后第3天及第7天病毒感染组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及IL-1β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 结论:成功建立MCMV感染C57BL/6小鼠急性动物肝炎模型,其感染表现主要集中在急性感染前期。  相似文献   
35.
36.
《中成药》2019,(10)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盐酸纳美芬对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纳美芬,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疗程3 d。然后,检测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清醒时间、心肌酶(CK、cTnI、CK-MB)、神经递质(DA、NE、5-HT)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症状缓解时间、清醒时间显著缩短(P0.05)。治疗后,2组心肌酶活性、神经递质水平显著降低(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盐酸纳美芬可改善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心肌酶活性和神经递质水平,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37.
目的:对大剂量丹参联合硫酸镁治疗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基础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丹参联合硫酸镁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3.3%,明显好于对照组的47.2%(P<0.05)。观察组中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2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丹参联合硫酸镁用于酒精性肝硬化的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使患者的肝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8.
《临床医学工程》2016,(2):175-176
目的探讨糖尿病病人胰岛素、C肽释放、糖耐量和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测定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64例糖尿病患者,按疾病类型不同分为Ⅰ型糖尿病组和Ⅱ型糖尿病组各32例。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三组的胰岛素和C肽释放量、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Ⅰ型和Ⅱ型糖尿病组T_0、T_1、T_2、T_3时C肽释放量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Ⅱ型糖尿病组T_0、T_1、T_2、T_3时的胰岛素释放量均高于Ⅰ型糖尿病组、对照组,Ⅰ型糖尿病组T_0、T_1、T_2、T_3时的糖耐量水平均高于Ⅱ型糖尿病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C肽释放、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测定可全面反映糖尿病患者病情,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9.
赵桂东 《山东医药》2015,(6):65-66,70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及机制。方法将166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3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白芍总苷,共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血清脂联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FBG、2h FBG和Hb A1c均降低(P均<0.05),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HOMA-IR均明显降低(P均<0.05),但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脂联素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白芍总苷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有一定效果,其机制可能为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和降低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1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脑卒中组,根据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55例)、中度组(42例)及重度组(21例)。同时,根据患者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进展性脑卒中将其分为进展组(31例)和非进展组(87例)。分别于入院后第1、3、7、14天采集上述患者肘静脉血检测IL-6和hs-CRP水平。选取同期于本院查体健康者48例纳入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于体检当日清晨采集血液检测IL-6和hs-CRP水平。结果入院后第1、3、7、14天,脑卒中组患者血清IL-6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卒中组患者血清IL-6和hsCRP水平于入院后第1天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其中,重度组患者血清IL-6和hs-CRP峰值水平均明显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1),中度组患者血清IL-6和hs-CRP峰值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组(P<0.01)。非进展组患者血清IL-6和hs-CRP水平于入院后第1天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进展组患者IL-6和hs-CRP水平随时间变化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均于入院后第7天达到峰值。在不同时间点,进展组患者血清IL-6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1)。结论 IL-6和hs-CRP可用于判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预测脑卒中进展,可为脑卒中的防控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