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96篇
预防医学   53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263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01.
本文设计合成了10个新的具有3-取代磺酰胺基-2-芳基-1-三唑基结构特征的三氮唑类化合物作为真菌细菌色素P450 14α-去甲基化酶的抑制剂。体外抗真菌活性试验表明化合物1b,1c,和1g对白色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裴氏着色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但总体来说活性不如酮康唑。与标准对照品氟康唑相比,化合物1b,1c和1g对近平滑念珠菌的作用分别比氟康唑强32倍,16倍和4倍;对裴氏着色菌的抑制作用分别双氟康唑强4倍,8倍和8倍。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评估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治疗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获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对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数据.方法采用非对照、开放性、多中心的研究方法.44名病人参加试验,脱落2例(不良反应),男性28例(66.7%),女性14例(33.3%),平均年龄为57.11±11.95岁.静脉滴注哌拉西林/三唑巴坦4.5 g,q 8 h,一般疗程为7~10 d,必要时可加用阿米卡星.结果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用药结束时和随访期临床有效率一样,为92.8%(39/42).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用后,临床症状、体征(体温、肺部罗音、胸痛、咳嗽、咳痰等)皆有明显改善(P<0.05),上升的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恢复至正常,胸片示病灶吸收率为73.8%(31/42).合用阿米卡星10例,而不良反应2例皆在合用组中,分别表现为恶心、呕吐和AST、ALT升高.42名病人结束时细菌清除率为54.8%(23/42),而随访期为59.5%(25/42),共检出病原菌53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全被清除,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对鲍曼氏不动杆菌、木糖氧化产碱杆菌临床清除作用差.37株病原菌药敏结果显示81 82%(27/33)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敏感;40.54%(15/37)对哌拉西林敏感;56.76%(21/37)对阿米卡星敏感.结论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治疗中、重度医院内获得性肺炎临床疗效好,细菌清除率高,单独使用无不良反应,但合用阿米卡星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可作为治疗中、重度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03.
目的以氟康唑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新的三唑醇类化合物,并研究其抗真菌活性。方法引入较大基团的N,N-二取代侧链结构,合成一系列目标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结构均经MS、1H NMR等谱确证;选择8种真菌为实验菌株,测定其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合成了1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化合物对所选真菌均表现出厂一定的抑菌活性,结论引入较大幕团的N,N-二取代侧链结构对抗真菌活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评价不同配比头孢他啶/三唑巴坦(CAZ/TAZ)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不同配比CAZ/TAZ对692株临床分离致病菌的MIC。结果不同配比CAZ/TAZ(1:1、2:1、4:1、8:1)对692株临床分离菌均有广谱抗菌作用,CAZ/TAZ1:1、2:1、4:1的抗菌活性相近,稍强于CAZ/TAZ8:1。不同配比CAZ/TAZ对产β-内酰胺酶的金葡菌、表葡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粘质沙雷菌,以及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比CAZ强2~8倍,但对产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与CAZ相近。CAZ/TAZ对不产β-内酰胺酶的金葡菌、表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化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的抗菌活性与CAZ相近。CAZ/TAZ对MRSA、MRSE、粪肠球菌的抗菌活性差。结论不同配比CAZ/TAZ均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CAZ/TAZ1:1、2:1、4:1的抗菌活性相近,稍优于CAZ/TAZ8:1,TAZ增强了CAZ抗产β-内酰胺酶细菌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建立分散液-液微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中13种三唑类杀菌剂。方法:水样中加入50μl四氯化碳(萃取剂)和1.0 ml丙酮(分散剂),0.1 g氯化钠,分散混匀后,以5000 rpm/min离心5 min,吸取四氯化碳层进样,以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定量测定。结果:13种三唑类杀菌剂农药的富集倍数达81倍~785倍。在0.5μg/L~500μ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0~0.9999;回收率为72.0%~128.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1%~6.6%,定量限为0.0015μg/L~0.25μg/L。结论:本法具有操作简单、富集效率高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可满足水样中13种三唑类杀菌剂农药残留同时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06.
探讨新型含能材料3-硝基-1,2,4-三唑-5-酮(NTO)对大鼠主要脏器的亚慢性毒作用。将NTO以食用植物油为溶剂分为0、250、500、1000 mg/kg剂量组给大鼠经口灌胃。染毒90 d,每周5 d,每天1次。染毒结束处死大鼠,取心、肝、脾、肺、肾、脑、睾丸、子宫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显示,NTO染毒大鼠病理改变为肝细胞水肿、肝窦充血、炎细胞浸润、中央静脉扩张、点状坏死;肾脏病变表现为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近端小管水肿、炎细胞浸润、细部小管细胞增生纤维化;睾丸曲细精管变细,间隙较大,仅可见基底膜单层细胞,未见向管腔内分化的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及精子,间质水肿。250、500、1000 mg/kg剂量组睾丸系数低于对照组。提示NTO对大鼠的肝脏、肾脏、睾丸有一定的毒作用。  相似文献   
107.
为发现氟喹诺酮抗菌活性向抗肿瘤活性转化的有效方法,用稠杂环噻唑并均三唑酮作为培氟沙星(1)C-3羧基的生物等排体,芳甲叉基为其修饰基团,设计合成了12个新的C-3噻唑并均三唑不饱和酮目标化合物(6a~6l),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评价了它们体外对SMMC-7721、Capan-1和HL60 3种肿瘤细胞株的抗增殖活性。初步药理筛选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的活性显著高于母体化合物1的抗肿瘤活性,含氟苯基和邻甲氧苯基化合物的活性与对照抗肿瘤药阿霉素相当。因此,噻唑并均三唑不饱和酮骨架替代氟喹诺酮C-3羧基有利于提高其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8-烷氧基-6-苯基-[1,2,4]三唑并[4,3-b]哒嗪类化合物(3a3h)和8-苯氧基-6-苯基-[1,2,4]三唑并[4,3-b]哒嗪类化合物(5a3h)和8-苯氧基-6-苯基-[1,2,4]三唑并[4,3-b]哒嗪类化合物(5a5j),并评价其抗惊厥活性.[方法]以4-氨基-[1,2,4]-三唑为起始原料,在160℃条件下与苯甲酰乙酸乙酯熔融环合,而后经过氯代、烷基化等反应合成一系列三唑并[4,3-b]哒嗪类衍生物.应用最大电惊厥实验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抗惊厥活性.[结果]合成了1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均经IR,1 H-NMR和MS方法确证.部分所合成化合物在100mg/kg时表现出一定的抗惊厥活性,其中化合物3c(8-正丁氧基-6-苯基-[1,2,4]三唑并[4,3-b]哒嗪)的抗惊厥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9.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观察2003年6月至2006年9月治疗的5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37~75岁,中位年龄58岁,其中8例绝经前患者中有6例行卵巢切除,2例应用戈舍瑞林抑制卵巢功能.患者均有可观察病灶,除11例因病情迅速进展外,均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至少24周,所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分别为依西美坦(36例)、阿那曲唑(13例)、来曲唑(3例);主要观察指标为:客观反应率(ORR=CR+PR,其中CR为完全缓解,PR为部分缓解)、临床获益率(CBR=CR+PR+SD≥24周,其中SD为疾病稳定)、肿瘤进展时间(TTP),肿瘤治疗失败时间(TTF)、安全性和毒副反应.结果:CR 6例(11.5%),有1例维持CR 152周,1例维持96周,另4例亦大于60周;PR 19例(36.5%),维持PR时间为32~96周;SD≥24周的患者有16例(30.8%);PD(疾病进展)+SD<24周的有11例(21.2%).患者的ORR 为48%,CBR为78.8%,平均TTP时间78.87周(95% CI 61.13%~96.61%).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尽管未获客观反应的患者疾病进展后曾采用化疗、放疗或其他治疗(B组),但与达到客观反应的患者(A组)相比生存时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大于24周时两组的总生存率分别A组92%,B组81.5%[Log Rank (Mantel-Cox) 检验,χ2=3.85,P=0.047].与药物相关的副反应包括潮红、出汗、小关节痛,其中有2例发生与治疗药物关系不确定的心力衰竭,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晚期乳腺癌单药有效率为48% ,能明显延长达CR或PR患者的生存期,副反应易耐受.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抗Cripto抗体(C13)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抗Cripto抗体(C13)和羧胺三唑(CAI)合用是否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初步研究CAI与C13合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培养C13杂交瘤细胞,接种至SCID小鼠中,收集腹水,纯化后测定抗体效价。用不同浓度的C13抗体和CAI分别或共同处理MCF-7人乳腺癌细胞和66c14小鼠乳腺癌细胞。利用[^3H]-胸腺嘧啶掺入法分析CAI与C13对细胞DNA合成的影响。对细胞进行碘化丙啶染色,利用流式细胞仪评价两种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在上述两种细胞系中,C13抗体无论是单用还是与CAI合用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C13单独或与CAI一同处理MCF-7细胞和66c14细胞后,以上细胞亚二倍体DNA的细胞比例升高,药物合用后该作用将进一步增加。结论针对Cripto17肽的抗体C13与CAI联用可以增强前者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效应,这一作用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