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老年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9月为100例老年患者行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50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量、肿瘤大小、切缘距离及术后肺感染、肠梗阻、肠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引流时间、VA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切口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50.6%与5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直肠癌患者并不增加手术时间,且短期疗效与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同样可达到开腹手术的根治程度,不影响预后,术前把握手术适应证,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是安全、有效的,且术中失血量少,术后康复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CEA、CA19-9浓度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8年7月收治并行根治性手术的35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血清CEA、CA19-9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EA浓度升高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肝转移、周围脏器受累有关(均P<0.05);血清CA19-9浓度升高与肿瘤浸润深度、腹膜转移、肝转移有关(均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EA浓度升高患者生存率低于血清CEA浓度正常患者(P<0.05);血清CA19-9浓度升高患者与血清CA19-9浓度正常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EA、CA19-9浓度同时升高患者与血清CEA升高或血清CA19-9升高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明显低于血清CEA、CA19-9均正常患者(P<0.05)。结论:血清CEA、CA19-9浓度同时升高可能是结直肠癌的晚期事件,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床旁快速检测(POCT)危急值在急诊科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该院急诊科行POCT危急值检验的患者90例为研究组,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该院实验室行POCT危急值检验的患者9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危急值检验周转期(TAT)、复检准确率、报告临床处置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结果 ①研究组TAT[(15.20±7.66)min]明显少于对照组[(59.71±49.9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5,P<0.01);②研究组复检准确率为69.57%,对照组为73.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危急值报告临床处置时间[(9.34±4.99)min]少于对照组[(11.58±6.5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P <0.05);④研究组抢救成功率(93.33%)较对照组(83.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4.37,P<0.05).结论 急诊科POCT危急值快捷可靠,在缩短危急值TAT和报告临床处置时间方面有较大优势,值得在急诊科推广.  相似文献   
4.
股部假性动脉瘤伴感染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股部假性动脉瘤伴感染的原因,部位,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6例股部假性动脉瘤伴感染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原因有局部蜂窝织炎4例,开放骨折使用外固定支架并针道感染2例,医源性穿刺损伤2例,股动脉毒品注射8例。病变部位;旋股外侧动脉分支2例,股浅动脉7例。股深动脉2例,股总动脉3例,旋股外侧动脉总干,胫后动脉分支各1例,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并切除假性瘤壁,10例行动脉重建,6例直接结扎或缝扎分支动脉。结论:外伤特别是毒品注射易导致股动脉主干假性动脉瘤伴感染,动脉造影可确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主干动脉需需行动脉重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MSG-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TMSG-1蛋白的表达,同时选取76例结直肠正常组织作对照。结果 TMSG-1蛋白在结直肠癌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主要表达在细胞质,少量胞核可见着染。76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TMST-1蛋白均表达阳性,其中11例呈弱阳性,65例强阳性表达。在98例结直肠癌中,32例TMST-1蛋白表达阴性,23例弱阳性表达,43例呈强阳性。两者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直肠癌患者中TMSG-1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P>0.05),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TMSG-1蛋白低表达与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及肿瘤转移有密切相关,这为结直肠癌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且有可能成为判断结直肠癌细胞浸润及转移的重要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合成全新的二氢吡啶类化合物,并对其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活性进行研究,以获得新型的抗病毒药物先导物。方法以芳杂环取代的二氢嘧啶类化合物为模板,通过比较分子场分析,设计全新的二氢吡啶类化合物。以乙酰乙酸乙酯,芳香酸为起始原料,分别经胺化、烷基化反应,再与芳香醛缩合关环得到最终目标化合物,并对其体外抑制HBV的活性进行试验。结果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全新二氢吡啶类化合物13个,经1HNMR和MS确定了结构,部分化合物显示了对HBV DNA复制的抑制作用。化合物6f表现出较强的抑制病毒复制活性,体外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拉米夫定。结论二氢吡啶类化合物做为一类全新结构的抗HBV化合物,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自动注射针,一种将药物预先灌封好的由弹簧驱动的能自行完成注药过程的“药械一体化”组合产品,能帮助患者在无医护人员的现场自行完成注射药物过程,是应急医学现场实施自救互救的关键技术措施。美国是自动注射针技术的发明者也是该技术不断创新的领跑者。自动注射针载体技术从最初的战场到现在的民用,经历了挤压式半自动注射针、弹簧式单腔全自动注射针和弹簧式双腔全自动注射针等三大发展过程。现行的弹簧式载体装置共有小规格单腔式、大规格单腔式、液-液型双腔式、液-固型双腔式以及针头回缩式等5种基本类型,与之组合的军用药物主要有阿托品、解磷啶、双复磷、安定和吗啡等以及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和舒马曲坦等其他急救药物。所有自动注射针品种均配备有相应的培训或训练专用模拟针。针头自动回缩或自动遮藏技术以及注药始末的提示技术,是自动注射针载体技术重要的研发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伤患者急诊抢救与护理的临床效果,并针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为重伤患者的快速救治及临床治疗提供便利。方法:从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急诊科收治的重伤患者中选取120例,其中包括男性76例,女性44例,对重伤患者在急诊抢救与护理过程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临床护理的所有重伤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选取的120例重伤患者中,有2例腹腔脏器破裂及6例重型颅外伤患者经过抢救无效而死亡,除此之外,所有的患者都已经送至相关的科室进行抢救,通过及时的抢救与护理,已经有102例患者的病情有了很大程度的好转,并且已经出院。另外10例患者也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其急诊的成功率达到90%以上。结论:及时的对重伤患者采取有效的急诊抢救与护理对于患者病情的好转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检测齐多夫定中5种残留溶剂的分析手段.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结果样品中乙腈、氯仿、吡啶、N,N-二甲基甲酰胺均未检山,甲醇残留量小于0.3%,符合中国药典2000年版的规定.结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离度高,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齐多夫定5种残留溶剂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取栓,并行大隐静脉或胫前静脉插管持续给药的疗效。方法2004年12月~2006年3月,对13例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患者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24~49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4~120h,平均70h。13例均为左下肢患病,4例为髂股型,其余均为混合型。左下肢明显水肿,肢体皮肤颜色无改变,尚无动脉供血障碍。术前均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或静脉顺行造影确诊,提示患肢深静脉不显影或长段低回声血栓影,上界达髂股静脉水平。患肢增粗,周径比对侧增粗3~6cm。术前均未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术后经大隐静脉或胫前静脉持续给予肝素与尿激酶。结果13例手术均顺利,无术中及术后死亡,亦无症状型肺栓塞发生。术后患肢均迅速消肿。术后2周行下肢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10例全程基本通畅,3例存在髂股静脉短段闭塞。获随访3~18个月,平均9个月,13例均恢复劳动。除3例外髂骨静脉短段闭塞者外,其余下肢无肿胀及浅静脉曲张。结论对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取栓是必要的,术后持续给予溶栓抗凝药静脉通畅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