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390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角膜地形图岛状隆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不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后角膜地形图出现岛状隆起与患者各种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连续333例(592只眼)接受PRK治疗病人术后6个月的角膜地形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地形图中出现中央岛状隆起与半岛,双峰岛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双眼再现岛状隆起的比例高于单眼。术后1~3月岛状隆起明显且有不断增加的现象,6月时52.63%的岛状隆起消失。岛状隆起与角膜雾浊无关;双峰岛的隆起度较高,可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观察PRK术后兔角膜上皮层的厚度及细胞增殖活性变化并探讨其发生的机制。方法 21只兔按右眼-5.0D、左眼-15.0D行PRK。术后第1、3天,1、2周,1、3、6个月分别取角膜,光镜下测定角膜上皮层厚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角膜上皮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 -5.0D组及-15.0D组术后2周以后切削区上皮层厚度都显著超过正常,至术后6个月仍未恢复正常,-15.0D组尤为明显;两组术后切削区新生上皮PCNA阳性率均明显增高,-5.0D组至术后1个月、-15.0D组至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PRK术后可以发生持续性的角膜上皮过度增生,深度切削组尤为明显。上皮细胞增殖活性的过度增强可能是导致PRK术后角膜上皮过度增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3.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0眼近视散光用VISX20/20准分子激光系统治疗并随访一年。结果:术前近视散光为-0.25~-4.00D,平均-1.00±0.62D;术后6月为-0.07±0.40D;术后1年为-0.06±0.39D。术后较术前散光度明显降低(P<0.05)。术后1年较术后6月散光度更低(P>0.05)。无明显回退现象。结论:PRK对近视散光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4.
[目的]对比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高度近视72例127眼,分为LASEK治疗组38例(68眼)和LASIK治疗组34例(59眼),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 程度和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时, LASEK 组UCVA 明显低于LASIK组(P〈 0.05),但术后1个月、3 个月、6个月时两组UCVA 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1周及1个月、3个月时,两组屈光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中有部分患者出现屈光回退现象,LASEK 组回退幅度较LASIK组明显,两组屈光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部患者手术进行顺利,术中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LASIK 组未出现Haze, 而LASEK组术后可见少量haze, 无2级以上Haze出现.[结论]LASIK和LASEK在矫正高度近视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好,安全性,但前者较后者视力恢复快,而远期疗效和安全性不及后者.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高透氧性角膜接触镜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后眼刺激症状及角膜上皮愈合的影响。方法:共95例190眼PRK病例,术后随机选择一只眼戴软性亲水性高透氧的角膜接触镜,另一只眼配戴普通月抛型角膜接触镜。术后记录术眼自觉症状,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检查术后6mo裸眼视力,同时进行haze评分。结果:高透氧角膜接触镜组术眼视物模糊、眼痛、畏光均轻于普通月抛型角膜接触镜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透氧角膜接触镜组平均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分别为3.11±2.12d,普通月抛型角膜接触镜组为4.02±2.2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上皮72h内愈合者高透氧角膜接触镜组占46%,普通月抛型角膜接触镜组占36%。术后第7d裸眼视力高于1.0者高透氧角膜接触镜组为60眼(63%),普通月抛型角膜接触镜组为48眼(51%)。术后6mo两组术后裸眼视力无显著性差异(P=0.35),两组haze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55)。结论:PRK术后使用高透氧性角膜接触镜可以明显减轻术后患者的角膜刺激症状,减少患者的术后不适感,缩短角膜上皮的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66.
The aim was to review the recently published literature on excimer laser surface ablation procedures, including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PRK), 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LASEK), microkeratome‐assisted PRK (epi‐LASIK) and trans‐epithelial (laser‐assisted) PRK, to help elucidate where and how surface ablation may best fit into current refractive surgical practice. The emphasis was on publications within the last three years and included systemic reviews, meta‐analyses a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Where such evidence did not exist, selective large series cohort studies, case‐controlled studies and case series with follow‐up preferably greater than six months were examined and included. Refractive and visual outcomes are excellent and comparable to those after LASIK even in complex cases after previous corneal surgery. Indeed, surface ablation combined with 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 may be used in selected eyes with biomechanical instability, where LASIK is contraindicated. In addition, there is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there may be less induction of higher order aberrations with surface techniques. Long‐term stability and safety appear to be extremely satisfactory. The literature supports the use of modern excimer laser surface treatments, with outcomes comparable to those after LASIK and evidence of less induction of higher‐order aberrations. Follow‐up studies at 10 to 20 years indicate excellent stability and safety.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mitomycin C, MMC)辅助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随机选择2009年40例80眼实施PRK治疗近视的患者作为常规组,2010年PRK术中应用0.2g/L MMC 20s的40例80眼作为MMC组。术后7d; 1,3,6,12mo观察裸眼视力、屈光状态以及角膜上皮愈合、发生糜烂、角膜干燥和haze情况,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术后12mo随访期间,两组裸眼视力、术后等效球镜、角膜上皮愈合及干眼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组有2眼,MMC组有9眼发生角膜糜烂伴丝状角膜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 χ2=4.783,P<0.05)。全部病例均治愈,没有复发病例。常规组、MMC组术后1,3,6,12mo haze的发生率分别为26%,6%,2%,0和44%,25%,10%,2%,术后1mo(Pearson χ2=5.385,P<0.05)、3mo(Pearson χ2=10.66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PRK术中使用0.2g/L MMC可以减少术后haze的发生。MMC对PRK术中保留的角膜上皮的影响可能是术后角膜糜烂发生的原因之一,术中要避免接触到治疗区外保留的正常角膜上皮。  相似文献   

68.
眼前节OCT辅助PTK治疗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姚涛  何伟  黄鹤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6):1130-1132
目的:探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辅助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excimer laser 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 PTK)治疗非Ⅱ型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11-04/2013-01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门诊诊断为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的患者8例12眼,接受PTK手术,术前以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均排除了Ⅱ型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即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术前均进行眼前节OCT检查,辅助判断病变形态和深度,指导PTK术中切削深度等参数的设定。对手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视力恢复等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随访6~12(平均9)mo。所有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术后角膜浅层混浊病灶均得到了有效的切削,术后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角膜混浊灶复发或严重haze情况的发生。结论:对于非Ⅱ型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的患者,眼前节OCT辅助的PTK术可准确、有效的去除角膜病灶,获得较好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69.
目的 用Westernblot法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术后角 膜Ⅰ、Ⅲ、Ⅴ、Ⅵ型胶原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 52只新西兰白兔分为8组,每只兔右眼行LASEK,左眼行PRK。术后1、7 d、1、3、4、5、6个月观察haze情况,处死动物取角膜行Ⅰ、Ⅲ、Ⅴ、Ⅵ型胶原的动态变化过程的Westernblot检测。结果 经 Westernblot检测发现LASEK组术后角膜基质中Ⅰ、Ⅲ型胶原开始增生的时间早于PRK组,表达的强度与PRK组有显著差 异;两组的Ⅴ、Ⅵ型胶原动态变化曲线相似,达到表达高峰的时间一致,PRK组Ⅴ、Ⅵ型胶原的表达均明显高于LASEK组, 术后6个月时LASEK组表达显著弱于PRK组。结论 PRK手术后角膜基质中Ⅰ、Ⅲ、Ⅴ、Ⅵ型胶原的表达强度、达到高峰 及恢复正常的时间与LASEK相比存在显著差异,表明PRK术后基质内有胶原的过量沉积,可能是临床PRK术后haze严重 及屈光回退的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70.
鲁齐  李纲  葛卫周  张鸣 《西部医学》2011,23(12):2391-2392,2395
目的评价医学验光在LASIK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医学验光后进行LASIK手术的患者20例40眼作为医学验光组(实验组);以常规验光后进行LASIK手术的患者20例40眼作为普通验光组(对照组)。两组的术前屈光度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P〉0.05)。结果实验组病例术后95%的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95%的病例感到舒适;对照组病例术后82%的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82%病例感到舒适;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验光是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的前提和基础,医学验光较常规验光更有显著性的优越性,建议将其作为常规术前检验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