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6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39篇
耳鼻咽喉   26篇
儿科学   39篇
妇产科学   29篇
基础医学   363篇
口腔科学   52篇
临床医学   85篇
内科学   439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62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161篇
预防医学   374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75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2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5篇
  1971年   4篇
  1970年   2篇
  196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1.
Vertical transmission from mother to child, the main rout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in the East Asia,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edictors for the response to antiviral therapies as well as its complications such as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herefore, it is critical in both etiologic and prognostic aspects to confirm whether or not chronic HBV infection is acquired verticall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mother-to-child infection could be proved by the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HBV pre-S/S genes ever since several decades have elapsed in mother-child pairs with presumed vertical transmission. The pre-S and S regions of HBV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phylogenetically in a total of 36 adults (18 mother-child pairs) with chronic HBV infection. All of the isolates of HBV were genotype C and serotype adr. The divergence between mothers and offsprings was 0 to 1.5%. Phylogenetic trees revealed that 17 of 18 pairs (94%) with presumed vertical transmission were grouped into the same cluster. Vertical transmission from mother to child could be strongly suggested even in adults with a history of several decades of HBV infection using the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pre-S and S genes.

Graphical Abstract

相似文献   
82.
目的: 建立可用于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评估的SEIR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并对湖北省COVID-19疫情进行预测和评估。方法: 考虑COVID-19潜伏期患者不易被有效隔离,且具有较强的传染能力,建立了联合考虑潜伏期传播能力和追踪隔离干预措施的COVID-19 SEIR传染病动力学模型。以2020年1月23日至2月24日的湖北省疫情数据为依据,拟合得到了新建立的修正SEIR模型的动力学参数。通过欧拉数值方法实现修正SEIR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的求解,对湖北省疫情进行分析,评估防控隔离和集中收治等措施对疫情发展的影响。结果: 修正的SEIR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对疫情的理论估计与湖北省疫情的实际情况较为符合。模型理论分析表明,防控隔离和医学追踪隔离等措施对疫情大面积传播有重要抑制作用;集中接收、分层治疗等重要措施对感染人数峰值的迅速回落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个人提高防范意识,采取严格自我防护措施,遏制了感染人数的新增。结论: 修正的SEIR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可用于COVID-19传播态势分析,以便为制订未来的疫情干预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3.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是目前已知的三种人类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由非结构蛋白、结构蛋白、附属蛋白和核糖核酸组成。病毒粒子通过冠状病毒的刺突糖蛋白(S蛋白)识别宿主受体,以膜融合方式进入宿主细胞,通过大型复制转录复合体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通过干扰和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来促进增殖。人类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的宿主是人和脊椎动物,病毒粒子通过飞沫、接触、气溶胶等途径感染肺部细胞,也可能通过消化道、尿液、眼部等其他途径传播。本文基于现有研究结果讨论人类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的增殖和传播机制,以期为阻断其传播和致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4.
目的 调查分析西安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族聚集性疫情传播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COVID-19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的传播链,采集病例及相关人员的鼻咽拭子标本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 结果 本次疫情累计发现4例普通型、1例危重症型确诊病例和2例无症状感染者,危重症病例最终死亡。首例病例A于2020年1月31日发病,其他病例在首例病例发病后的1~13 d内发病,病例B、C和D、E分别为二、三、四代病例。 结论 家族聚集性疫情是COVID-19的防控重点,及早发现传染源,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隔离,防止传播扩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
This original study suggests that alterations observed on tegumental structure and egg quality of adult Schistosoma mansoni harvested from TS mice are due to their high immune tolerogenic and low-inflammatory capacity. The tegument of worms harvested from genetically selected mice for extreme phenotypes of immune oral tolerance, resistance (TR) and susceptibility (TS) were analyz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Parasites recovered from TR mice showed no tegument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However,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TS mice exhibited tubercle swelling with blunted and shortened spines in lower density. These tegumental alterations were similar to those described with artemether or praziquantel treatment, but without to affecting the worm surveillance, supporting observations that the host immune system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the tegument of worms harbored in non-antihelminthic treated TS mice. TS mice showed a higher percentage of dead eggs and a lower percentage of immature eggs than TR mice, but had similar quantities of collected eggs. This suggests that in TS mice the alterations in adult worm tegument prevented egg development, but not egg production or worm survival. These results corroborate our previou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study indica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host immune regulatory profil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the worm's reproductive system and tegument.  相似文献   
86.
87.
当前,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但影响血吸虫病传播与流行的因素依然存在。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流行会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影响血吸虫病防治进程和防治成果的巩固。2020年,我国较大范围发生了严重洪涝灾害。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并就洪涝灾害发生前的风险评估与处置、发生时的感染风险防范以及灾后疫情评估与监测等血吸虫病防控工作进行了系统阐述。洪涝灾害地区的血吸虫病防控既是常规防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又是救灾防病工作的重要环节,应在各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科学有序地实施各项应急响应措施,避免或减少洪涝灾害所致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同时要重视和加强血吸虫病早期监测预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为实现《 “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全面消除血吸虫病目标提供科学精准的支撑。  相似文献   
88.
目的基于生态位模型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识别高风险区分布,为制定监测与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5年云南省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以村为单位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和气候、地理及社会经济等13个环境变量数据,采用BIOCLIM、DOMAIN和MaxEnt等3种生态位模型构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探测模型,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精度。选择最佳模型分析环境变量的重要性,并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分布情况。结果构建的3种生态位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分布,其中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最高(AUC为0.96±0.01),其次为DOMAIN模型(AUC为0.93±0.04),再次为BIOCLIM模型(AUC为0.88±0.01),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axEn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血吸虫病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为年平均降水量(贡献值为1.52),其次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密度(贡献值分别为1.06和1.03)。采用MaxEnt模型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分布结果显示,传播风险区占云南省面积的3.1%,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地区,其中低风险区和中风险区占2.7%,高风险区面积占0.4%,主要分布在鹤庆县北部、洱源县东部、大理市中部、巍山彝族自治县东北部和弥渡县北部等地区。结论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分布是可行的。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存在,高风险区分布较为集中,需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反复快速扩张、单纯快速扩张及常规扩张对皮瓣的超微结构和回缩率的影响,以探讨适合于临床的最佳皮肤扩张方式。方法用兔制备动物模型,随机将动物分为反复快速扩张组(A组)、单纯快速扩张组(B组)、常规扩张组(C组)、植入不扩组(D组)和正常对照组(E组),扩张后分别维持1周、2周、3周、4周以及6周,透射电镜下观察扩张皮瓣超微结构的变化,分格测量法计算回缩率。结果透射电镜观察:维持扩张1周后,A、B、C三组的基底细胞胞质可见少量的表面张力细丝,基底膜部分断裂,成纤维细胞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加,A组的细胞功能最为活跃;维持扩张4周后,A、B、C三组基底膜基本恢复,成纤维细胞胞质内,细胞器数量明显减少,线粒体大部分嵴或膜融合。回缩率比较:A、B、C及D组在相同扩张维持期,回缩率均高于E组;A、B、C组回缩率随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A、C组与B组比较,维持1、2、3和4周,回缩率均下降;A组与C组比较,维持1和2周,回缩率增加。结论采用反复快速扩张方式,能获取回缩率及质量相同的皮瓣,并可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对大鼠胸大动脉平滑肌细胞黏附及入侵情况,探讨Pg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损伤途径,为牙周病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用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D为100∶1 Pg感染大鼠胸大动脉平滑肌细胞,分别于8、16 h TEM观察Pg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黏附和入侵能力.结果:Pg感染大鼠胸大动脉平滑肌细胞16h时,Pg能利用表面菌毛黏附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并入侵胞质内.结论:Pg能够黏附于大鼠胸大动脉平滑肌细胞,并入侵细胞质,定植于细胞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