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3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98篇
内科学   52篇
神经病学   49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33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38篇
  2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与研究将镜像疗法(MT)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对下肢功能的康复疗效和价值,旨在为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升患者满意度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10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纳入研究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NMES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NMES联合MT治疗,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评分(FMA-LE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进行测量,同时采用本院自拟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2组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采用相应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和FMA-LE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BBS评分:(30.78±6.03)分vs. (26.65±5.22)分;FMA-LE评分:(18.53±3.42)分vs. (16.43±2.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BS=2.634,P=0.011;tFMA-LE=2.929,P=0.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满意度为75.00%,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143,P=0.005)。  结论  将镜像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下肢功能,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在临床推广应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2.
几种特殊类型半月板损伤的镜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41个半月板损伤的关节镜检查,和开放手术切除的证实,盘状半月板占1951%,均为外侧半月板,其中75%为水平破裂;变性硬结改变占3659%,篮把式或纵形破裂占1219%多见于内侧半月板,横斜裂占2439%;发现半月板类型及损伤类型的不同,在关节镜下具有不同征象而且多有“失真”,表现为正常镜像,这要求要熟悉病史等临床资料,以指导镜检,从而发现所存在的问题,为正确诊断,及时而采取适当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3.
背景:镜像治疗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治疗模式,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进而提高周围神经外伤后的治疗效果。目的:研究镜像治疗对尺神经离断伤显微外科修复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6例尺神经离断伤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24例尺神经离断伤患者为研究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显微外科神经束膜吻合术修复尺神经,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镜像治疗,应用轻触-深压觉检查、静态两点辨别觉检查及感觉分级方法评估感觉功能,应用明尼苏达手灵巧度测试(MMDT)及普度钉板测试(PPT)评估运动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感觉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轻触-深压觉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两点辨别觉的平均距离小于对照组(P=0.004),研究组感觉分级优于对照组(P=0.007)。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单侧PPT测试(P=0.005)、双侧PPT测试(P=0.001)及装配PPT测试(P=0.001)结果均更高。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MMDT测试的放置时间更短(P=0.001);翻转时间也更短(P=0.002)。结论:联合镜像治疗可以改善尺神经离断伤显微外科修复术后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术后手部感觉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4.
张倩  孙新亭 《中国康复》2023,38(6):336-339
目的:观察视频镜像疗法对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镜像组各20例,进行为期4周,每周5d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每天增加30min镜像训练。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4周对2组患者进行数字分级量表(NRS)评估肩关节在主动和被动运动下的疼痛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功能独立性评分(FIM)运动部分评估日常生活独立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FMA-UE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治疗4后,镜像组的主、被动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镜像组的FMA-UE及FI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频镜像疗法可显著改善卒中患者的肩痛、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独立能力。  相似文献   
25.
目的:总结经右侧翼点入路夹闭合并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的多发动脉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右侧翼点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 M1分叉部合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所有动脉瘤顺利夹闭,术后病人无任何并发症。术后2个月,病人检查发现胃癌,放弃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手术器械,通过一侧翼点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早期介入镜像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病程小于1个月的36例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卒中后规范化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镜像治疗,每次治疗45min,每周治疗5次,持续治疗3周;对照组则辅以与观察组相同时间、相同强度但无镜像反射面的运动训练。于治疗前、治疗后、出院后随访1个月及2个月时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Wolf运动评价量表(WFMT)、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runnstrom分期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对患者偏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经治疗后2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经3周治疗及出院后随访1个月、2个月时其上肢FMA评分均明显改善(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出院后随访1个月及2个月时其WMFT评分也明显增高(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随访2个月时其下肢FMA评分和FAC分级指数均明显进步(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随访1个月、2个月时其上肢Brunnstrom分期也明显改善(均P<0.05),但下肢Brunnstrom分期与同期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经3周治疗后、出院后随访1个月、2个月时其上肢及下肢MAS评级指数均无明显改善(均P>0.05)。 结论 早期介入镜像疗法能明显加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及手功能恢复进程,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亦有改善作用,该疗法值得在脑卒中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7.
《口腔医学》2019,(7):620-623
目的探讨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IMICS)在计算机辅助颧眶上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术前进行精确设计及术后良好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对10例拟进行颧眶上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术的患者行面部三维CT扫描,使用MIMICS软件获取的图像信息进行三维建模,通过虚拟手术制定手术方案,预测和判断骨折位置的复位情况,最终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结果利用MIMICS软件完成术前三维模型重建,并通过模拟手术制定手术方案,预测术后效果,完成骨折手术,达到预期效果。结论采用MIMICS可实现人头面部的三维重建和术前镜像模拟手术过程,以动画形式模拟颧眶上颌骨骨折手术的复位情况,最终提高了颌面部骨折手术的预测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28.
镜像疗法已广泛运用于脑卒中后的肢体康复, 但传统的镜像设备存在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不断有新型的镜像疗法设备问世, 在改进治疗技术的同时, 扩大了其在脑卒中康复领域的应用范围。本文罗列出不同的镜像视觉反馈治疗设备, 并阐述其在脑卒中康复中的作用与不足, 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目的 验证双侧肢体协调活动在镜像环境下的合理性,以及该治疗范式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可行性。 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10例接受数字化镜像疗法双上肢协同任务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积木障碍盒测试(BBT)、功能独立性测量(FIM)和5次坐立测试(FTSST)进行评定。对参与试验的治疗师和患者进行主观问卷调查。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试验。治疗后,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均提高(|Z| > 2.527, P < 0.05)。治疗师和患者均认为该疗法适合脑卒中患者使用。 结论 基于左右制衡理论的镜像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安全、可行,可进一步临床验证疗效。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