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257篇
  免费   14391篇
  国内免费   12852篇
耳鼻咽喉   1552篇
儿科学   3033篇
妇产科学   2110篇
基础医学   23644篇
口腔科学   3485篇
临床医学   31764篇
内科学   27403篇
皮肤病学   2345篇
神经病学   5744篇
特种医学   519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51篇
外科学   12635篇
综合类   74373篇
预防医学   21257篇
眼科学   2288篇
药学   28813篇
  385篇
中国医学   16319篇
肿瘤学   15901篇
  2024年   2322篇
  2023年   7953篇
  2022年   6647篇
  2021年   7920篇
  2020年   6994篇
  2019年   7619篇
  2018年   3741篇
  2017年   6295篇
  2016年   6801篇
  2015年   7623篇
  2014年   11205篇
  2013年   11150篇
  2012年   14689篇
  2011年   16187篇
  2010年   14507篇
  2009年   14404篇
  2008年   16483篇
  2007年   14915篇
  2006年   13548篇
  2005年   14291篇
  2004年   11521篇
  2003年   10572篇
  2002年   8600篇
  2001年   7744篇
  2000年   5994篇
  1999年   4898篇
  1998年   4029篇
  1997年   3589篇
  1996年   3289篇
  1995年   2777篇
  1994年   2283篇
  1993年   1780篇
  1992年   1538篇
  1991年   1388篇
  1990年   1179篇
  1989年   1203篇
  1988年   296篇
  1987年   217篇
  1986年   153篇
  1985年   85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HBV前S1蛋白在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平  胡娟  都海燕 《四川医学》2006,27(5):486-487
目的 了解HBV感染者血清中PreS1蛋白与HBV-DNA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乙型肝炎诊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ELISA方法对739例血清进行HBVM检测(包括PreS1蛋白),并与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在HBsAg(+),HBeAg(+),HBcAb(+)模式中PreSl、HBV-DN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9.3%和97.6%,PreSl的总检出率为36.3%,HBV-DNA的总检出率为58.7%,经过对二者的配对χ^2检验,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经过相关回归分析,r=0,8732,y=-9.9534+1.2553x。结论 PreS1、HBV-DNA的阳性检出率呈显著正相关,PreS1蛋白可作为HBV感染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的水平,探讨血浆TM与结直肠癌临床特征及转归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夹心法检测6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浆TM水平,并动态观察50例手术前后血浆中血栓TM的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血浆TM水平(8.41±5.87)ng/ml,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5.30±0.86)ng/ml(P<0.01);分层分析发现,早期患者血浆TM水平(5.36±0.53)ng/ml,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病情进展,血浆TM水平进行性升高[Ⅲ期组(11.20±0.66)ng/ml,Ⅳ期组(13.65±2.41)ng/ml](P<0.01)。手术后血浆TM水平(4.86±0.60)ng/ml,比手术前(8.26±1.36)ng/ml,明显降低(P<0.01)。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并且与结直肠癌的进展呈正相关,监测其水平变化对判断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3.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所引起的疾病。EMs是妇产科不孕的常见原因,但其机理尚不十分明确,至今仍无有效方法治愈,其原因包括多方面且十分复杂。近几年多位学者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主要包括:机械性因素,免疫功能异常(自身免疫应答异常,腹腔液中炎性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变化,前列腺素的改变),以及内分泌异常(高催乳素血症,β-内啡肽分泌异常,卵巢功能障碍及黄体功能不足)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4.
世界范围内 ,结核病疫情急剧恶化 ,而疫苗可能是根治结核病的最佳甚至唯一途径。但是 ,目前唯一可用的疫苗BCG的免疫效果不理想。因此 ,开发安全、廉价、实用、有效的新型疫苗就成为结核病防治的研究热点。目前研究的疫苗主要有蛋白质亚单位疫苗、DNA疫苗、减毒活疫苗和改进的卡介苗以及转基因植物疫苗等。本文概括地分析和介绍了结核病疫苗的研究现状和新近进展 ,并对疫苗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5.
我们应用原位分子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人胃癌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 ,分析bFGF与MVD及其与胃癌各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1.组织材料 :1986~ 1996年本院外科切除胃癌标本 12 4例 ,所有标本均经常规甲醛固定 ,石蜡包埋 ,连续切片 ,分别供HE、原位分子杂交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选择正常胃黏膜 2 0例作为对照。2 .临床资料 :本组 12 4例胃癌标本 ,手术前均未行放化疗。按WHO 1997年胃癌分类标准 :乳头状腺癌 2 2例 ,管状腺癌 5 5例 ,黏液腺癌 6例 ,印戒…  相似文献   
996.
细胞黏附分子(ICAM-1)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中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CAM—1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Marmarou方法获得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实时定量RT—PCR、S—P免疫组化法分别测定ICAM—1蛋白和mRNA在外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干湿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组织切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测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外伤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ICAM—1蛋白表达分别于伤后6h明显升高.72h达到高峰(P〈0.05),ICAM—ImRNA表达3h即明显升高,72h达最高峰,其后下降。7d时仍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1)。伤后脑组织含水量较假手术对照组高,同时炎性细胞大量聚集。结论大鼠脑外伤诱导了ICAM—1的表达.ICAM—1通过介导炎性细胞的浸润可能参与了伤后脑水肿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评价唾液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抗原与慢性胃炎活动性以及胃黏膜癌前病变肠上皮化生与不典型增生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246例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唾液标本进行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分别比较不同胃病患者唾液中Hp抗原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慢性活动性胃炎组唾液中Hp抗原阳性检出率为74.29%(26/35).明显高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组46.92%(99/211)(P〈0.05)。慢性胃炎组患者唾液中Hp抗原的阳性检出率为45.98%(80/174),慢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肠化)组唾液中Hp抗原阳性检出率为52.63%(20/38),慢性胃炎伴中重度肠化组唾液中Hp抗原阳性检出率为68.18%(15/22),慢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组唾液中Hp抗原阳性检出率为83.33%(10/12),结果显示.慢性胃炎伴中重度肠化或不典型增生组与慢性胃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唾液中存在高Hp检出率现象,1:3腔可能为Hp的重要寄居地.1:3腔内Hp感染程度与胃炎活动程度及部分胃黏膜癌前病变有关,慢性活动性胃炎或伴中重度肠化或不典型增生患者口腔内Hp检出率明显增高,口腔内Hp是否需行根除治疗,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98.
Birnie  D.  H.  Vickers  L.  E.  Hillis  W.  S.  杨海涛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1):49-50
目的:探讨抗人热休克蛋白60或抗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65抗体是否能够预测因急性心源性胸痛入院的患者一年预后不良。设计:前瞻性观察研究。地点:教学医院。患者:连续588例急诊收治的疑似急性心源性胸痛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测定入院后晨起血样的抗人热休克蛋白60和抗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65效价。出院后终点为冠心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血管造影或因心脏缺血性胸痛加重再次入院。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索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GITI)在成骨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并分析其机理。方法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IT1蛋白在鼠的成骨细胞内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确定: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不刺激和刺激的条件下,GIT1和细胞外调节激酶1/2(ERK1/2)在成骨细胞内的位置;用共同免疫沉淀的方法测定GIT1和ERK1/2相互结合,并且用免疫荧光双染的方法确定这两种蛋白相互结合的位置;用包含GIT1-RNA发夹结构的腺病毒感染成骨细胞后,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确定磷酸化ERK1/2(pERK1/2)在成骨细胞内的位置,用划痕愈合法检测在PDGF刺激下的迁移能力。结果在成骨细胞内,PDGF刺激导致了GIT1和ERK1/2的相互结合,并且这种结合发生在成骨细胞的局部粘附内。包含GIT1-RNA发夹结构的腺病毒明显抑制了pERK1/2招募至成骨细胞局部粘附内以及PDGF所刺激的成骨细胞的迁移。结论在PDGF刺激下,GIT1招募pERK1/2至成骨细胞的局部粘附内,从而促进成骨细胞的迁移。  相似文献   
1000.
汤艳春  王吉波 《山东医药》2003,43(28):13-15
目的 探讨 Fas、Fas配体 (Fasl)及 Bcl- 2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PSS)患者唇腺组织中的表达、定位及其与 PSS组织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30例 PSS患者及 10例正常人组织唇腺中 Fas、Fasl及 Bcl- 2的表达进行检测和组织细胞定位。结果  PSS患者唇腺组织腺泡上皮细胞 (AEC)和导管上皮细胞(DEC)中 ,Fas/ Fasl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高度显著差异 (P <0 .0 1) ;Bcl- 2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PSS组 AEC、DEC及浸润单核细胞(IMC)中 ,Fas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三者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Fasl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 DEC与IMC均显著高于 AEC(P<0 .0 5 ) ;Bcl- 2阳性细胞表达百分比 :IMC显著高于 AEC和 DEC(P<0 .0 5 )。结论 PSS患者唇腺上皮细胞 Fas、Fasl表达增加及 Bcl- 2表达减少可能是 PSS患者唾液腺破坏的原因之一 ;Fas、Fasl和 Bcl- 2在 IMC中异常表达也为 PSS患者唾液腺破坏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