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85篇
  免费   5325篇
  国内免费   752篇
耳鼻咽喉   171篇
儿科学   545篇
妇产科学   405篇
基础医学   1815篇
口腔科学   930篇
临床医学   8289篇
内科学   2384篇
皮肤病学   163篇
神经病学   1562篇
特种医学   46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4217篇
综合类   5457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一般理论   23篇
预防医学   7594篇
眼科学   205篇
药学   2860篇
  163篇
中国医学   3921篇
肿瘤学   985篇
  2024年   167篇
  2023年   1085篇
  2022年   1425篇
  2021年   2274篇
  2020年   2532篇
  2019年   2064篇
  2018年   1847篇
  2017年   2008篇
  2016年   1885篇
  2015年   1731篇
  2014年   2773篇
  2013年   3273篇
  2012年   2262篇
  2011年   2462篇
  2010年   1857篇
  2009年   1705篇
  2008年   1682篇
  2007年   1661篇
  2006年   1444篇
  2005年   1036篇
  2004年   846篇
  2003年   806篇
  2002年   543篇
  2001年   488篇
  2000年   444篇
  1999年   304篇
  1998年   260篇
  1997年   228篇
  1996年   209篇
  1995年   147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8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8):65-67
目的 研究大剂量干扰素辅助治疗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效果,探讨治疗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80例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单纯手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大剂量干扰素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生存情况、疾病复发情况以及毒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患者生存期限及无复发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治疗组复发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毒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予以大剂量干扰素辅助疗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临床研究已证实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基于此,第4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推荐腹腔镜手术治疗临床Ⅰ期远端胃癌。然而,腹腔镜胃癌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存争议。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CLASS研究组)发起的CLASS-01研究顺利完成,提供了全球首个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安全性和疗效的前瞻性多中心证据。胃癌外科的主流方向在从“大切口和扩大化手术切除”逐渐向“微创、精准化手术”转变,以使手术安全性和病人术后生活质量最优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医古籍中有关升降散论述的文献梳理,全面探讨其内涵。本方是在大黄、僵蚕为雏形的基础上增加蝉蜕、姜黄而成方,几经易名,终在杨璿《伤寒瘟疫条辨》中为后人所熟知。本方广泛用于治疗瘟疫,以丸剂、散剂为主,方便携带,便于服用;重用大黄旨在祛邪、逐秽;应用时视人之体质强弱和量其毒之轻重而判断用药多寡,并辅以米酒、生蜜等以顾护正气。杨璿将其由治疗“热疫”的专方扩展为治疗“表里三焦大热”的通用方剂,扩大了本方治疗疾病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川芎茶调散加减方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威海市中医院收治的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川芎茶调散加减方口服联合针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主要症状的改善时间、肌电图检查相关指标、面部神经功能分级的变化,测定血清中相关因子水平,比较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有效率92.59%、75.93%,以观察组临床效果更好(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闭目、抬眉、鼓颊的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肌电图结果RI潜伏期低于对照组,CMAP波幅高于对照组,面部神经功能分级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17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GDN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茶调散加减方联合针灸利于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改善肌电图指标,促进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推断其起效可能与通过调控血清中TNF-α、GDNF、IL-17等水平以减轻患者神经病变的炎性反应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健康状态的辨识是把握健康的前提。当前学界已存在专家辨识模式、标准辨识模式、数字辨识模式、智能辨识模式以及微观辨识模式等。联合多种辨识方法,构建健康状态辨识体系,形成常态与动态结合、主观与客观结合、人机互参的中医健康状态个体化辨识方法是研究的趋势所在。文章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探讨了多元辨识模式、远程辨识模式、终身辨识模式、自动辨识模式的思路方法,以期促进全民健康事业,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BackgroundSkin cancer is a highly prevalent condition with a multifactorial etiology resulting from genetic alterations, environmental and lifestyle factors. In Brazil, among all malignant tumors, skin cancers have the highest incidences.ObjectiveTo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 the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profile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cutaneous melanoma in Campos dos Goytacazes and region.Methods:In total, 2,207 histopathological reports of a local reference hospital were analyzed between January 2013 and December 2015, of which 306 corresponded to the neoplasms studied.Results:Of the 306 reports evaluated, 232 basal cell carcinomas (75.9%), 55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18%) and 19 cutaneous melanomas (6.5%) were identified. The face was the most involved anatomical site (58.8%) and women (51%) were the most affected gender. The temporal analysis revealed a decrease in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3.4% from 2013 to 2014 and 5.4% from 2014 to 2015. There was a 10.1% increase in basal cell carcinomas and 38% in melanomas in this period; however, there was a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of 14.8% during the studied years.Study limitations:Some samples of cutaneous fragments had no identification of the anatomical site of origin.Conclusion:Research that generates statistical data on cutaneous tumors produces epidemiological tools useful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risk groups and allows the adoption of more targeted and efficient future prevention measur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为护理人员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对2021年12月至2022年4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建档分娩的16例高龄产妇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以Colaizzi现象学研究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提炼出影响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的4个主题:躯体性压力源;负性心理体验;社会支持缺乏,矛盾出现;角色转变对高龄产妇的影响。结论 需重视高龄产妇产后的主观感受,加强产前产后健康宣教,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高龄产妇产后护理模型,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