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2篇
  免费   457篇
  国内免费   144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367篇
妇产科学   74篇
基础医学   33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158篇
内科学   2302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622篇
外科学   641篇
综合类   890篇
预防医学   144篇
药学   298篇
  2篇
中国医学   35篇
肿瘤学   28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241篇
  2020年   263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278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275篇
  2014年   606篇
  2013年   549篇
  2012年   483篇
  2011年   597篇
  2010年   481篇
  2009年   558篇
  2008年   599篇
  2007年   596篇
  2006年   528篇
  2005年   493篇
  2004年   398篇
  2003年   299篇
  2002年   220篇
  2001年   247篇
  2000年   207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15篇
  1975年   7篇
  197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992.
超声对胎儿心脏横纹肌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胎儿心脏横纹肌瘤的认识,评价超声心动图在胎儿心脏横纹肌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男性胎儿3例,女性胎儿2例。检查仪器HP1500、2000、5500、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探头频率2.5~8MHz。以四腔心为主要切面,多切面探查肿块形态,位置,数量及与周边关系,结合彩色多普勒进行评价。结果5例胎儿超声心动图均发现心室腔内不同部位多个等回声或强回声光团。直径1.9mm×2.3mm~11.5mm×6.3mm,回声均匀,境界清晰,侵犯室间隔及室壁,部分侵及房室瓣口及左室流出道。病理诊断心脏横纹肌瘤。结论胎儿超声心动图技术可对胎儿心脏横纹肌瘤准确定位,反复多切面扫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绘制正常人左室节段容量-时间曲线(VTC),探讨这一新技术评价左室节段舒张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应用RT3DE检查35例健康志愿者,获得节段与整体VTC曲线,比较各部分舒张功能间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获得满意RT3DE和2DE图像;可直接观察左室节段及整体运动;旋转切割全容积图像可立体显示心脏腔室的形态、结构;分析三维数据绘制动态rVTC.结论 RT3DE技术绘制节段VTC方法评价左室局部舒张功能是可行的,能够为临床工作提供详细的定量资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4.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引导经导管关闭房间隔缺损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在指导房间隔缺损Amplatzer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例ASD患者,年龄2.5~56岁(11.0±17.1)岁,ASD大小分别于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术中ICE测量,比较二者与术中测得的球囊ASD延长径的相关性.结果 ASD测值术前TTE(19.2±5.3) mm,与球囊测ASD延长径(23.2±4.5) mm相关系数r1=0.92(P<0.05);ICE测值(21.0±4.9) mm,相关系数r2=0.98(P=0.01).结论 ICE测值与球囊测ASD延长径相关性好,为导管介入性关闭ASD提供了另一新的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95.
非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的超声改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提高临床对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非典型川崎病的二维超声表现。结果:非典型川崎病的超声表现:1.冠状动脉内径正常,但管壁回声增粗,增强,内膜形态不规则呈波浪状,虫蚀样及管腔同模糊等形态不的改变。2、壁回声明显增厚,增强,管腔变窄;3、冠状动脉轻度扩张,壁回声不均匀增粗,增强,4、冠状动脉明显扩张,冠状动脉瘤形成。结论:超声心动图对于早期诊断非典型川崎病,及时给予正确治疗,减轻冠状动脉的损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Z评分对评价正常中晚孕期胎儿主动脉(AO)、肺动脉(PA)内径增长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前后2次产前超声心动图测量332胎正常胎儿的AO内径及PA内径。以AO内径、PA内径为应变量,胎儿双顶径(BPD)、胎儿股骨长径(FL)、孕周(GA)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基于此计算AO、PA的Z评分。比较前后2次超声心动图检查Z评分的差异。结果 首次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时GA为(25.82±2.27)周(18~35周),第2次检查时GA为(30.61±2.28)周(23~39周)。前后2次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所测胎儿AO内径、PA内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AO内径及PA内径均随GA、BPD及FL的增长而增长。同一孕妇胎儿AO及PA的Z评分随GA、BPD及FL的增长而相对稳定。前后2次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胎儿AO、PA的Z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正常胎儿AO和PA内径的增长与生物学参数的增长呈正相关,但Z-评分在中晚孕期相对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估完全型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中肺静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收集55例TAPVC患儿的超声心动图资料,并与CTA及术中所见进行对比。结果 应用超声心动图根据肺静脉引流部位对55例TAPVC患儿进行分类,分为心上型24例、心内型20例、心下型7例及混合型4例。15例垂直肺静脉梗阻中,心上型的梗阻多出现在垂直静脉与无名静脉或上腔静脉之间,心下型的梗阻均出现在垂直静脉与肝静脉或门静脉之间。肺静脉狭窄4例,其中3例局限性狭窄均为心内型,出现在分支肺静脉与共同肺静脉腔或右心房之间,1例弥漫性狭窄为心下型。分支肺静脉异常9例,其中超声心动图仅检出1例,而CTA检出8例。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对TAPVC中的肺静脉的引流、梗阻和分支肺静脉近端的狭窄做出更为全面的评价。CTA评估分支肺静脉的汇入和数目异常及远端肺静脉的成像方面优于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应用基于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I)技术的自动功能成像(AFI)纵向应变预测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严重狭窄的价值。方法 将92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2组,A组(LAD狭窄<70%)49例,B组(LAD狭窄≥70%)43例。采集心尖左心室长轴、心尖四腔和心尖两腔心切面二维灰阶动态图像。采用AFI软件自动测量左心室18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LS)、左心室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GLS)及左前降支支配区域纵向应变(TLS)。比较2组间各常规超声参数和二维纵向应变参数差异,绘制各参数预测LAD严重狭窄的ROC曲线。结果 2组常规超声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GLS及TLS均明显低于A组(P均<0.001),TLS和GLS预测LAD严重狭窄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分别为0.715和0.705,TLS和GLS预测LAD严重狭窄的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9.58%、63.3%、67.4%和-20.85%、74.4%、61.2%。结论 基于2D-STI技术的AFI测量心肌纵向应变参数可用于预测可疑冠心病患者LAD严重狭窄,GLS较TLS敏感度高。  相似文献   
999.
1000.
Limited contrast, along with speckle and acoustic noise, can reduc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echocardiographic images. This study introduces dynamic histogram-based intensity mapping (DHBIM), a novel approach employing 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cumulative histograms of cardiac ultrasound images to contrast enhance the imaged structures. DHBIM is then combined with spatial compounding to compensate for noise and speckle. The proposed techniques are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32 clinical data sets) employing (i) standard image quality measures and (ii) the repeatability of routine clinical measurements, such as chamber diameter and wall thickness. DHBIM introduces a mean increase of 120.9% in tissue/chamber detectability, improving the overall repeatability of clinical measurements by 17%. The integrated approach of DHBIM followed by spatial compounding provides the best overall enhancement of image quality and diagnostic value, consistently outperforming the individual approaches and achieving a 401.4% average increase in tissue/chamber detectability with an associated 24.3% improvement in the overall repeatability of clinical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