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75篇
  免费   2036篇
  国内免费   1158篇
耳鼻咽喉   239篇
儿科学   678篇
妇产科学   399篇
基础医学   2739篇
口腔科学   469篇
临床医学   2539篇
内科学   6265篇
皮肤病学   273篇
神经病学   2068篇
特种医学   581篇
外科学   1801篇
综合类   3895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4126篇
眼科学   470篇
药学   2146篇
  7篇
中国医学   1146篇
肿瘤学   924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519篇
  2022年   899篇
  2021年   1410篇
  2020年   1360篇
  2019年   1182篇
  2018年   1117篇
  2017年   1087篇
  2016年   1145篇
  2015年   1170篇
  2014年   1917篇
  2013年   2460篇
  2012年   1492篇
  2011年   1821篇
  2010年   1444篇
  2009年   1350篇
  2008年   1311篇
  2007年   1166篇
  2006年   988篇
  2005年   856篇
  2004年   728篇
  2003年   727篇
  2002年   580篇
  2001年   502篇
  2000年   370篇
  1999年   306篇
  1998年   278篇
  1997年   274篇
  1996年   184篇
  1995年   182篇
  1994年   176篇
  1993年   151篇
  1992年   141篇
  1991年   136篇
  1990年   123篇
  1989年   116篇
  1988年   87篇
  1987年   93篇
  1986年   66篇
  1985年   88篇
  1984年   102篇
  1983年   65篇
  1982年   61篇
  1981年   69篇
  1980年   81篇
  1979年   60篇
  1978年   47篇
  1977年   31篇
  1976年   35篇
  1973年   4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病理性的出汗和阴液、阳气的盛衰,以及阳气对阴液的蒸化过程是否有阻碍这3个要素紧密相关。对湿热证中出汗的表现及其汗法的宜忌进行了总结,详细论述了汗法的运用技巧,并对当前临床中常见的误治进行了剖析,指出阴阳平和、气化通畅是汗法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2.
目的建立标准化视神经损伤大鼠动物模型,对致伤强度、损伤程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方法在立体定位下,利用微电极毁损视神经颅内段,毁损电压为5V,频率为60kHz,通过改变电毁损的电流强度,造成不同程度视神经损伤。然后进行视网膜切片,计数视神经节细胞层细胞,定量视神经损伤。结果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视神经节细胞计数存不同刺激时间之间,差异硅著(F=3472,14,P〈0.001);在不同电流强度组间,差异显著(F=335.83,P〈0.001);经LSD法多重比较,视神经节细胞计数在刺激电流之间及刺激时间之间差异在α=0.05水平均有显著性意义。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单独效应:同一电流组随着刺激时间增加.视神经节细胞计数呈下降趋势;除对照组和90s组外(F=0.79,P=0.548;F=1.54,P=0.242),刺激时间相同时,随电流强度增加.细胞计数也呈下降趋势,刺激电流强度与刺激时间之间交互效廊显著(F=27.30,P〈0.001):结论立体定向电毁损大鼠颅内段视神经模型可以测定致伤强度和视神经损伤程度,是较理想的视神经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93.
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观察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以探讨凝血系统的变化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10 0例冠心病患者血浆D 二聚体、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 ,并与4 4例健康人比较。结果发现 ,冠心病患者血浆D 二聚体、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指标变化明显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P <0 .0 1)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P <0 .0 5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D 二聚体水平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P <0 .0 5 )。结果提示 ,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 ,表现为继发性纤溶亢进 ,血小板活性增加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且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4.
冠心病患者血清对氧磷酶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及其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6例和非冠心病组62例,用乙酸苯酯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两组血脂、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中对氧磷酶1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分别为113±64μkat/L和43.8±8.2 kU/L,均较对照组降低(134±72μkat/L和63.4±5.7 kU/L)(P<0.05);而丙二醛含量较对照组升高(9.4±1.8μmol/L比4.1±0.5μmol/L,P<0.01)。对氧磷酶1活性与高密度脂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呈正相关,与丙二醛水平呈负相关。冠状动脉狭窄者对氧磷酶1活性较无狭窄者明显减低(P<0.001),2、3支血管病变者较1支血管病变者对氧磷酶1活性降低(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降低,低对氧磷酶1活性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5.
目的 为探讨结肠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将结肠恶性淋巴瘤术中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新鲜瘤组织块植入裸小鼠结肠黏膜层内,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率。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人结肠淋巴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新鲜瘤组织均获得移植成功。依据WHO新的分类标准,建成1株人结肠原发性(原发灶)非霍奇金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HCBL-0303)和1株人结肠原发性(肝转移灶)非霍奇金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HCBL-0304)。移植瘤组织病理学为(非霍奇金B细胞性)高度恶性淋巴瘤;免疫组化显示CDl9、CD20、CD22阳性,CD3、CD7阴性。染色体数目55—59条;流式细胞DI值1.59—1.71,均为异倍体。HCBL-0303肝转移率为63.7%,淋巴结转移率为56.4%;HCBL-0304肝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率为100%。移植瘤在裸鼠结肠内自主侵袭性生长,发生血液转移、淋巴转移和腹腔内种植性转移。结论HCBL-0303和HCBL-0304是首次成功建立的人结肠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自发性肝转移模型,可用于结肠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侵袭、转移及实验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96.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 To determine improvement in hand dexterity with targeted laparoscopic skill exercises desirable for use in the operating rooms among in-training laparoscopic gynaecological surgeons and medical students. Design: Cross-sectional study with paired analysis. Setting: Kiel School of Gynaecological Endoscopy and Reproductive Medicine, Germany, between February and April 2005. Subjects: Twenty third-year medical students and 20 in-training gynaecological endoscopic surgeons from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Interventions: Demonstr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a set of five laparoscopic skill exercises desirable for use in the operating rooms before administering a pretest. This was followed by voluntary practice of these exercises for at least 10 times over 1 day. The posttest was performed the next day once the participant was comfortable performing the skill. Pre- and posttest assessments were conducted by independent supervisors. Main outcome measures: Time to completion of tasks with minimal errors. 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mean time for all the laparoscopic skill exercises performed with dominant, nondominant, and both hand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and practice (p-value <0.01; paired t-test). Moderate to high correlation (0.617–0.901) was seen with the intermediate and complex/difficult tasks, whereas low correlation was seen with the simple/easy task (0.200–0.336). Medical students and gynaecologists both showed improvement in performance from pretest to posttest in terms of reduction in mean time taken to perform all the tasks with minimal errors. Conclusions: Simple laparoscopic training devices can substantially help an individual hand’s improvement and acquisition of laparoscopic skills. Simple laparoscopic training devices along with animal models will continue to provide an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environment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laparoscopic surgical skills. With this training, performance improves progressively with practice.  相似文献   
97.
本文就糖尿病患者最早就诊的是心血管内科医师,以及负性情绪可明显影响糖尿病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善心境可明显增加自我控制糖尿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98.
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索建立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碍(ED)动物模型。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胆固醇及高脂饮食,同时用球囊导管损伤双侧髂内动脉内皮。测定术后4周、8周血脂并观察阴茎勃起情况、交配情况,同时用阴茎海绵体注射盐酸罂粟碱、阴茎血管双核素检查、髂内动脉数字减影造影(DSA)等方法研究勃起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后4周、8周模型组动物出现明显高脂血症,勃起程度明显下降,交配实验的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动脉造影显示双侧髂内动脉管腔直径明显缩小,双核素检查动脉显像指数(PIA)及静脉显像指数(PIV)明显降低,但第4周的模型组与对照组PIV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同时用球囊导管扩张动物髂内动脉,可以加速模型的形成,从而用于血管性ED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
为了解急性胰腺炎急性期局部组织结构所起的作用,采用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制备大鼠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模型。并观察了模型制备后原发性病变与继发性局部病变以及胰腺病理的变化。大体病理所见:同一时段的模型各组间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胰腺水肿或出血坏死和胰周水肿或出血坏死间均存在正相关(P<0.01)。镜下病理所见:同一时段的模型中,除了6h间质出血和脂肪坏死各组间差异显著外(P<0.05),其余均差异非常显著(P<0.01)。例外情况的病理所见:2例轻度胰腺水肿或出血与腹膜后间隙广泛浸润:3例重度胰腺水肿或出血坏死与腹膜后局限浸润:5例出血坏死组脾门区病变严重。结果提示,在实验模型制备条件近似相同的情况下,原发性病变越严重,继发性的局部病变也越严重。局部病变表现的差异,可能与局部组织结构上存在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00.
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实验模型和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性疼痛(central pain,CP)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顽固性合并症,为患者主观上感到损伤平面以下皮肤痛觉消失区一种以自发痛为主的疼痛,发生率为11%~94%,严重者为5%~30%。近年来其发生率逐年增高,使很多患者陷于抑郁、药物成瘾、甚至自杀的悲惨境地。许多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