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299篇
  免费   13242篇
  国内免费   4179篇
耳鼻咽喉   937篇
儿科学   1714篇
妇产科学   1437篇
基础医学   16520篇
口腔科学   4295篇
临床医学   13319篇
内科学   14410篇
皮肤病学   1925篇
神经病学   8266篇
特种医学   396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篇
外科学   10153篇
综合类   19386篇
现状与发展   9篇
一般理论   8篇
预防医学   20971篇
眼科学   1715篇
药学   18063篇
  148篇
中国医学   7503篇
肿瘤学   6965篇
  2024年   331篇
  2023年   2468篇
  2022年   3761篇
  2021年   6520篇
  2020年   6125篇
  2019年   5699篇
  2018年   5183篇
  2017年   5361篇
  2016年   5302篇
  2015年   5361篇
  2014年   9098篇
  2013年   9860篇
  2012年   8603篇
  2011年   9176篇
  2010年   6936篇
  2009年   6517篇
  2008年   6305篇
  2007年   6269篇
  2006年   5362篇
  2005年   4803篇
  2004年   4057篇
  2003年   3623篇
  2002年   2763篇
  2001年   2593篇
  2000年   2071篇
  1999年   1839篇
  1998年   1705篇
  1997年   1557篇
  1996年   1332篇
  1995年   1253篇
  1994年   1167篇
  1993年   896篇
  1992年   838篇
  1991年   747篇
  1990年   636篇
  1989年   648篇
  1988年   552篇
  1987年   488篇
  1986年   447篇
  1985年   575篇
  1984年   550篇
  1983年   334篇
  1982年   394篇
  1981年   350篇
  1980年   296篇
  1979年   253篇
  1978年   171篇
  1977年   119篇
  1976年   144篇
  1975年   8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背景 孕产妇尿失禁(UI)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了女性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盆底肌训练是UI有效的防治手段,本研究前期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发现相比于常规宣教,基于移动医疗APP的盆底肌训练并未显现出预防优势,其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目的 本研究拟对一项基于APP的妊娠期盆底肌训练的干预研究的阴性结果进行探索性分析,旨在探讨产后UI预防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获益的亚组人群。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前期开展的一项RCT,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6—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产科门诊招募了126例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有爱屋"APP进行尿失禁自我管理,干预周期为2个月。产后42 d随访时收集两组产后相关资料,包括产后42 d UI发生情况。以产后是否发生UI为结局指标,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混杂因素及其与干预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产后UI发生的影响。针对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进行分层分析,探讨是否存在能从APP干预中获益的亚组人群。 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阴道分娩史、入组时存在UI、Broome盆底肌自我效能量表(BPMSES)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组时存在UI是产后发生UI的危险因素〔OR=15.897,95%CI(4.724,53.495),P<0.001〕;BPMSES得分与干预方式的交互作用可影响产后UI的发生〔OR=1.034,95%CI(1.017,1.051),P<0.00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入组时存在UI症状的孕妇,干预组产后U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18,P=0.041);入组时不存在UI症状的孕妇,两组产后UI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284)。 结论 推荐有UI症状的孕妇使用"有爱屋"APP或许可预防产后UI的发生。而对于妊娠期没有UI症状的人群使用"有爱屋"APP预防产后UI发生的证据尚不充分。另外,不管有无UI症状,盆底肌训练自我效能高的孕妇有望从APP干预中获益。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山白树是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分析微卫星特征,开发其微卫星分子标记。方法:采用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建立山白树基因组文库和微卫星文库,分析微卫星组成类型,设计山白树引物,用5个山白树种群进行扩增和检测以分析其多态性。结果:二代测序共返回38,942,660条100 bp配对序列,通过质量修剪及拼接得到200,386条拼接序列,其中长度 335 bp的为7 614条;在7 614条序列中检测出微卫星位点694个,其中单核苷酸重复最多,单核苷酸重复中A/T重复数量最多;二核苷酸长度变异最大,其中AG/CT重复数量最多,重复长度变异情况与微卫星丰度呈正相关。为36条山白树微卫星重复次数高的序列设计引物,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20对引物多态性丰富且条带清晰,等位基因数(NA)在3~6之间,平均为4,多态性信息含量(PIC) 0. 535 5~0. 754 0,平均值0. 615 5。对5个山白树种群的群体遗传分析发现,该物种遗传多样性较高(h=0. 697 5,I=1. 436 8,HE=0. 702 2),种群遗传分化显著(Fst=0. 374)。结论:通过部分山白树的群体遗传也可以说明本次开发的引物可用性较好。该研究开发了山白树微卫星分子标记引物,为山白树分子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总结近年来股骨转子间骨折在稳定性重建方面的概念演化与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经验,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解剖特点、稳定型骨折与不稳定型骨折分类、稳定性复位与不稳定性复位、术中加压初始稳定与术后滑动二次稳定、内固定术后稳定性评估、早期下地站立负重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于股骨颈干骺端转换区,具有天然的内翻不稳定倾向。骨折复位质量是影响后续内固定物安放的最重要前提因素。判断骨折复位质量有对线和对位两方面,对线采用 Garden 指数;在对位方面,随着皮质对位理念(正性、中性、负性)的提出,特别强调前内侧皮质的相互砥住支撑(解剖、正性),是获得骨折稳定性复位的关键,而不再强调后内侧小转子骨块的作用。术后影像学的稳定性评分为早期下地站立负重提供了量化指标。但术中的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在术后头颈骨块滑动获得二次稳定的过程中,仍有皮质对位丢失现象,需研究其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在取得良好对线的基础上,只要获得了前内侧皮质的相互砥住和支撑,并用内固定器械维持住,就获得了术后稳定性。术后稳定性评分优良者,可以安全地早期下地负重、站立行走活动。  相似文献   
26.
Academic output is just one aspect of a successful career as a plastic surgeon. However, for those with a strong interest in academia, the academic output of a department will likely be a key factor when deciding how to rank job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quantify and rank the academic output of plastic surgery units across the UK and Ireland. 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 Web of Science Bibliometric analysis tool was used to collate cumulative (1950–2016), 10 year (2006–2016) and 3 years (2013–2015) research output data for plastic surgery units in the UK and Ireland. Sixty-six plastic surgery units were identified. Departments were ranked for each time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papers produced, number of citations (Nc) and h-index (a measure of the impact of scientific output). The top 3 departments for number of papers in the last 10 years were The Royal Free Hospital, London (226) Broomfield Hospital, Chelmsford (218), and Morriston Hospital and Swansea (188). The top 3 for h-number were The Royal Free Hospital (21) Wythenshawe Hospital, Manchester (18) and Morriston Hospital (17). Academic output varies across plastic surgery units in the UK and Ireland. A number of departments have consistently maintained high academic outputs across the years and will be of interest to surgeons hoping to pursue a career in academia.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按照国家计划抽验要求,评价国内不同企业生产的注射用盐酸柔红霉素的质量。方法 按国家标准检验与探索性研究相结合,对抽验样品进行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抽取样品17批次,按国家标准检验合格率100.0%。探索性研究对主要杂质的来源与结构进行了研究;建立溶液的澄清度检查方法;对包材相容性及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论 目前国内注射用盐酸柔红霉素总体质量较好;现行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现行标准修订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增加特定杂质的控制,增加溶液的澄清度检查;建议企业优化生产工艺,以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28.
Particle size analysis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has long been a source of debate regarding how best to define measurement accuracy;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sult of a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conforms to the true value. Defining a “true” value for the size of a particle can be challenging as the output of its measurement will differ because of variations in measurement approaches, instrumental differences and calculation methods. Consequently, for “real” particles, a universal “true” value does not exist and accuracy is therefore not a definable characteristic. Accordingly, precision is then a measure of the ability to reproducibly achieve a measurement of unknown relevance.This article proposes, in place of accuracy, a means to define the “appropriateness” of a measurement in line with the 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 (CQA) of the material being characterized. The decision as to whether the measurement is correct should involve a link to the CQA; that is, correlation should be demonstrated, without which the measured particle size cannot be defined as a critical material attribute.Correspondingly, methods should also be able to provide sufficient precision to demonstrate discrimination relating to variation in the CQA.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this approa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9.
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中医药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医药行业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新形势下,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是中药工业需要加快突破的关键领域之一。对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领域在工艺设计、分析检测、过程建模、制造装备等方面的关键共性问题进行解析,综述了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中工艺过程理解、生产过程实时分析方法开发、过程控制策略建立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企业研究实践,介绍了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 D)、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PAT)、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多变量统计分析等关键技术在上述3个研究方向中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实际工业应用的难点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中药企业应用和提升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通过对中医古籍中有关升降散论述的文献梳理,全面探讨其内涵。本方是在大黄、僵蚕为雏形的基础上增加蝉蜕、姜黄而成方,几经易名,终在杨璿《伤寒瘟疫条辨》中为后人所熟知。本方广泛用于治疗瘟疫,以丸剂、散剂为主,方便携带,便于服用;重用大黄旨在祛邪、逐秽;应用时视人之体质强弱和量其毒之轻重而判断用药多寡,并辅以米酒、生蜜等以顾护正气。杨璿将其由治疗“热疫”的专方扩展为治疗“表里三焦大热”的通用方剂,扩大了本方治疗疾病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