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060篇
  免费   6162篇
  国内免费   1386篇
耳鼻咽喉   535篇
儿科学   498篇
妇产科学   354篇
基础医学   2201篇
口腔科学   1713篇
临床医学   13096篇
内科学   4439篇
皮肤病学   128篇
神经病学   2888篇
特种医学   15458篇
外国民族医学   87篇
外科学   3957篇
综合类   31501篇
预防医学   8571篇
眼科学   524篇
药学   10311篇
  148篇
中国医学   2852篇
肿瘤学   2347篇
  2024年   480篇
  2023年   1901篇
  2022年   2035篇
  2021年   2239篇
  2020年   2980篇
  2019年   1766篇
  2018年   1060篇
  2017年   2514篇
  2016年   2968篇
  2015年   3528篇
  2014年   4590篇
  2013年   4597篇
  2012年   5042篇
  2011年   5476篇
  2010年   4773篇
  2009年   4395篇
  2008年   4268篇
  2007年   3779篇
  2006年   3743篇
  2005年   4608篇
  2004年   4289篇
  2003年   5980篇
  2002年   4900篇
  2001年   4151篇
  2000年   2745篇
  1999年   2390篇
  1998年   1976篇
  1997年   1788篇
  1996年   1569篇
  1995年   1358篇
  1994年   1011篇
  1993年   745篇
  1992年   610篇
  1991年   452篇
  1990年   335篇
  1989年   430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2):170-173
目的:通过阶梯式减低CT扫描的重要参数——管电压,探讨不同管电压对儿童胸部CT辐射剂量变化的影响,并分别评价肺窗与纵隔窗的图像质量,寻求双肺、纵隔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最佳平衡点。方法:选取弋矶山医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因支气管肺炎行胸部CT检查的60例患儿,以20 k V为一阶梯,随机将患儿分成3组,A组为120 k V,B组100k V,C组80 k V。计算各组的有效剂量(ED),并对各组肺窗及纵隔窗图像分别评分。结果:不同分组患儿的辐射剂量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管电压降低,患儿的辐射剂量明显减低,C组条件下患儿的辐射剂量比A组条件下平均降低约78%,比B组条件下平均降低约64%。不同管电压组患儿的肺窗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适当的降低管电压不影响肺部疾病的诊断。纵隔窗图像各组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低的管电压影响纵隔疾病的诊断。结论:阶梯式剂量优化方案可以有效地寻找出双肺、纵隔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最佳平衡点,做到合理的使用低剂量。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分析宝石能谱CT物质定量分析在肝硬化再生结节与癌性结节鉴别中的价值。方法纳入病理诊断的50例肝占位患者,其中癌性结节18例,肝硬化再生结节32例。对比2组能谱图像,对比能量为40、50、60、70、80、90 keV时对比2种病灶动脉期和门脉期对比噪声比;采用病灶与正常肝实质碘浓度比值鉴别2种病灶,得出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动脉期肝硬化结节组40~90 keV对比噪声均较癌性结节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期肝硬化结节组60~90 keV能量下噪声均较癌性结节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病灶与正常肝实质碘浓度比值鉴别2种病灶特异性、敏感性均为100%。结论宝石能谱CT物质定量分析用于肝硬化再生结节和癌性结节鉴别上具有较高价值,有助于肝上癌性结节确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3.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18F-FDG PET/CT)和增强CT(CECT)诊断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PRISMA报告规范开展Meta分析。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18F-FDG PET/CT和CE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临床研究,时间至2019-04。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根据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价工具-2(QUADAS-2)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其汇总敏感度(Sen)和特异度(Spe),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纳入10篇18F-FDG PET/CT及13篇CE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原始研究,分别包括322例患者的467个病灶和748例患者的943个病灶。Meta分析显示,18F-FDG PET/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Sen=0.92(95%CI为0.87~0.94)、Spe=0.95(95%CI为0.82~0.99)、AUC=0.97(95%CI为0.93~0.99);CE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Sen=0.72(95%CI为0.66~0.78)、Spe=0.99(95%CI为0.93~1.00)、AUC=0.87(95%CI为0.83~0.89)。此外,CE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Sen(Z=2.34,P=0.02)和AUC(Z=2.21,P=0.03)值低于18F-FDG PET/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CECT,18F-FDG PET/CT对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可视为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4.
摘要:目的对尿液 10项肾损伤标志物检测试剂进行性能评价,并评估其临床适用性。方法对北京利德曼公司尿液a1 微球蛋白(u-a|MG)、总蛋白(u-TP)、免疫球蛋白G(u-IgG) 、微量清蛋白(u-Alb)、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u-NGAL)、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u-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u-RBP)、β2微球蛋白(u-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转铁蛋白(u-Trf)检测试剂盒进行性能评价。正确度和精密度验证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EP15-A3,验证物质采用ERM-DA470k、ERM-DA471、B2M-NIBSC等参考物质及纯度物质;线性验证参考CLSI EP06;抗干扰能力参考CISI EP07;不同检测系统间比对参考CISI EP09。结果正确度方面,10 项标志物检测试剂测定标准物质在低值、中值、高值的偏倚分别为-2.69% ~4.67%、-3.60% ~3.33% .-2.38% ~3.02%;不精密度方面,重复性以不精密度表示,在低值和高值处分别为1.90%~5.43%、0.63% ~2.42%,室内不精密度为2.27%~5.63%、1.09%~3.41%,均满足临床要求;10项尿液标志物线性范围在0.06~4.40 mg/L至21.83~2 146.77 mg/L之间。抗干扰方面,u-1 MG、u-Alb、u-β2MG、u-Trf 、u-CysC、u-NAG分别在血红蛋白终浓度≤8 g/L、≤8 g/L、≤4 g/L、≤4 g/L、≤2g/L、≤1 g/L时,未受到明显干扰(百分偏差≤+ 10%) ,而u-TP、u-IgG、 u-RBP、u-NGAL在血红蛋白终浓度≥0.125 g/L时即受干扰。不同检测系统间偏差超出临床允许范围。结论尿液 10项肾损伤标志物的正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和抗血红蛋白干扰能力满足临床需要,不同检测系统间标志物测量结果可比性欠佳。  相似文献   
35.
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免疫功能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从我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中选取,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及循证护理干预,两组均干预2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肢体、神经、生活质量及语言功能,免疫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Fugl-Meyer、ABC法、Barthel评分、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血清hs-CRP、IL-6、TNF-α、外周血CD8+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循证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脑梗死患者能够有效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恢复语言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效缓解机体炎症反应,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6.
37.
38.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是最常见的胰腺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患者生存率低。CT、MR是PDAC诊断最常用的影像检查,其不仅可以帮助PDAC进行诊断、鉴别,还能通过特殊序列来提供相应功能参数。此外,影像组学可以挖掘更多的影像信息供临床医生分析、预测患者术后生存率。CT、MR对于PDAC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本文对PDAC相关CT、MR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接诊的20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行冠状动脉DSCT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患者进行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比较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等级间冠状动脉钙化斑块(CACP)的参数,比较DSCT与CAG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结果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等级间CACP体积、CACP数目、CACP钙化积分和CACP当量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狭窄程度的增高,CACP体积逐渐增大,CACP钙化积分逐渐增多,CACP钙化积分和CACP当量块逐渐增加(P<0.05)。DSCT对于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灵敏度为88.6%(241/271),特异度为96.8%(717/741);阳性预测值为90.9%(241/265),阴性预测值为95.8%(717/741),准确率为94.6%(958/1013),两种检测方法具有显著的一致性(Kappa=0.735,P<0.05)。结论 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较好,可用于冠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且具有无创性,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