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676篇
  免费   26258篇
  国内免费   14758篇
耳鼻咽喉   7202篇
儿科学   1902篇
妇产科学   4559篇
基础医学   17034篇
口腔科学   3689篇
临床医学   56481篇
内科学   24790篇
皮肤病学   1555篇
神经病学   3825篇
特种医学   18482篇
外国民族医学   557篇
外科学   44093篇
综合类   101142篇
预防医学   17636篇
眼科学   1866篇
药学   32797篇
  396篇
中国医学   15551篇
肿瘤学   73135篇
  2024年   1745篇
  2023年   7064篇
  2022年   6686篇
  2021年   8259篇
  2020年   8134篇
  2019年   8153篇
  2018年   4804篇
  2017年   7804篇
  2016年   9586篇
  2015年   10782篇
  2014年   15582篇
  2013年   15862篇
  2012年   21642篇
  2011年   23553篇
  2010年   22906篇
  2009年   23309篇
  2008年   23625篇
  2007年   22003篇
  2006年   20180篇
  2005年   20153篇
  2004年   18305篇
  2003年   14208篇
  2002年   13245篇
  2001年   13333篇
  2000年   11124篇
  1999年   10458篇
  1998年   10517篇
  1997年   11127篇
  1996年   10017篇
  1995年   8141篇
  1994年   7022篇
  1993年   4996篇
  1992年   4506篇
  1991年   3247篇
  1990年   1959篇
  1989年   1687篇
  1988年   294篇
  1987年   271篇
  1986年   196篇
  1985年   124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7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食管鳞癌中肿瘤微血管密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虹  曾亮  王群 《复旦学报(医学版)》2004,31(2):162-164,168,F005
目的 研究分析食管癌组织中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4 5例食管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肿瘤组织中的肿瘤微血管密度 ,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肿瘤MVD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组病例中 ,肿瘤MVD平均值为 15 .5 8,中位值为 15。MVD水平与食管癌的肿瘤局部浸润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 (P <0 .0 5 )。多血管型 (MVD >15 )病例的术后生存率低于少血管型 (MVD≤ 15 )病例 (P =0 .0 2 78)。Cox比例风险模型证实MVD水平是食管癌根治性切除病人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 食管鳞癌的血管新生与癌肿进展程度有关 ,高MVD的食管鳞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低MVD的患者 ,其MVD水平可独立用于预测食管癌根治性切除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992.
动态对比增强灌注磁共振成像在颅脑肿瘤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动态对比增强灌注磁共振(MR)成像能提供非侵袭、生理状态下的脑组织微循环血供图,通过计算正常脑组织及肿瘤组织的局部血容量,评估肿瘤组织的血供状态;并有助于评估胶质瘤病理学级别的高低,确定肿瘤穿刺活检的部位,以及对胶质瘤、单发脑转移瘤、淋巴瘤和其他脑肿瘤切除放疗后复发与放射性坏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等;但在颅内脑外肿瘤及伴有血脑屏障严重破坏的脑肿瘤诊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相似文献   
993.
32例子宫肌瘤变性超声图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变性的超声图像表现。方法 32例38个肌瘤,术前有详细的声像图及诊断资料,手术及瘤理证实为肌瘤变性,观察术前超声诊断肌瘤变性的符合率及声像图特征。结果 B超总的诊断符合率为71.05%,不同变性类型的符合率存在较大差异,囊性变(90%)、钙化(100%)的符合率高,玻璃样变(76.9%)其次,红色变性(37.8%)最低;变性的发生以浆膜下肌瘤和肌壁间肌瘤为常见。结论 超声对子宫肌瘤变性有一定诊断价值。肌瘤变性的程度,有无液化、坏死,及组织细胞成分多少是构成超声图像特征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994.
为探讨CT在鼻源性眼球突出的诊断价值,对53例鼻源性眼球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眼球突出非眼科所独有,某些鼻部病变也可不同程度地引起眼球突出、移位等眼部症状。对外伤、炎症、肿瘤等鼻部病变引起的眼球突出,CT检查可以作出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995.
经尿道电气化手术治疗112例膀胱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尿道电气化手术治疗病变局限于膀胱壁内肿瘤的治疗方法。方法:综合采用套切、勾切、气化、凝切及电凝、封闭闭孔神经等技术 ,经尿道根治性电气化手术切除膀胱肿瘤 112例。结果:2例因膀胱穿孔改行开放手术 ,7例需 2次手术完全切除肿瘤 ,全部病例均达到根治性切除目的 ,术后平均留置尿管 3~ 7d。结论 :经尿道电气化切除手术适宜病变局限于膀胱壁内肿瘤的根治性治疗。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评价动脉灌注化疗配合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TURBt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的12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年内死亡1例,余均存活,没有明显的并发症。结论TURBt联合髂内动脉化疗为晚期浸润性膀胱癌提供了一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通过门静脉系统局部应用白细胞介素 12 (IL 12 )对于肝转移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门静脉注射 2× 10 5个MCA 2 0 5肿瘤细胞建立小鼠肝转移肿瘤模型 ,同时脾脏被移植到皮下 ,作为反复多次向门静脉系统注射的途径。第 3~ 7天 ,0 1μgIL 12通过腹腔或脾脏注射 ,同时对照组中通过脾脏注射等体积的平衡盐水。第 2 1天检查肝转移肿瘤的情况。结果 在肝转移模型中 ,IL 12腹腔注射组和IL 12脾脏注射组的肝脏重量 (1 33± 0 0 8)g和 (1 2 9± 0 0 7)g明显小于对照组 (1 92± 0 17)g ,P <0 0 5 ,IL 12腹腔注射组和IL 12脾脏注射组的肝脏转移结节数目 (1 5 3± 0 5 8,0 6 0± 0 89)明显少于对照组 (18 2 5± 5 71,P <0 0 5 )。在IL 12脾脏注射组中 (n =6 ) ,3只小鼠的肝脏肿瘤完全消失。结论 通过门静脉系统局部应用IL 12是治疗肝转移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8.
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附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的操作要点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治疗肾肿瘤5例,其中肾癌3例,肾错钩瘤2例,瘤体直径1.5~4.0cm。具体方法是:①暴露瘤体和肾动脉;②采用硅胶管牵拉肾动脉,必要时可暂时阻断肾动脉;③于瘤体1cm正常肾组织处用电钩切除瘤体;④采用生物蛋白胶、止血纱布缝合加压处理创面出血。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0~210min,术中出血80~350ml。术后1~2天肠道功能恢复并可床上活动,1~4天可下床活动。术后住院5~9天,平均7天。结论: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安全、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对外生性生长、直径小于4cm瘤体,该法可作为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99.
附睾乳头状囊腺瘤五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睾乳头状囊腺瘤为附睾肿瘤中的一种良性病变 ,临床较为少见。 1991至2 0 0 3年我院共收治 5例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本组 5例。年龄 2 6~ 55岁 ,平均 3 7岁。右侧 3例 ,左侧 1例 ,双侧 1例 ,均位于附睾头部。发病至就诊时间 5d~ 2年 ,平均 10个月。就诊原因主要为无意中发现肿块 ,3例伴有阴囊酸胀、下坠及不适感 ,另 2例为偶发就诊。触诊肿块质地囊性偏韧 ,表面光滑 ,有压痛。肿瘤直径 1.0~ 3 .5cm。超声表现为由许多小囊组成的实性包块。结果  5例均行肿瘤切除或附睾部分切除术 ,术中见肿瘤包膜均完整 ,边界清楚。病理诊断 :附…  相似文献   
1000.
回结肠代膀胱术临床分析(附2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回结肠代膀胱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 2 5例膀胱肿瘤患者膀胱全切除术后 ,应用末段回肠及盲升结肠作贮尿囊行正位膀胱重建术。 结果  2 5例中获随访 2 2例 ,随访时间 6~ 3 4个月 ,平均 19.5个月。患者一般于术后 3周自主可控性排尿 ,日间排尿可控率 91% ,1年夜间尿失禁 2 6%。术后 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膀胱容量 (3 86± 75)ml(2 90~ 550ml)、最大尿流率 (12 .5±2 .2 )ml/s、剩余尿量 (2 6± 11)ml ,充盈期膀胱压力明显低于尿道闭合压。输尿管返流 2例 ,无尿道狭窄、输尿管狭窄 ,无高氯性酸中毒 ,肾功能正常。 1例术后 8个月发生肿瘤多处转移 ,余 2 1例无瘤存活。 结论 回结肠代膀胱术具有膀胱容量大、内压低 ,正位排尿 ,可控性好 ,并发症少等优点 ,患者易于接受 ,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