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和探讨动眼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1例动眼神经鞘瘤患者,术前行CT、MRI、DSA检查,明确诊断,经颧弓-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结果:术后1a随访患者完全恢复,复查MRI见肿瘤消失,同侧动眼神经完好。结论:MRI及DSA对动眼神经鞘瘤的诊断具重大价值,选择适当人路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对rs798766 C>T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的关联进行Meta分析.方法 在Pubmed与百度学术数据库中检索相关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研究基本情况,提取或计算T等位基因比值比ORCT+TT vs.CC及其95 %可信区间,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项病例对照研究,涉及10 647名膀胱癌患者与53 588名健康对照.Meta分析有显著异质性(I2=75 %,P<0.1),合并结果为1.34[1.19,1.5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亚洲人与白人的合并结果无显著差异(χ2=0.65,P=0.42).漏斗图对称,无发表偏倚.结论 rs798766 C>T多态性增加膀胱癌易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后患者再入院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的临床研究方法,分析2004年5月至2011年3月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TURP后再次入院的比率、原因和治疗方法。结果 1604例前列腺电切术后再入院93例,约占接受手术治疗者的5.8%,平均再入院时间17个月。其中膀胱颈疤痕狭窄18例,行膀胱镜下疤痕切除术;腺体复发42例,行再次TURP术;反复肉眼血尿并急性尿潴留17例,均在膀胱镜下行血块清除术;尿道狭窄16例,11例行尿道镜下冷刀内切开,5例行尿道外口切开术,术后联合定期尿道扩张治愈。结论 BPH患者行TURP后再次入院的比率为5.8%,腺体复发是TURP术后再入院的主要原因。术前准确诊断、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及术中、术后正确处理是预防TURP术后再次入院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总结腔内治疗技术在高龄和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治疗经验。方法:采用腔内治疗技术,包括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resectionof prostate,PKRP)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治疗高危(包括合并肾积水、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脑梗塞、慢性呼吸功能障碍、中重度贫血、糖尿病、膀胱肿瘤等疾病或腺体>80 g)、高龄(年龄>70岁)BPH患者283例,其中TURP组112例,PKRP组171组。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30个月。TURP组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和残余尿量(RUV)由术前的(27.5±2.8)分、(5.5±1.0)分和(75.0±20.0)ml下降至术后的(5.8±1.2)分、(1.0±0.5)分和(8.0±3.0)ml,而最大尿流率(Qmax)由术前的(6.5±2.0)ml/s上升至术后的(18.5±1.5)ml/s(P均<0.05);PKRP组的IPSS、QOL和RUV由术前的(28.2±2.2)分、(5.5±1.0)分和(80.0±20.0)ml下降至术后的(5.4±1.6)分、(1.0±0.5)分和(7.0±3.0)ml,而Qmax由术前的(6.8±2.1)ml/s上升至术后的(20.0±1.5)ml/s(P均<0.05)。两组的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KR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TURP组少(P<0.05)。结论:年龄在70岁以上伴有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合并症的高龄及高危BPH患者,经腔内技术治疗,特别是以PKRP治疗,在全面的围手术期准备护理、熟练的手术操作、有效控制手术时间及术后密切监护、加强护理的情况下,具有出血少、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纤维上皮息肉14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纤维上皮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输尿管镜钬激光技术治疗输尿管纤维上皮息肉患者14例,其中上段息肉10例,中、下段息肉各2例,并发输尿管结石9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2例疗效满意,肾积水明显改善.保护了肾功能;1例发生输尿管狭窄.1例残留结石。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技术是治疗输尿管纤维上皮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凋亡抑制因子XIAP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抗凋亡(IAP)家族中XIAP在膀胱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探讨XIAP的表达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对50例膀胱癌患者中XIAP基因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免疫染色标本中,在空白对照、癌旁正常组织和膀胱癌组织中XIA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0%和60%。RT-QPCR显示XIAP在膀胱癌组织中的-△△CT值是癌旁组织的5.7163(4.3081-7.1245)倍,与分级、分期和有无转移没有相关性,但与是否复发有相关性。结论XIAP在癌旁正常组织中有少量表达,而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其表达量的多少可提肿瘤是否复发。  相似文献   
8.
正位可控性去带盲结肠膀胱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正位可控性去带盲结肠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除术后,应用末段回肠及盲升结肠作贮尿囊行正位膀胱重建术.结果:17例中15例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4.5个月.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均无瘤生存;术后3周自主可控性排尿,日间排尿可控率为93.3%,1年夜间尿失禁22.2%.术后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膀胱容量336 ml、最大尿流率13.7 ml/s、剩余尿量42 ml,而充盈期膀胱压力明显低于尿道闭合压.输尿管反流1例,但无尿道、输尿管狭窄,肾功能正常.结论:正位可控性去带盲结肠膀胱术具有膀胱容量大、内压低,正位排尿,可控性好,且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9.
回结肠代膀胱术临床分析(附2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回结肠代膀胱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 2 5例膀胱肿瘤患者膀胱全切除术后 ,应用末段回肠及盲升结肠作贮尿囊行正位膀胱重建术。 结果  2 5例中获随访 2 2例 ,随访时间 6~ 3 4个月 ,平均 19.5个月。患者一般于术后 3周自主可控性排尿 ,日间排尿可控率 91% ,1年夜间尿失禁 2 6%。术后 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膀胱容量 (3 86± 75)ml(2 90~ 550ml)、最大尿流率 (12 .5±2 .2 )ml/s、剩余尿量 (2 6± 11)ml ,充盈期膀胱压力明显低于尿道闭合压。输尿管返流 2例 ,无尿道狭窄、输尿管狭窄 ,无高氯性酸中毒 ,肾功能正常。 1例术后 8个月发生肿瘤多处转移 ,余 2 1例无瘤存活。 结论 回结肠代膀胱术具有膀胱容量大、内压低 ,正位排尿 ,可控性好 ,并发症少等优点 ,患者易于接受 ,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10.
我院1988~1993年发生住院猝死6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61例均为发病至入院未超过24小时之死亡者;原发病基本稳定,但因其他病突发而于24小时内死亡者。男性31例,女性30例。年龄3个月~95岁,平均为68.1岁。其中<20岁3例,20岁~1例,30岁~2例,40岁~2例,50岁~4例,60岁~10例,70岁~21例,80岁~15例,>90岁3例。60~89岁占75.4%。淬死病因:心血管疾病27例(占44.2%),脑血管疾病20例(32.8%),呼吸系疾病6例(9.8%),消化系疾病和其它疾病各4例(各占6.6%)。占同时住院病死患者的9.9%。季节:猝死于11月~1月22例(36.1%),2月~4月17例(27.9%),5月~7月16例(26.2%),8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