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7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47篇
耳鼻咽喉   65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1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405篇
内科学   209篇
神经病学   491篇
特种医学   205篇
外科学   95篇
综合类   619篇
预防医学   64篇
眼科学   59篇
药学   202篇
  1篇
中国医学   54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fistula,CCF)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疾病。现就我院自1989~1991年间收治的4例影象诊断问题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32.
颈内动脉岩内段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内动脉岩内段(petrou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PICA)位于颞骨岩部颈动脉管内,位置深在,毗邻结构复杂且关系紧密,使手术暴露相当困难。近年来,随着耳显微外科和侧颅底外科的迅速发展,对该段动脉的应用解剖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对成人颅底标本的PICA及其毗邻结构进行了解剖观测,现报道如下,以期为临床提供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33.
用高脂饮食喂养雄性猕猴达17个月,扫描电镜观察从颈总动脉分叉处到大脑前、中动脉的内膜面,发现在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颅外、颅内段,Willis环处有脂斑形成。最严重的损害位于颈总动脉分叉部。颅外动脉损害较颅内动脉严重。大脑前、中动脉损害与其它动脉比较,无论范围或程度都稍轻。Willis环以及起始于它的中央支开口处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灶。这可能与局部的血流动力学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报道1例偶然发现的右侧永久性三叉动脉形态、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利用显微解剖对此例永久性三叉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与后循环连接关系、以及相关动脉解剖特点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此例永久性三叉动脉与脑膜垂体干共干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于展神经外侧进入后颅窝,分支与基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吻合,其终末支之一延续为同侧的小脑下后动脉,此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分支分布于脑干和小脑。结论:永久性三叉动脉与后循环关系复杂,广泛参与正常脑组织供血。  相似文献   
35.
颞骨岩部结构的定位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颅底手术中耳蜗的定位、岩尖的磨除范围提供解剖学方法。方法:在12个成人头颅标本上利用颅中窝入路暴露岩内面神经、耳蜗、颈内动脉等结构。观测岩内膝状神经节、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artery,ICA)的膝部、内耳道内侧缘、棘孔与耳蜗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耳蜗位于面神经膝状神经节的前下方和岩内ICA膝部的后上方,耳蜗覆盖到ICA膝部的上方。ICA水平段与ICA膝部和内耳道内侧缘连线的夹角为67.1°±4.3°。结论:以棘孔和膝状神经节连线的中点、膝状神经节、内耳道内侧缘形成的三角定位耳蜗。在耳前—颞下窝斜坡手术入路中,在中颅底,过ICA膝部做与ICA水平段成67.1°±4.3°的夹角,在这个夹角内磨除岩尖骨质,不会损伤耳蜗、内耳道及其内容物。耳蜗基底圈至ICA膝部的距离为(0.302±0.016)cm。从前向后磨除岩尖骨质时,ICA膝部后方的骨质磨除不要超过(0.302±0.016)cm,否则会损伤耳蜗。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岩内段形态位置变化的规律及其与毗邻结构的关系.方法:对66侧正常成人颅底高分辨率CT连续图像进行分析,测量颞骨气房体积,建立定位颈内动脉岩内段及其毗邻结构的参照系,对其位置和形态进行测量,运用偏相关分析方法求出它们形态位置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男性,颈内动脉垂直段更偏外侧,其水平段长度也大于女性.颞骨气化好,则颈内动脉垂直段更偏后移.颈内动脉垂直段与颈静脉球的位置变化表现为同步.垂直段的内外移位相应地使水平段与中线的夹角发生变化.颈内动脉水平段的方位与蜗轴方向相关,蜗轴偏离中线的角度越小,则颈内动脉水平段偏离中线的角度越大,反之亦然.结论:影响颈内动脉岩内段形态位置变化的因素是复杂和多重的,包括性别因素、颅底发育状态、颞骨气化程度以及毗邻结构发育状态均可能是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7.
采用动脉夹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胃内放置水囊记录胃运动的方法,观察了脑供血不足对胃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夹闭30 min过程中,最初2 min内的胃运动指标(收缩频率、总收缩时程、总收缩幅度、胃运动指数)较夹闭前2 min内抑制显著;夹闭第28~30 min(即松开动脉夹前2 min内)的胃运动各项指标较夹闭前2 min均无显著差异。(2)松开动脉夹30 min过程中,松开后最初2 min内与松开前2 min内相比,胃运动抑制显著;但松开后第28~30 min的胃运动与松开前2 min内的胃运动相比,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说明: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造成脑局部供血不足初期,对胃运动有抑制作用,但随着结扎时间的延长,这种抑制作用逐渐消除,可能是椎-基底动脉环起了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38.
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经动脉途径可脱性球囊性栓塞治疗20便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经验。方法 采用Magic-BD球囊导管和带标记乳胶球囊,在X线电视屏幕监视下,经股动脉插管。在球囊内注入渗量等渗非离子造影剂闭塞瘘口。结果 20例全部治愈,1次栓塞成功16例。2次栓塞成功4例,颈内动脉通畅率70%,无并发症。结论本方法可作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治疗方法,尽可能保留颈内动脉通畅,如侧枝循环好,亦可闭塞患侧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39.
分析手术治疗 39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其中前交通动脉瘤 17例 ,颈内一后交通动脉瘤 15例 ,大脑中动脉瘤 5例 ,大脑前动脉瘤 2例 ,均采用翼点入路和显微手术。结果疗效优 36例 ,良 1例 ,差 2例 ,无手术死亡。认为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时机 ,采用显微技术 ,充分的术中降压和脑回缩 ,以及有效地防治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40.
钨丝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36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钨丝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自制钨丝微弹簧圈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 36 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果 所有病例全部一次栓塞成功,临床治愈率为 100% ,患侧颈内动脉通畅率为 88.9% ,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随访 3 个月~3年,未见瘘口复发。结论 钨丝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