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椎动脉复合体为责任血管的面肌痉挛(HFS)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5 月— 2016 年8 月航空总医院收治的1 033 例HFS患者资料,根据责任血管情 况,分为椎动脉复合体组(208 例)与非椎动脉复合体组(825 例),共随访12~28 个月,比较两组进行MVD 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椎动脉复合体组男性比例更高(54.3% 比20.5%), 更易多发在左侧(81.7% 比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椎动脉复合体组MVD 手术效果满意 率为95.1%(198/208),失败率为1.9%(4/208),与非椎动脉复合体组(94.9%、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短期和长期并发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手术治愈率和并发症方面, 椎动脉复合体组与非椎动脉复合体组行MVD 的结果相似。MVD 可以作为治疗椎动脉复合体压迫类型 的HFS的安全且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 .AQP4)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脑内AQP4的动态变化.结果 大鼠脑AQP4蛋白表达与缺血时间、再灌注时间均有相关性(P值分别为P<0.001.P<0.05).结论 缺血时间与再灌注时间对AQP4在鼠脑中的表达均有影响.且存在交互作用.缺血时间越短进行再灌注.脑内AQP4表达水平越低.而缺血6 h后实施再灌注则会导致AQP4急剧增高.  相似文献   
3.
颞骨岩部结构的定位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颅底手术中耳蜗的定位、岩尖的磨除范围提供解剖学方法。方法:在12个成人头颅标本上利用颅中窝入路暴露岩内面神经、耳蜗、颈内动脉等结构。观测岩内膝状神经节、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artery,ICA)的膝部、内耳道内侧缘、棘孔与耳蜗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耳蜗位于面神经膝状神经节的前下方和岩内ICA膝部的后上方,耳蜗覆盖到ICA膝部的上方。ICA水平段与ICA膝部和内耳道内侧缘连线的夹角为67.1°±4.3°。结论:以棘孔和膝状神经节连线的中点、膝状神经节、内耳道内侧缘形成的三角定位耳蜗。在耳前—颞下窝斜坡手术入路中,在中颅底,过ICA膝部做与ICA水平段成67.1°±4.3°的夹角,在这个夹角内磨除岩尖骨质,不会损伤耳蜗、内耳道及其内容物。耳蜗基底圈至ICA膝部的距离为(0.302±0.016)cm。从前向后磨除岩尖骨质时,ICA膝部后方的骨质磨除不要超过(0.302±0.016)cm,否则会损伤耳蜗。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临床经下颌下咽后入路处理颅颈交界腹侧区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30侧)带颈头颅标本模拟经下颌下咽后入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同时进行了有关的数据测量。结果:该入路浅层的重要结构均位于各自的筋膜层中,以这些结构为解剖学标志可鉴别各层并引导手术进行。咽结节是显露的上限,限制骨窗侧方显露范围的各重要结构的内缘距正中线的水平距离分别为寰枢外侧关节,左(7.78±1.03)mm,右(7.81±1.01)mm;寰枕关节,左(9.27±1.86)mm,右(9.22±1.69)mm;舌下神经管内口,左(12.76±2.77)mm,右(12.81±2.53)mm及椎动脉C2水平,左(18.36±2.27)mm,右(18.47±2.14)mm;C1水平左(25.35±2.31)mm,右(25.18±2.33)mm;穿硬膜处,左(12.69±2.42)mm,右(12.72±2.39)mm。结论:(1)经下颌下咽后入路解剖上大致可分为3个层次:浅层,深层和骨、韧带及硬膜层。(2)掌握每个层次的解剖特点及操作要点,有助于安全充分的显露和处理咽颅颈交界腹侧区病变。  相似文献   
5.
脑脊液漏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保守治疗可使绝大多数脑脊液漏患者治愈,但早期经鼻内窥镜或开颅修补漏口是治疗脑脊液漏、减少脑膜炎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一般认为,手术治疗适用于以下脑脊液漏患者:①经过4~6周(亦有学者认为超过2周)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脑脊液漏;②所有自发性脑脊液漏;③反复发作的脑脊液漏;④迟发性外伤性脑脊液漏;⑤有脑膜炎病史的脑脊液漏。可以根据脑脊液漏的病因、漏口位置、初次手术入路及颅底骨缺损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6.
我科收治1名三叉神经痛继发抑郁症的患者,采用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疼痛消失,同时抑郁症状显著缓解. 方法 1.一般资料男性,60岁,阵发性右侧面部疼痛30年.患者1980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右侧面部刀割样疼痛,右鼻翼、颧部、下齿龈、下唇、下颌有扳机点,疼痛多于进食、洗脸、刷牙时诱发.发病以来口服卡马西平减轻疼痛.1990年行射频治疗1周后疼痛复发.疼痛发作时VAS评分为8分.2002年出现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不愿与人交往.2008年情绪低落加重,脾气暴躁,自感生活无趣,有自杀倾向.查体:右三叉神经Ⅱ、Ⅲ支分布区疼痛;右侧颧部、面颊、上唇、下唇感觉减退.入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右Ⅱ、Ⅲ支,继发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眶颧-海绵窦入路增加基底动脉上段显露的方法。方法在10例标本上模拟了经眶颧-海绵窦入路,同时增加磨除前后床突,观察对基底动脉上段显露的改善情况。结果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间隙为床突间隙,存在于颈内动脉与动眼神经间的膜为颈内动脉动眼神经膜。(沿此膜即可进入海绵窦,磨除后床突后,暴露鞍背、上斜坡,即可显露基底动脉上段)单纯眶颧入路显露基底动脉的长度(5.66±1.07mm),视角(前后方向48.6±5.1°,上下方向51.9±5.5°);附加磨除前后床突后显露基底动脉的长度(7.68±1.12mm),视角(前后方向56.5±5.7°,上下方向61.9±6.0°)。结论经眶颧-海绵窦入路中磨除前床突和后床突,可显著增加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区蛛网膜囊肿在面肌痉挛病因中的作用、以及对此类病例的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科从2004年9月到2007年8月间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705例面肌痉挛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术中发现的31例桥小脑角蛛网膜囊肿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31例蛛网膜囊肿中有7例囊肿本身明显参与和责任血管共同压迫面神经根,18例囊肿尽管本身没有参与压迫,但囊壁与后组颅神经及血管广泛粘连,对术中解剖及责任血管分离造成影响,另有6例单纯小囊肿与病因形成无关,对手术操作无影响.手术结果中,25例术后症状即时消失,6例症状减轻,5例在1~6个月的随访中延迟愈合.手术并发症有医源性一过性面瘫4例;听力减退2例; 短期单纯性耳鸣1例; 声音嘶哑呛咳1例;迟发性面瘫2例,术后血压增高1例.结论 蛛网膜囊肿不会单独成为面肌痉挛的病因;合并蛛网膜囊肿的面肌痉挛,在后组颅神经解剖和责任血管分离方面存在困难,易导致手术并发症的出现,对术者的手术技巧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桥小脑角肿瘤继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特点,探讨肿瘤继发性面肌痉挛的病理机制,治疗方案和手术要点。方法分析2004年10月~2007年4月间1281例面肌痉挛手术病例中的9例肿瘤继发病例,对照同期血管压迫型面肌痉挛的临床治疗,总结此类病例的鉴别诊断,治疗效果,以及手术要点。结果本组中共有桥小脑角上皮样囊肿5例、脑膜瘤1例、听神经瘤1例、舌咽神经鞘瘤1例、迷走神经鞘瘤1例。肿瘤全切7例,部分切除2例。9例手术治疗的继发性面肌痉挛的总有效率为77.7%,无复发病例。术后长期并发症包括听力丧失2例,面瘫2例。结论常规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是肿瘤继发性面肌痉挛鉴别诊断的最佳方法。致病机制可分为脑外肿瘤继发和脑内肿瘤继发两种类型。脑外肿瘤通过占位效应和肿瘤包膜与周围神经血管以及蛛网膜的粘连致病。脑内肿瘤则除了具有间接占位效应外,主要通过直接占位效应刺激面神经核发病。总体上继发性面肌痉挛手术治疗效果比原发性面肌痉挛的差,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肿瘤切除术加血管减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手术原则是保护颅神经功能的前提下争取肿瘤全切和面神经的充分减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医用胶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使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354例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医用胶的患者资料并参考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病例中应用医用胶的效果确切可靠,未见毒副作用。结论医用胶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安全且固定牢固,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