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58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300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352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696篇
内科学   215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74篇
特种医学   207篇
外科学   1531篇
综合类   1546篇
预防医学   293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1034篇
  4篇
中国医学   1290篇
肿瘤学   34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191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313篇
  2014年   443篇
  2013年   470篇
  2012年   546篇
  2011年   686篇
  2010年   439篇
  2009年   443篇
  2008年   430篇
  2007年   415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273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217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目的:观察腰痹通胶囊对兔退变腰椎间盘Ⅱ型胶原含量和TNF-α、IL-1β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纤维环针刺法复制兔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将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腰痹通、腰痛宁、美洛昔康、模型对照组4组,给药6周,处死后取退变的腰椎间盘,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Ⅱ型胶原含量,RT-PCR法检测TNF-α、IL-1β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腰痹通、腰痛宁组Ⅱ型胶原的含量较美洛昔康和模型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41,P=0.008〈0.01)。与模型组比较,腰痹通、腰痛宁、美洛昔康组TNF-α、IL-1βmRNA的表达均下调(F=10.32,P:0.006〈0.01);腰痹通、腰痛宁、美洛昔康组TNF-α、IL-1βmRNA的表达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3.26,P=0.086〉0.05)。结论:腰痹通胶囊提高了椎间盘中Ⅱ型胶原的含量,并下调了TNF-α、IL-1βmRNA的表达,减少了炎症介质的合成,这可能是腰痹通胶囊减缓椎间盘退变,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如何完善中成药药物说明书和减少中成药退药现象的发生。方法:收集浙江省义乌市妇幼保健院目前应用的138种中成药的说明书,同时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间于浙江省义乌市妇幼保健院退药的198例中成药门诊退药记录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中成药说明书的描述情况和退药处方进行分析。结果:妇幼保健院中成药说明书关于临床试验、药理毒理、如有问题可与生产厂家联系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情况没有标注的分别占81.16%、80.43%、60.14%和50.72%;不良反应、药证不符和服药禁忌是导致妇保院中成药退药的前三位原因。结论:中成药说明书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应规范中成药说明书,针对中成药退药的具体原因加强改进,最终减少中成药退药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3.
唇风又名"慢性唇炎",是唇病中常见的慢性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因较复杂,舌舔或咬唇等不良习惯均可引起本病,表现为干燥、反复脱屑及结痂、充血水肿,口周发痒发干,伸舌舔唇,日久环口皮肤发红变肿,甚则溃破流水,自觉灼痛而痒为特征。秋冬季节多见。是脾胃系统疾病之一,亦是儿科难治性病症。该病易迁延,治不彻底,易反复发作。泻黄散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藿香、山栀仁、石膏、甘草、防风组成。方中用石膏清胃火、山栀仁泻三焦之火兼清气分血分之热,  相似文献   
994.
背景:目前发现退变椎间盘中均有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等物质存在,但他们是来源于椎间盘外,还是椎间盘细胞自我产生没有定论。目的:检测各种腰椎间盘细胞能否自分泌产生白细胞介素1β。方法:分离培养兔腰椎间盘的各种细胞,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用Fn120的纤维粘连蛋白碎片进行细胞诱导,以PBS作为对照。用RT-PCR方法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各种细胞内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经Fn120的纤维粘连蛋白碎片诱导的实验组椎间盘软骨细胞、纤维环细胞均能产生白细胞介素1β。结果表明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纤维环细胞均能自分泌产生白细胞介素1β。  相似文献   
995.
背景:椎间盘退变是个慢性、复杂的过程,然而椎间盘退变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很难自行修复。近年来研究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尚处在实验室阶段。研究髓核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可为研究椎间盘退变机制、组织工程构建椎间盘、基因治疗等提供理论依据。目的:研究兔不同代次髓核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旨在找出合适的种子细胞去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方法:从新西兰大耳白兔椎间盘髓核组织中,分离并培养髓核细胞同时进行培养传代,对原代及第3,4代髓核细胞进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髓核细胞内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的表达;反转录PCR法测定Ⅱ型胶原和聚合蛋白聚糖mRNA的表达水平,观察各代髓核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兔椎间盘髓核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并进行传代,原代髓核细胞一般需7d左右贴壁,形状呈类圆形或多角形,原代和第3代髓核细胞都呈圆形或多角形,活力较强,苏木精-伊红染色后细胞核被染成均一蓝黑色,胞浆呈现淡粉色;髓核细胞经过甲苯胺蓝染色后,胞浆内呈现天蓝色,通过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胞浆内表现为黄褐色沉淀。到第4代细胞出现退变,Ⅱ型胶原和聚合蛋白聚糖mRNA的表达水平较前几代细胞显著下降。前3代的髓核细胞代谢旺盛,表型一致,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表达正常,传第4代后髓核细胞开始出现衰老、退变。  相似文献   
996.
背景: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被认为是颈椎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和融合的标准治疗,但是,颈前路植入钢板有着很多金属植入物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目的:分析和比较使用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和Cage椎间融合器±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进行颈椎前路2节段以上椎问融合的有效性。方法:纳入54例2节段以上颈椎间盘突出接受颈椎前路减压和融合治疗的患者,分别使用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进行颈椎前路椎间融合(n=30)和Cage椎间融合器与颈椎前路钢板固定系统进行椎间融合(n=24)。使用日本骨科学会(JOA)量表系统评价临床结果,椎间融合后3,6个月依据X射线检查评价颈椎前凸角、椎体间高度和颈椎融合状态。结果与结论:对桥形连接融合器和Cage椎间融合器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两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5个月。桥形连接融合器组平均JOA评分由治疗前(7.4±0.4)分,提高到治疗后3个月(14.3±0.5)分,治疗后6个月(14.5±0.8)分,Cage椎间融合器组平均JOA评分由治疗前(7.6±0.7)分,提高到治疗后3个月(13.9±±0.4)分,治疗后6个月(14.0±0.6)分,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的颈椎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说明该植入体植入后能有效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避免出现螺钉钢板固定并发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97.
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七条中明确指出: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为规范药品的管理,本院根据实际情况也制订了相应的退药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各种原因,病区退药情况时常发生,无法避免。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完善本院退药制度,本文对本院2012年1~6月退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98.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由于一个或多个椎间盘内部结构和代谢的功能异常,如椎间盘退变或释放出某些因子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下腰痛,临床多见。治疗以保守疗法为主,经皮臭氧髓核溶解术是近年出现的微创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小、不改变脊柱稳定性、恢复快等优点,已广泛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例。本科采用经皮臭氧椎间盘消融联合骶疗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9.
目的为提高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配置药物的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方法引进品管圈管理模式,成立圈组,选定活动主题,计划拟定,进行现状把握,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及制定对策,进行对策实施与检讨,并效果确认,以达到标准化,最后讨论改进圈活动。结果通过前后9个月的数据对比分析,输液配置退返数由改善前的101件/28天,降低至改善后的15件/28天,退返率下降了1.78‰ 。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护士冲配药物退返率中效果显著,提高了配置药物的质量,保证了用药的安全,对护士的责任心、个人成就感等明显提高,实现了组织、个人、文化上的“多赢”。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丹茵退黄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机理及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抽签分为丹茵退黄汤治疗组和常规西药治疗(甘利欣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维生素C、维生素B6、10%氯化钾等)对照组。治疗组80例服用丹茵退黄汤,水煎服,日2次,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观测临床症状、肝功能、病原学、B超检测。14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1个月后进行随访,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74例,有效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痊愈52例,有效1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1.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肝功能、B超检查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丹茵退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