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20篇
  免费   2242篇
  国内免费   1009篇
耳鼻咽喉   58篇
儿科学   160篇
妇产科学   3984篇
基础医学   1680篇
口腔科学   113篇
临床医学   7818篇
内科学   2787篇
皮肤病学   294篇
神经病学   234篇
特种医学   115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8篇
外科学   2523篇
综合类   16054篇
预防医学   7372篇
眼科学   88篇
药学   6562篇
  96篇
中国医学   5335篇
肿瘤学   1128篇
  2024年   409篇
  2023年   1522篇
  2022年   1333篇
  2021年   1602篇
  2020年   1450篇
  2019年   1556篇
  2018年   716篇
  2017年   1381篇
  2016年   1390篇
  2015年   1633篇
  2014年   2719篇
  2013年   2946篇
  2012年   3505篇
  2011年   3943篇
  2010年   3354篇
  2009年   3210篇
  2008年   3868篇
  2007年   3392篇
  2006年   2956篇
  2005年   2861篇
  2004年   2270篇
  2003年   2061篇
  2002年   1389篇
  2001年   1220篇
  2000年   918篇
  1999年   691篇
  1998年   580篇
  1997年   505篇
  1996年   441篇
  1995年   354篇
  1994年   328篇
  1993年   210篇
  1992年   184篇
  1991年   153篇
  1990年   118篇
  1989年   144篇
  1988年   57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辅助生殖技术(ART)问世的40余年来,周期成功率也跟随时代步伐前进。在实验室技术日趋稳定的今天,临床实践中子宫内膜容受性对胚胎种植率的影响逐步受到重视,对于异常子宫内膜的诊治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专家组参考国内外现有研究结果及疾病最新分类分型制定了《辅助生殖技术中异常子宫内膜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43.
目的系统评价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联合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对不孕患者治疗的有效性,旨在更合理有效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法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3年6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Pubmed、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FMJS)中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联合IUI治疗不孕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临床对照试验。由2位评价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个研究,共8814个周期。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行IUI的不孕症患者,促排卵周期组与自然周期组相比,妊娠率[OR=1.47,95%CI(1.26,1.72),P0.00001]、流产率[OR=2.49,95%CI(1.49,4.16),P=0.0005]、多胎率[OR=6.94,95%CI(1.94,24.83),P=0.003]均大于自然周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HSS发生率[OR=4.17,95%CI(0.74,23.49),P=0.11]和宫外孕发生率[OR=2.22,95%CI(0.92,5.37),P=0.08]无明显差异。结论对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联合IUI治疗不孕患者的有效性而言,促排卵周期组能更好的改善其妊娠率,但其流产率和多胎率的发生较高,因此促排卵方案用于IUI时,其疗效及安全性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由于纳入文献存在质量和数量不足以及方法学差异,本研究结论仅作为临床分析的参考,尚需后效评价和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时的临床护理模式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ASO患者随机分为A组(42例,围术期优质护理模式)与B组(42例,一般护理模式)。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患侧缺血情况、恢复速度、并发症。结果:护理前两组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升高,A组远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远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出现率远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O行SIA治疗时应用围术期优质护理模式可促进患者患侧缺血情况的改善,加快恢复速度,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5.
46.
付强 《中国卫生》2020,(2):92-92
医院的精细化管理,就等于精准、高效的管理吗?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现代医院管理?现阶段,我国医院管理最主要、最急需的特质是精准,包括精准站位、精准定位、精准走位和精准落位。准确政治站位,需要始终牢记“为了谁、依靠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47.
黄羚  顾元烨  江媚 《吉林中医药》2021,41(7):854-857
胞宫胞脉胞络理论是中医基于脏腑理论对女子生殖功能的基本认识.子宫体、宫颈、卵巢、输卵管、盆壁及其相关的血管、神经、韧带及受体当属胞宫、胞脉、胞络功能范畴.胞脉和胞络属于胞官的一部分.胞脉、胞络将脏腑化生之气血全面布散于胞官,心、肾通过胞脉、胞络与胞官相联系."精满" "血足"是良好子宫内膜环境的体现.肾气亏损,胞脉失疏,冲任不充,胞官瘀滞,藏泻失序,表现为子宫内膜较薄及血供不足,不利于孕卵的着床.治疗子宫内膜容受性低下应予补肾气,通胞脉,自拟二补助育汤,可以改善子宫内膜血液循环,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提高辅助妊娠成功率.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细胞凋亡变化及Rac1、Cdc42的表达意义,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寻找新的靶点。方法选取3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异位囊肿组织作为EMs异位内膜组,对应的3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作为EMs在位内膜组,另选择3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作为正常组。电镜下观察子宫内膜细胞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Rac1、Cdc42表达情况并进行半定量分析,Western blot定量和实时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Rac1、Cdc42蛋白表达情况和Rac1、Cdc42 mRNA表达情况。结果相对于正常组,EMs异位内膜组和EMs在位内膜组细胞超微结构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凋亡异常改变,以细胞核、细胞器形态结构异常最为明显。EMs异位内膜组和EMs在位内膜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EMs异位内膜组和EMs在位内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Rac1、Cdc42相对表达量EMs异位内膜组明显高于EMs在位内膜组(P均0.05),EMs在位内膜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Rac1、Cdc42 mRNA相对表达量EMs异位内膜组明显高于EMs在位内膜组(P均0.05),EMs在位内膜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异常,细胞凋亡减少,且组织中存在Rac1、Cdc42大量表达,其信号途径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转移,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49.
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异位内膜组织虽然在形态学上呈良性表现,却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中医学一般认为,“正虚伏邪”为恶性肿瘤的病机特点;那么,肾虚血瘀既属于“正虚伏邪”的范畴,又体现了EMs发病学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在“病证相应”的中医治则之下,补肾化瘀法的临床疗效主要表现为:缓解痛经症状、提高受孕率,以及调整月经周期。本文基于EMs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通过分析补肾化瘀法治疗EMs的理论依据及其抑制异位内膜侵袭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解除免疫抑制、阻断局部微血管新生等,旨在阐明其疗效显著的原因,为临床推广提供可靠的基础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50.
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能替代内膜剥脱术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颈动脉分叉处独特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决定了该处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易发生的部位,造成管径的狭窄而导致脑组织远端血流动力学性梗死。另外,沿颈动脉球内侧壁的血流保持层流,有着很高的流速和很强的剪切力,而其外侧壁处血流的分离、停滞、湍流和复杂震荡的剪切力都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脱落。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占卒中发生的10%~20%),对其治疗是多年来受全球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