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09篇
  免费   4468篇
  国内免费   1797篇
耳鼻咽喉   37篇
儿科学   80篇
妇产科学   58篇
基础医学   905篇
口腔科学   29篇
临床医学   16420篇
内科学   4597篇
皮肤病学   63篇
神经病学   4942篇
特种医学   1002篇
外国民族医学   55篇
外科学   1119篇
综合类   17725篇
预防医学   6741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8363篇
  239篇
中国医学   7833篇
肿瘤学   148篇
  2024年   931篇
  2023年   3254篇
  2022年   2573篇
  2021年   3363篇
  2020年   3179篇
  2019年   3301篇
  2018年   1310篇
  2017年   2519篇
  2016年   2425篇
  2015年   2538篇
  2014年   4173篇
  2013年   3753篇
  2012年   4491篇
  2011年   4213篇
  2010年   3715篇
  2009年   3246篇
  2008年   3411篇
  2007年   3084篇
  2006年   2616篇
  2005年   2651篇
  2004年   2388篇
  2003年   2096篇
  2002年   1551篇
  2001年   1274篇
  2000年   689篇
  1999年   408篇
  1998年   313篇
  1997年   214篇
  1996年   180篇
  1995年   125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析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应用延续护理的效果及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延续护理。结果:观察组经延续护理干预后,其肢体功能评分与生洽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对护理工作的评价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延续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有效缓解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2.
【摘要】 目的 探讨叙事医学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辽 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65例与对照组63例。对照组采 取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叙事医学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焦虑、抑郁评分;生活 质量简明SF-36评分;睡眠情况、认知功能、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以及干预3个月后生存质量改善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 况。结果 干预3个月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实验组显著低于 对照组(均P<0. 05);两组生活质量简明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 05);两组 睡眠情况均显著优于干预前,且实验组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觉醒次数、入睡潜伏时间明显低于对 照组(均P<0.05);实验组生存质量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脑卒中神 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IHSS)、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均显著优于干预前,且实验组MMSE.FMA评分显著高于 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叙事医学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脑卒中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生活、生存质量,提高认知、神经及运动功能,护理效果明确。  相似文献   
83.
84.
85.
蒋岚  田慧军  黄伟 《陕西中医》2019,(8):1134-1137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黛力新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抗抑郁疗效以及对血清单胺类、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54例P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黛力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共治疗4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HAMD)评价治疗前后抑郁症状,并检测单胺类神经递质血清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及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8.9%)明显高于对照组(77.8%,χ~2=4.964,P<0.05)。两组HAMD评分在治疗后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减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5-HT、DA、NE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且观察组5-HT、DA、NE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GLU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GLU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GABA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且观察组GAB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针灸联合黛力新治疗可调节单胺类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从而有效改善PSD患者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观察"三位一体"针法联合冷热中药液交替浸泡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上肢水肿的疗效及对上肢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将97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上肢水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三位一体"针法+冷热中药液交替浸泡治疗,2组疗程为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上肢水肿分级、疼痛评分、上肢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肩手关节活动度、上肢静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上肢水肿分级和腋静脉、肱静脉、肘正中静脉、桡静脉内径及最大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周径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上肢Fugl-Meyer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活动度和掌指关节屈曲、近端指间关节屈曲、远端指间关节屈曲、拇指指间关节屈曲角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三位一体"针法联合冷热中药液交替浸泡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上肢水肿疗效确定,不仅能促进上肢水肿消退,缓解疼痛,提高肩手关节活动度,还能改善上肢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上肢静脉血流、促进静脉回流有关。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观察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 CD40L)与高危人群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为高危人群早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入选条件选取145例作为高危组,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高危组分为无斑块组(Ⅰ)67例、稳定斑块组(Ⅱ)21例和不稳定斑块组(Ⅲ)57例3个亚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s CD40L水平。结果高危组血清s CD40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各亚组间血清s CD40L水平比较:Ⅰ组<Ⅱ组<Ⅲ组[(3.489±0.820)mg/ml<(3.600±0.697)mg/ml<(4.011±1.074)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 CD40L(OR=1.788,P=0.037)是影响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s CD40L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血清s CD40L可能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促使其由稳定斑块向不稳定斑块的方向发展;对于脑卒中高危人群血清s CD40L水平较高者,应早期给予阿司匹林药物治疗,以此来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9.
90.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首次脑卒中患者30例,全部病例均经CT或MRI检查,其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梗死及脑出血诊断标准:病程均在3个月以内,生命体征稳定,GCS评分≥8分,排除心、肝、肾功能不全、四肢瘫等患者,其中脑梗死20例,脑出血10例,年龄40~70岁。我们对3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综合应用多种康复治疗技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