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121篇
  免费   12171篇
  国内免费   6991篇
耳鼻咽喉   971篇
儿科学   1446篇
妇产科学   1511篇
基础医学   6661篇
口腔科学   2231篇
临床医学   20776篇
内科学   13222篇
皮肤病学   1716篇
神经病学   2271篇
特种医学   2986篇
外国民族医学   83篇
外科学   9466篇
综合类   52386篇
预防医学   8165篇
眼科学   2663篇
药学   19488篇
  219篇
中国医学   66896篇
肿瘤学   6126篇
  2024年   969篇
  2023年   3401篇
  2022年   2838篇
  2021年   3792篇
  2020年   3567篇
  2019年   4059篇
  2018年   2143篇
  2017年   4441篇
  2016年   5113篇
  2015年   5990篇
  2014年   10074篇
  2013年   9593篇
  2012年   13006篇
  2011年   14373篇
  2010年   13562篇
  2009年   12389篇
  2008年   14300篇
  2007年   12137篇
  2006年   10560篇
  2005年   10844篇
  2004年   9660篇
  2003年   9297篇
  2002年   7798篇
  2001年   7233篇
  2000年   5384篇
  1999年   4124篇
  1998年   3842篇
  1997年   3359篇
  1996年   2957篇
  1995年   2295篇
  1994年   1711篇
  1993年   1030篇
  1992年   844篇
  1991年   723篇
  1990年   345篇
  1989年   360篇
  1988年   230篇
  1987年   201篇
  1986年   181篇
  1985年   210篇
  1984年   144篇
  1983年   94篇
  1982年   63篇
  1981年   33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多效蛋白在大肠癌恶性化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多效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 ,以及对大肠癌恶性化的影响。方法采用RT PCR和免疫组化染色 ,对 2 4例大肠癌组织和 19例大肠癌癌旁组织的多效蛋白mRNA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 4例大肠癌组织和 19例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多效蛋白mRNA的各有 18例。多效蛋白不但表达在肿瘤细胞 ,还表达在其他间质细胞中。大肠癌组织中多效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34%vs.9% ,P <0 0 5 )。 (94 % )大肠癌多效蛋白mRNA主要由内源性多效蛋白转录 ,且表达在肿瘤的 4个分期中 ,而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多效蛋白仅融合转录在Ⅲ、Ⅳ期肿瘤上 (31% )。结论多效蛋白尤其是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多效蛋白与大肠癌的恶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992.
目的:通过骨髓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骨髓细胞移植改善缺血心脏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然后行异体骨髓细胞移植;分别于术后1d,3d,7d,14d和28d取材;利用免疫荧光和RT—PCR技术分析细胞移植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一1)表达的影响和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通过免疫组化计算血管数量;应用血流动力学检测大鼠心脏功能在术后各时间点的变化。结果:VEGF和Flk-1在移植组动物的心肌梗死区残存细胞、梗死周边区细胞以及部分移植细胞内表达。移植组VEGF和Flk-1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d和14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弱。术后7d,14d和28d移植组血管数量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移植组心脏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术后14d可在部分移植细胞中检测到心肌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蛋白的表达。结论:骨髓细胞移植通过上调移植细胞及受者内源性VEGF和Flk—1的表达,促进血管新生,进而改善缺血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993.
洪秀华 《外科理论与实践》2006,11(1):i0001-i0004,i0012
(2)PBP改变介导的细菌耐药: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位于细菌细胞质膜外壁,是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合成后期起转肽酶、转糖苷酶、肽链内切酶及羧基肽酶等作用的一系列酶,它们也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几乎所有细菌都具有3—8 PBP,其命名以数字表示(如PBPI、2、3等),分子量越大数字越小。需注意的是,在不同属或种的细菌中,尽管命名的数字相同,但他们并不一定相关。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般具有多个潜在的作用靶位,因为2~4个PBP是细菌生存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994.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兔关节软骨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基因转染兔关节软骨细胞后对培养的关节软骨细胞形态、分裂增殖及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将bFGF基因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Hβ。AP 1中 ,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 pHβ bFGF ,转染兔关节软骨细胞。G418筛选阳性克隆 ,检测阳性细胞bFGF基因的表达水平。测定培养软骨细胞的DNA含量、糖醛酸含量、软骨细胞增殖情况及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结果 bFGF基因转染软骨细胞表型未见显著变化 ;bFGF基因转染组、载体对照组、空白对照组DNA含量分别为 ( 77.37± 6 .2 1)、( 40 .39± 4.33)、( 33 .77± 4.2 5 ) μg/瓶 (P <0 .0 1) ,糖醛酸含量分别为 ( 30 8.8± 10 .2 )、( 77.9± 8.7)、( 80 .2± 10 .5 ) μg/瓶 ( P <0 .0 1) ,软骨细胞G1期分别为 5 9.3± 2 .1、6 9.5± 4.0、73 .1± 3 .9(P <0 .0 5 )。结论 bFGF转染关节软骨细胞后 ,可显著促进细胞分裂增殖并缩短细胞周期 ,为软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新的技术路线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5.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s)是位于细胞表面、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的生物大分子物质,硫酸乙酰肝素为HSPGs带阴离子的侧链。乙酰肝素酶能特异性地水解硫酸乙酰肝素为小分子片段,从而调节细胞表面和细胞外基质与HSPGs结合的各种活性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同时还可使HSPGs上结合的负电荷减少,使基底膜上电荷屏障受损。乙酰肝素酶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多种细胞内,尤其是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故在抗肿瘤和炎症及免疫调节治疗中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996.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之间的临床状态 ,预后较差。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加重 ,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所致[1,2 ] ,因此抗凝治疗UAP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年应用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 。为此 ,我们作了进一步地观察研究 ,现将 1998年 8月— 2 0 0 2年 1月采用低分子肝素 (LMWH)与谷维素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进行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根据 1979年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入选病例 90例均…  相似文献   
997.
慢性肾病的进展被人们视为不可逆,最终导致以广泛组织纤维化为特征的肾功能衰竭。全球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是否除非肾移植慢性肾纤维化就不可逆?肝细胞生长因子显著改善肾纤维化的作用日益被人们认识,本文即就肝细胞生长因子与肾纤维化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8.
内外固定相结合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院从 1997年至今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18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8例 ,男 13例 ,女 5例 ;年龄 19~ 5 2岁 ;病程 2h~1周。闭合骨折 14例 ,开放骨折 4例。按Melone桡骨远端骨折分型 :Ⅲ型 (干骺端粉碎骨折、桡骨干蝶形骨折 ) 4例 ,Ⅳ型(关节面劈裂伴旋转 ) 5例 ,Ⅴ型 (暴裂骨折 ) 9例。2 手术方法2 1 手术指征 ①Melone骨折Ⅲ、Ⅳ、Ⅴ型 ;②开放性骨折。2 2 手术方法 在臂丛麻醉下常规消毒铺巾 ,开放骨折严格清创。首先在第 2掌骨中间和基底部穿 2枚外固…  相似文献   
999.
20 0 0年 9月 30日某市发生一起加速器意外照射事故。造成 2例双上肢、头、面部及躯干大面积放射损伤 ,于受照射后 4d入院治疗。现将临床治疗报道如下。一、事故经过2 0 0 0年 9月 30日 1 5 :30 ,“宝”与“堤”在加速器下工作。加速器为GJ1 2高频高压电子加速器 ,电压 1 2MV ,电流 0 5mA ,束流出口为 50cm× 5cm ,束流出口距地面 2 0 0cm。加速器未关闭 ,束流出口被 1块 8mm铝板遮盖 ,有 9%的射线可穿出。铝板倾斜 ,裂隙约 5cm。其中“堤”在出口正下方 30s,并曾抬头看过出口 ,当时患者曾发现电子束挡板上有蓝光。 2…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观察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闭塞后不同时段,缺血半影区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及bFGF在皮层和海马的表达规律。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组,后者再根据缺血时间不同分5个亚组。假手术组:仅暴露大脑中动脉,2h后断头取脑。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分别于缺血后3d、7d、14d、28d、42d断头取脑,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梗死灶周围半影区的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和bFGF在皮层及海马部位的表达规律。结果 HE染色可见脑缺血3d时半影区有少量小胶质细胞出现,14d小胶质细胞增多达高峰,42d趋于稳定。脑缺血3d梗死灶周围皮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开始表达bFGF,7d表达增强,14d达高峰,28d表达开始减弱,42d仍有一定表达,bFGF在海马的表达也有相同规律。结论 小胶质细胞的肥大和增生性变化以及bFGF的表达,不仅发生于脑缺血早期,晚期仍显示持续性变化,表明小胶质细胞活动以及bFGF的表达贯穿于脑缺血的整个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