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干细胞因子在正常及梗死心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正常心肌组织及心肌梗死后干细胞因子 (SCF)mRNA的表达水平 ,为探讨其在心肌梗死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结扎 6h组、结扎 1d组、结扎 3d组 (各时间点均设假结扎组以作对照 ) ,通过结扎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 ,假结扎组只穿线不结扎。各组取心脏左室前壁同一部位 ,提取总RNA ,用RT PCR的方法 ,以GAPDH基因为内参 ,进行半定量检测正常心脏及梗死后SCF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可溶型SCF和膜型SCF在正常心肌有低水平表达。在心肌梗死后的三个不同时间点 ,结扎组心肌组织中可溶型SCF的表达分别为假结扎组的 1 6 6倍 (P <0 0 5 )、1 5 8倍和 1 30倍 (P <0 0 1) ;而膜型SCF的表达分别为假结扎组的1 80倍、1 5 3倍 (P <0 0 5 )和 1 5 7倍 (P <0 0 1)。结论 心肌梗死可以促使SCF的表达上调 ,提示其在心肌梗死后的病理过程中以及在诱导干细胞的归巢中可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骨髓细胞移植上调急性缺血心肌HSP32和HSP70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检测骨髓细胞移植在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中对细胞保护性蛋白HSP32和HSP70表达水平的影响 ,探讨细胞移植早期改善缺血心脏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 ,直视下心外膜注射 5× 10 6骨髓单个核细胞 ;利用免疫荧光和RT -PCR技术检测HSP32和HSP70在术后 1d、3d、7d和 14d的表达变化和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 ;通过超声心动图分析心脏功能左室射血分数 (EF值 )和缩短分数(FS值 )。结果 :免疫荧光结果显示 ,缺血心肌中HSP32和HSP70的表达在移植组明显增强 ,并表达于部分移植细胞内。RT -PCR结果表明 ,移植组HSP32和HSP70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术后 3d达到高峰 ,比对照组分别增加 5 .0倍和 2 .9倍 (P <0 .0 1)。术后 7d ,移植组EF值和FS值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 (14 %和 2 2 % ,P <0 .0 5 ) ;术后 14d ,可在移植的骨髓细胞中检测到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蛋白的表达 ,EF值和FS值进一步增加。结论 :骨髓细胞移植早期 ,细胞移植能够上调细胞保护性蛋白的表达 ,促进急性缺血心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骨髓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骨髓细胞移植改善缺血心脏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然后行异体骨髓细胞移植;分别于术后1d,3d,7d,14d和28d取材;利用免疫荧光和RT—PCR技术分析细胞移植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一1)表达的影响和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通过免疫组化计算血管数量;应用血流动力学检测大鼠心脏功能在术后各时间点的变化。结果:VEGF和Flk-1在移植组动物的心肌梗死区残存细胞、梗死周边区细胞以及部分移植细胞内表达。移植组VEGF和Flk-1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d和14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弱。术后7d,14d和28d移植组血管数量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移植组心脏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术后14d可在部分移植细胞中检测到心肌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蛋白的表达。结论:骨髓细胞移植通过上调移植细胞及受者内源性VEGF和Flk—1的表达,促进血管新生,进而改善缺血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4.
最近研究表明〔1,2〕,世界各地分离的GBVC/HGV株间存在不同的基因型,即1型、2型和3型。上述分型所采用的核酸序列大多数来自非洲、欧美和日本等地,我国GBVC/HGV分离株的基因型及其分布则报道较少。为此,本研究应用分子进化学方法对从我国5城市分离的10株GBVC/HGV5′UTR部分序列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血清标本:HGVRNA阳性的血清标本共10份,其中BJ1和SJZ1~2分别采于北京市和石家庄市的献血员血清;BJ2和NC1为北京市和南昌市急性乙型肝炎病人…  相似文献   
5.
软骨来源的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类软骨来源的间质干细胞(CDSC)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从人类流产胚胎股骨头和膝关节软骨中分离CDSC并进行流式鉴定。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将Hoechst标记的CDSC植入大鼠心肌梗死区(CDSC移植组)。每只大鼠接受50μl含5×107个细胞的悬液注射(n=20),对照组注射等量无血清的细胞培养液(n=20)。移植后4周行心脏超声和病理学检查,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CDSC表面标志CD44、CDl47、CD90为阳性,CD34、CD45、HLA-DR为阴性。CDSC移植后4周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后壁增厚率及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内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移植细胞抗横纹肌肌动蛋白、肌钙蛋白-I染色阴性,而肌细胞结合蛋白和平滑肌肌动蛋白染色阳性。CDSC移植组大鼠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CDSC移植组大鼠心肌梗死区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基因转录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DSC移植到梗死心肌后可以显著改善心功能,主要机制可能在于减少梗死区胶原降解,促进血管新生,延缓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6.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及结构的影响。方法中国小型猪16头,随机分为对照组(n=6)及移植组(n=10)。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分别注入BMMNCs/生理盐水。两组动物于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进行影像学检查。移植组分别于2、4周后获取心脏标本,检测移植细胞标记物Hoechst33342。结果心梗4周后,移植组心梗范围较对照组显著缩小(P<0.01);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局部室壁运动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周获得的心肌标本内,可见多量Hoechst33342和MHC双阳性细胞。结论成体BMMNCs移植后,有可能抑止心室重构的发展,提高心室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对体外培养不同代数流产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Ⅰ)和HLA-Ⅱ类抗原表达情况以及经过不同浓度干扰素γ(IFN-γ)作用后HLA-Ⅰ类和HLA-Ⅱ类抗原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为建立干细胞库进行细胞移植提供体外实验证据.本研究经北京大学医学部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胎儿MSCs取自23~24周流产胎儿,体外培养后取第5和第12代的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HLA-Ⅰ类和HLA-Ⅱ类抗原的表达水平.经过终质量浓度为5 μg/L或50 μg/L的IFN-γ处理后,于24,48,72,96,120 h 检测HLA-Ⅰ类和HLA-Ⅱ类抗原的表达;并用RT-PCR方法定性分析第13代细胞HLA-E和HLA-G的mRNA表达.结果:胎儿骨髓MSC表达HLA-Ⅰ类抗原,几乎不表达HLA-Ⅱ类抗原.IFN-γ可以上调MSCs的HLA-Ⅰ类和HLA-Ⅱ类抗原.流式细胞分析显示HLA-Ⅰ类抗原阳性细胞占总细胞的比例超过50%,但HLA-Ⅱ类抗原阳性细胞不到10%.经过50 μg/L的IFN-γ处理后,第5代细胞HLA-Ⅰ类抗原阳性细胞百分率及荧光强度与未经处理的细胞相比明显增加,且荧光强度随时间延长呈现递增趋势.第12代细胞HLA-Ⅰ类抗原阳性细胞百分率及荧光强度的上调幅度明显低于第5代细胞.相同浓度IFN-γ(50 μg/L)作用于第5代和第12代细胞均可上调HLA-Ⅱ类抗原,第5代细胞于48 h开始上调(59.9%),第12代细胞于72 h开始上调(48.1%).第12代细胞HLA-Ⅱ类抗原上调幅度低于第5代细胞.不同浓度IFN-γ(5 μg/L和50 μg/L)处理后,HLA-Ⅰ类抗原和HLA-Ⅱ类抗原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增加.RT-PCR结果显示,胎儿骨髓MSCs有HLA-E和HLA-G抗原的mRNA水平表达.结论:胎儿骨髓MSCs可以被IFN-γ诱导上调HLA-Ⅰ类和HLA-Ⅱ类抗原表达.体外培养传代能减低IFN-γ作用后的抗原上调幅度.胎儿骨髓MSCs具有HLA-E和HLA-G抗原的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足踝部具有较多的短骨、关节及韧带,其形态和生物力学复杂,意外创伤等易导致足踝部组织缺损,严重影响足负重行走功能。近年来修复重建技术不断发展,手术方法选择多种多样,但如何进一步减少手术风险,最大限度地恢复足踝形态及功能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难点。本文从足踝部组织缺损的类型出发,广泛查阅国内外足踝部组织缺损修复重建方法及疗效的相关文献,综述近年来足踝部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进展,对各种手术方式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