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通过对乌梅丸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实验验证,探讨该方治疗乳腺癌肺转移的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建立乌梅丸有效成分和靶点数据集,GeneCards数据库及OMIM数据库建立乳腺癌肺转移相关靶点数据集,并将中药靶点和疾病靶点数据相匹配。通过Cytoscape 3.6.0软件进行中药-活性成分-治疗靶点的网络分析,STRING数据库分析关键靶点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利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进行靶点基因本体(GO)分析以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共发现乌梅丸治疗乳腺癌肺转移有108个可能的重要靶点,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等,GO富集分析得到乳腺癌肺转移相关的29个细胞组分(CC),1 218个生物学过程(BP)及125个分子功能(MF),KEGG富集分析得到与乳腺癌肺转移相关的118条通路(P<0.05),包括MAPK信号通路、细胞凋亡途径等。体外实验表明,乌梅丸的有效成分肉桂醛具有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抑制增殖和迁移的作用,一定程度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的预测结果。结论 乌梅丸对乳腺癌肺转移的治疗作用是多靶点、多途径、多机制的,本研究结果为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72.
目的 观察丁香与肉桂萃取液的杀菌效果及杀菌效果稳定性,观察该萃取液的毒性.方法 杀菌试验采用悬液定量法,毒性观察采用动物毒性试验法.结果 以含有效杀菌成分丁香酚8.7 g/L、肉桂醛0.069 g/L的该植物萃取液原液作用1 min,对悬液内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均>5.00.经54℃放置14 d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效果无变化.该萃取液原液对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LD50>5 000 mg/kg.bw,属实际无毒级;对家兔完整皮肤刺激指数为0,属无刺激性;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阴性.结论 该消毒剂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性能稳定,属实际无毒类物质,对皮肤无刺激性,无致微核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乙肝扶正胶囊中多种指标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DiamonsilTM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0.1%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为30℃,没食子酸、虎杖苷、白藜芦醇与二苯乙烯苷的检测波长均为320nm,肉桂醛和丹参酮ⅡA的检测波长均为254nm。结果:没食子酸、虎杖苷、二苯乙烯苷、白藜芦醇、肉桂醛、丹参酮ⅡA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12200~0.85400、0.00588~0.04116、0.01360~0.09520、0.00208~0.01456、0.04352~0.30460、0.00640~0.04480mg·mL-1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9%、99.8%、102.3%、100.5%、101.2%、100.1%,RSD分别为2.5%、1.6%、1.5%、2.1%、1.9%、1.4%(n均为6)。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乙肝扶正胶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4.
目的 研究肉桂醛对体外培养的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375增殖和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 A375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后,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0、20、40 μmol/L肉桂醛,分别在培养24、48、72 h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同时收集各个浓度肉桂醛处理不同时相的培养液样本,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其中VEGF分泌量.结果 10 μmol/L肉桂醛作用24h即能抑制A375细胞增殖,10、20、40 μmol/L肉桂醛间的抑制强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0 μmol/L的肉桂醛作用72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最高,达(88.91±4.5)%.随肉桂醛作用时间延长,A375细胞分泌VEGF的量逐渐减少,72 h后各浓度间的抑制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0 μmol/L肉桂醛作用72 h后A375细胞分泌的VEGF含量最低,为9.55 pg/ml.结论 肉桂醛能抑制人黑素瘤细胞增殖和VEGF的分泌,其抑制强度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成正比.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对比研究不同生长环境和生长年限肉桂出油率、挥发油成分和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肉桂挥发油,经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离和鉴定不同生长环境和生长年限肉桂油,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百分含量,通过滤纸片法、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抑菌圈直径及最小抑菌浓度(MIC),比较7份肉桂油对常见的3种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 10年生肉桂出油率最高,为6.41%;20年生肉桂出油率最低,为1.75%,15年生肉桂中疏植出油率最高,为4.48%;7份肉桂油共鉴定出44种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 1%的共有成分为反式肉桂醛(16.23%~73.08%)、α-古巴烯(7.39%~41.70%)、β-杜松烯(2.22%~12.30%)、α-依兰油烯(1.00%~9.16%)。抑菌实验显示,不同生长环境和生长年限肉桂油对供试菌株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抑制作用较弱,其中15年生疏植、15年生密植的抑菌活性较好。结论 肉桂出油率、肉桂挥发油成分和抑菌活性受生长环境和生长年限的影响,肉桂油中除肉桂醛、α-古巴烯外,还含有其他有效抑菌成分。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肉桂醛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宿主细胞Hela细胞Bcl-2蛋白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RSV感染宿主Hela细胞后,选用不同浓度肉桂醛在不同作用方式下进行干预,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与病毒对照组相比,给药组的Bcl-2表达量增加,Bax表达量降低(P<0.05);从蛋白的表达量可以看出肉桂醛在病毒直接灭活、吸附作用阶段对RSV有杀灭抑制作用。结论肉桂醛在有效浓度范围内通过对感染病毒细胞凋亡通路Bcl-2蛋白、Bax蛋白的影响,对RSV有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77.
微量法测定肉桂醛、柠檬醛体外抗深部真菌活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测定中药活性成分肉桂醛、柠檬醛抗深部真菌活性。方法:采用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M27-A方案测定肉桂醛、柠檬醛对2株白念珠菌、1株新生隐球菌、2株曲霉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肉桂醛、柠檬醛对5株深部真菌的MIC值范围分别为0.014~0.055μg/ml、0.162~1.295μg/ml。结论:微量液基稀释法方法简便,结果较可靠,可用于某些中药的抗真菌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78.
肉桂醛法合成抗真菌药萘替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萘替芳是国外八十年代上市的第一个烯丙胺类广谱抗真菌新药。为了在国内开发应用萘替芳,本文报道经肉桂醛法合成萘替芳,即用肉桂醛和1-萘甲胺形成Sehiff碱,经还原和甲基化后成盐得萘替芳。经光谱和元素分析证实产物的结构,并与国外同种样品进行了比较。用本法合成萘替芳属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9.
蜘蛛香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研究蜘蛛香Valeriana jatamansi根的化学成分。方法药材采用乙醇渗漉提取,利用ODS反相柱、硅胶柱、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进行提取分离,根据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蜘蛛香根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rinsepoil(1)、8-羟基松脂醇(2)、松脂醇(3)、2,5-methanocyclopenta-1,3-dioxin-7-ol(4)、松柏醛(5)、vibutinal(6)、缬草醛(7)、11-ethoxyviburtinal(8)、5-羟甲基糠醛(9)、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7S,8R)-dehydroconiferyl alcohol-8,5′-dehydroconiferyl aldehyde-4-O-β-D-glucopyranoside(11)、厚朴酚(12)、胡萝卜苷(13)。结论化合物11、12为首次从败酱科植物中分离得到,5、6为首次从缬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肉桂醛对黑色素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20只Balb/c null雌性裸鼠建立黑色素瘤模型,分为生理盐水组和肉桂醛组,每组10只,第2周开始每鼠分别注射3 ml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和3 ml、10μg/ml肉桂醛药物溶液(肉桂醛组),比较两组小鼠瘤体体积差异,并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两组之间的新生血管数量,免疫印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 HIF)-α的表达水平。结果第3周肉桂醛组的黑色素瘤瘤体体积和新生血管数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在肉桂醛组中的HIF-α和VEGF表达也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肉桂醛通过抑制VEGF和HIF-α的表达,进而抑制黑色素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进而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