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1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120篇
耳鼻咽喉   91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72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280篇
内科学   135篇
神经病学   342篇
特种医学   1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92篇
综合类   706篇
预防医学   85篇
眼科学   161篇
药学   242篇
  2篇
中国医学   176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病例1男,55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5 d,加重伴头痛1 d”于2013年9月13日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运动性失语,初测智力、计算力明显下降。颅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左侧肢体肌力3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膝腱反射活跃,左侧Babinski征阳性。无颈抵抗。头颅CT示右侧额、顶枕叶散在低密度影,高低信号混杂(图1A);头颅MRI:右侧颞顶叶、临近额叶皮层皮层下组织内可见囊片状等T1长T2信号影,其内可见脑回状短T1信号(图1B)。初步诊断:颅内病变性质待定。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观察微管相关蛋白-2(MAP-2)在人胚胎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为预防先天性神经系统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3、4、5、6、7个月胎龄人胚胎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大脑皮层神经元MAP-2(a、b、c)表达变化.结果 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均定位于胞质,胞核不着色;随月龄增加,大脑皮层神经元MAP-2(a、b、c)表达逐渐增多,细胞阳性反应平均光密度(OD值)3月龄为0.129 7±0.005 1,4月龄为0.183 2±0.005 0,5月龄为0.259 7±0.005 8,6月龄为0.328 4±0.006 7,7月龄为0.390 9±0.003 9.结论 在人胚胎大脑发育过程中,MAP-2(a、b、c)可能参与神经元的发育、结构稳定及突起形成.  相似文献   
83.
目的考察注意训练对非流畅性失语患者汉字加工任务中双任务范式干扰效应的激活区及偏侧化指数的影响。方法将20例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0例,分别给予注意训练和认知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4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组块设计对患者汉字加工任务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比较训练前后双任务范式干扰效应的激活区及偏侧化指数。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均为右侧额下回、双侧顶叶、双侧小脑显著激活;训练后,实验组各激活区更加显著,而对照组各激活区未见显著变化;训练前两组患者均呈右半球优势;训练后实验组呈左半球优势,而对照组仍呈右半球优势。结论在双任务范式干扰效应中,右侧额下回、双侧顶叶、双侧小脑可能在知觉注意阶段对解决双重任务干扰非常重要;注意训练后激活更加显著;注意训练可能使失语症患者语义加工产生了功能重组。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磁刺激初级运动皮层(M1区)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假刺激组、对照组,分别进行4周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M1区磁刺激;假刺激组方法同试验组,但无磁刺激输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后比较3组患者的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指标、Qualiveen量表评分。结果:3组患者各项指标均值(残余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Qualiveen量表评分)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各项指标较假刺激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刺激初级运动皮层可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85.
方芳  邵晓梅  沈醉  孙晶  方剑乔 《解剖学报》2014,45(5):610-615
目的探讨痛相关情绪模型大鼠前扣带皮层(ACC)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分布特点。方法将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进行右侧腰5脊神经结扎制做模型。采用右后足跖机械痛阈检测观察行为变化,旷场实验和高架O迷宫实验检测痛相关情绪变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同侧前扣带皮层前囟前3.2、2.7及2.2mm 3个水平p-ERK表达。结果大鼠经神经病理痛模型制做成功后机械痛阈显著下降,焦虑样行为产生。前扣带皮层前囟前3.2、2.7及2.2mm水平p-ERK阳性细胞表达量分别为11.89±2.57、32±4.67和17.56±2.04。对照组相应的p-ERK阳性细胞表达量分别为12.44±2.16、10±0.87和10.11±1.36。除前囟前3.2mm水平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之外,其他两个水平p-ERK阳性细胞表达量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神经病理性疼痛能诱发大鼠焦虑情绪的产生及ACC脑区pERK的表达增高,这种变化可能主要与ACC脑区前囟前2.7及2.2mm水平p-ERK的变化相关,而与前囟前3.2mm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86.
目的除了合并皮层静脉引流这一危险因素之外,目前尚无其他因素被公认是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患者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阐明DAVF患者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收治的190例DAVF患者。其中颅内出血60例,非出血表现130例。收集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提取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类型、血管构筑学特征等参数,对比不同表现DAVF在上述参数上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颅内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瘘口位于大静脉窦区(OR4.296,95%CI:1.126-16.393,P=0.033),Borden分级Ⅱ级(OR3.852,95%CI:1.123~13.207。P=0.032)和Ⅲ级(OR14.070.95%CI:2.741~72.237,P=0.002)。结论瘘口位于大静脉窦区,引流方式为BordenⅡ级和Ⅲ级是DAVF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索疼痛性冷水刺激口腔时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6例,利用水传递装置用4℃水刺激口腔,并以室温水组作为空白对照。并采集全脑血氧水平依赖对比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扫描数据。结果:与对照组比较,6例志愿者中冷水刺激均出现眶额皮层的显著激活。结论:发现了疼痛性冷刺激口腔时可激活与疼痛情绪有关的眶额皮层。  相似文献   
88.
患者,男,23岁,尼泊尔籍留学生。2004年11月19日清晨5:00左右患者被发现呼吸深大、呕吐和昏迷(呼之不应),20 min后出现四肢阵挛、牙关紧闭、两眼上翻和意识不清,持续约10 min后自行缓解,但仍有四肢僵硬、意识不清,即送至复旦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头颅CT示,右侧颞叶皮层和左侧额叶顶部皮层斑点状钙化灶,周围斑片影。给予降颅压、癫痫防护治疗约1 h,神志渐转清,呼之能应,但仍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MD)对弱视大鼠视皮层突触密度超微形态结构变化规律的影响,以及突触素(SYN)在视皮层的表达及意义,探讨弱视大鼠视皮层突触密度及功能的关系,为弱视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分子水平理论依据。

方法:选用正常新生Long Evans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弱视模型组,每组16只,两组大鼠均在相同环境下饲养。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弱视模型组在出生后第13d采用单眼缝合的方法建立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经典模型。两组大鼠均于出生后51d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检测。检测结束后立即取材,用透射电镜及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观察并统计两组大鼠初级视皮层V1M区第Ⅳ~Ⅵ层大锥体细胞周围神经纤维网络的突触密度变化。利用漂染法对视皮层冰冻切片进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下对SYN阳性神经元进行定位观察和定量统计分析。

结果:F-VEP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组剥夺眼的P2潜伏期较正常眼明显延长,P2波振幅较正常眼明显降低(P<0.05); 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组双侧视皮层的突触密度显著降低(P<0.05),其中弱视眼对侧视皮层下降更加明显(P<0.05);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视皮层脑切片形态完整,镜下组织结构清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组SYN阳性神经元表达强度值明显降低(P<0.01)。

结论:视觉发育关键期存在着突触结构可塑性,单眼形觉剥夺可以造成大鼠初级视皮层突触密度的降低,SYN表达水平下降,视皮层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大鼠液压脑损伤后皮层微血管损伤情况及其与伤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6)、假手术组(n:6)、损伤组(n=18),其中损伤组分为伤后6h、24h、72h三亚组,每亚组6只。利用液压冲击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显微镜下观察直接损伤侧和非直接损伤侧皮层微血管损伤隋况,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评价血管密度改变,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结果大鼠皮层微血管损伤后6h可见血管支行迂曲、扩张、充血,伤后24h可见少量血栓形成,损伤后72h可见有较多血栓形成。损伤组CD34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P〈0.05),而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P〈0.05),而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O.05)。损伤组直接损伤侧皮层微血管损伤较非直接损伤组严重,而且伤后24h较伤后6、72h严重。结论颅脑损伤后脑微血管损伤为全脑性血管损伤,这可能是伤后脑水肿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