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3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37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210篇
内科学   144篇
神经病学   330篇
特种医学   20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87篇
综合类   380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9篇
  2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 4 4例消化道出血进行血管造影检查 ,对有阳性发现的病例行栓塞治疗或药物灌注治疗。结果  4 4例消化道出血病人者完全止血 2 5例 (5 6 8% ) ,止血不彻底 14例 (31 8% ) ,复发 5例 (11 3% ) ;疾病组治疗NO、ET 1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治疗后均低于治疗 (P <0 0 5 )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15 5 %。结论 消化道出血病人介入治疗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及栓塞技术要点。方法 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对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成功栓塞183例188个动脉瘤,痊愈182例,死亡1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3.
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50  
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 (GDC)栓塞是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方法.总结了2000~2002年对1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GDC栓塞术的术后护理经验,即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或血肿,做好股动脉留置鞘管的护理和疼痛护理,加强术后并发症(股动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及缓解脑血管痉挛药物和抗凝药物治疗的观察与护理.本组17例恢复良好,1例出现偏瘫等并发症,经治疗后于2个月内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4.
杨代华  郭伟  刘小平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7):1944-1944
患者女.31岁,困体检发现右侧髂内动脉逐渐增大动脉瘤8年,伴右下腹隐痛不适2年入院。体格检查:下腹正中长约10cm纵行手术切口癜痕(7年前行剖宫产)。右下腹轻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听诊闻及血管杂音。肛诊:距肛门约6cm右侧直肠壁可触及搏动性肿块。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显示:右侧髂内动脒瘤,瘤体形态不规则.扩张总长度为84mm,最大内径30mm,  相似文献   
35.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分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和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HNCM),临床以气短、胸痛、心悸和晕厥等为主要表现。其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室间隔介入治疗、室间隔切除术。室间隔介入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手段,尽管目前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但其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临床可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微弹簧圈超早期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不同部位和类型的颅内动脉瘤在破裂24 h内实施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中无死亡病例,1例遗留部分神经功能障碍,其余患者恢复良好。随访6~45个月,无再次破裂出血患者;34例于术后6~12个月内造影复查,未见复发。结论在条件允许情况下,24 h内用微弹簧圈超早期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可提升患者救治效果,极大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PRESIDIOTM、MICRUSPHERE、CERECYTE、ORBIT等不同特点弹簧圈在复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特点和栓塞效果。方法2012年1月以来,我院对8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使用CodmanNeurovascular公司新上市的不同特点的弹簧圈进行治疗。结果8例复杂颅内动脉瘤均致密栓塞,没有发生栓塞相关并发症。结论CodmanNeurovascular公司新上市的PRESIDIOTM、MICRUSPHERE、CERECYTE、ORBIT弹簧圈具有自动地顺应于不同形状动脉瘤的特性,在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过程中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38.
患者,女,61岁,以"突发剧烈头痛伴意识障碍5.5h"入院。经头颅CT或腰穿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Ⅱ级。入院后行CTA显示为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宽颈小动脉瘤,并且经DSA证实。动脉瘤形状为囊性,直径为2.8mm,瘤体:瘤颈<1.5mm。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实施手术,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左侧股动脉并置入6F导管鞘,并通过6F导  相似文献   
39.
<正>颅内动脉瘤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多认为如血流动力学应力,持续的血管异常再塑形以及炎症等[1,2],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峰值年龄为60~79岁。婴幼儿颅内动脉瘤极少见,约占病例数的1%~2%[3]。英国Allison等统计婴幼儿颅内动脉瘤于成人相比,后循环发病较多,且多为霉菌性和外伤性[4]。对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颅内动脉瘤,目前关于国内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报道甚少。本文报道1例用介入栓塞治  相似文献   
40.
随着介入栓塞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试验证明运用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可取得良好的初期结果。因此,越来越多的治疗中心将介入栓塞术作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第一选择。然而,颅内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术后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多项研究表明,对于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运用介入栓塞技术再次治疗安全、有效;此外,开颅夹闭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特别是早期经栓塞治疗后瘤体不稳定或出现占位效应的颅内动脉瘤。本文综述了介入栓塞术后复发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复发的相关因素、再治疗指征,并着重介绍了栓塞术后复发动脉瘤的开颅夹闭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