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53篇
  免费   1215篇
  国内免费   627篇
耳鼻咽喉   90篇
儿科学   102篇
妇产科学   206篇
基础医学   1034篇
口腔科学   377篇
临床医学   3069篇
内科学   1272篇
皮肤病学   153篇
神经病学   196篇
特种医学   250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4篇
外科学   1094篇
综合类   7811篇
预防医学   1736篇
眼科学   933篇
药学   2517篇
  44篇
中国医学   890篇
肿瘤学   652篇
  2024年   160篇
  2023年   609篇
  2022年   660篇
  2021年   719篇
  2020年   862篇
  2019年   620篇
  2018年   298篇
  2017年   783篇
  2016年   856篇
  2015年   783篇
  2014年   1329篇
  2013年   1335篇
  2012年   1556篇
  2011年   1524篇
  2010年   1465篇
  2009年   1364篇
  2008年   1703篇
  2007年   1368篇
  2006年   1148篇
  2005年   1158篇
  2004年   804篇
  2003年   710篇
  2002年   653篇
  2001年   493篇
  2000年   327篇
  1999年   265篇
  1998年   225篇
  1997年   183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联合沙培林膀胱灌注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均采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术后1周开始定期行沙培林(5KE)膀胱灌注,观察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0.38±3.2)min,术中出血量较少,无膀胱穿孔。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中位时间14.8个月,肿瘤复发率为8%,并发症发生率为20%。结论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与沙培林膀胱灌注联合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超薄多层螺旋CT和脑灌注成像在急性颅脑外伤(TB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检查资料,均于伤后6 h内行超薄多层螺旋CT(MSCT)和CT脑灌注成像(CTP)检查,全部病例于伤后2~3 d动态复查MSCT明确诊断,将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评价。结果在MSCT与CTP这两种检测方法中,CTP在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的诊断中优于超薄MSCT(P0.05),并且病灶周围低灌注区域大于超薄MSCT。结论 CTP对于急性颅脑外伤早期和微小损伤的诊断优于超薄MSCT,同时可以反映脑组织的灌注情况,具有可靠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MSCTA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术前评估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诊断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行胸腹部联合CTA检查,采用薄层扫描,利用后处理工作站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虚拟内窥镜(VEO)、曲面重组(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结果其中主动脉夹层19例(其中5例合并主动脉溃疡,3例合并溃疡及壁间血肿)、7例主动脉壁内血肿(3例合并主动脉溃疡),6例主动脉溃疡。结论 MSCTA能够无创快捷地显示病变特征及范围,已经成为临床诊断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于术前评估及术后定期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一种修补3、9点处女膜破裂的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处女膜3点和/或9点破裂的患者,采用改良的三层缝合法处女膜修补术,术后达到处女膜孔径恢复至容一眼科镊柄大小(5~6mm);术后1个月复诊。结果本组共65例患者,其中41例(63.1%)患者于术后1个月复诊,38例完全愈合,愈合率为92.7%,3例均有一处裂口裂开,但未至基底部,不影响效果。有效率为100%。结论应用改良的三层缝合法修复处女膜3、9点破裂的患者,切口愈合率较高,有微型紧缩阴道的作用,能模拟处女的正常生理状态。其方法简单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平扫诊断临床表现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6排螺旋CT资料,并与临床、病理资料对照。 结果:10例急性阑尾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MDCT均见阑尾增粗、阑尾壁增厚;其中7例阑尾周围可见渗出,6例可见阑尾内积液,3例积液并积气,2例阑尾穿孔并周围脓肿形成。5例急性阑尾炎中阑尾内出现粪石,粪石中均出现在阑尾根部。 结论:MDCT能对不典型急性阑尾炎作出准确诊断,并可评估急性阑尾炎的合并症,有利于临床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96.
子宫腺肌病是因为子宫内膜的间质和腺体进入子宫肌层形成的一种疾病,以痛经和月经量增多为主要表现。对于年轻或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选择药物治疗;无生育要求、症状重、保守治疗失败者可选手术治疗;痛经症状突出者可行保守手术;子宫动脉栓塞术、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和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子宫腺肌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背角Ⅱ、Ⅲ层神经元的高尔基染色特征。方法:取成年SD大鼠腰段脊髓,采用高尔 基染色试剂盒进行银染,方法参照试剂盒说明的步骤进行。结果:Ⅱ层神经元染色较Ⅲ层数量少,基本局限在本 层;可观察到岛细胞和柄细胞及朝腹背侧方向的突起;矢状切片提示这些神经元有较长的吻尾方向突起;各方向 轴突有棘突,但数量多寡不同。Ⅲ层神经元胞体较大,并有多方向投射的树突,树突上多见棘突。结论:大鼠新 鲜脊髓组织可以得到理想的高尔基染色结果,背角Ⅱ、Ⅲ层神经元具有不同形态学特征;这些形态学的不同可能 是2 层细胞功能差异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8.
为探讨能否通过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干扰影响巨噬细胞Fcγ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采用FCGRⅡA siRNA转染佛波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活化人单核细胞THP-1,并设NO-TARGET、GAPDH、no-siRNA(1640)为对照。培养48~72h后,用FCM分析CD14+细胞的CD32、CD32b分布,用CD14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值作为内参,得到CD32、CD32b相对MFI值;用Western blotting观察CD32a、CD32b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单核细胞单层实验(monocyte monolayer assay,MMA),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THP-1中能吞噬调理红细胞的吞噬百分比。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FCGRⅡA组与各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Western blotting结果证实,FCGRⅡA组CD32a量明显减少(分别为NO-TARGET组、GAPDH组、1640组的22%、42%、31%),而CD32b不降低;FCM分析显示,FCGRⅡA组MFI CD32/CD14较NO-TARGET组、1640组、GAPDH组下降(P <0.05),而CD32b无明显减少;同时MMA结果显示,FCGRⅡA组吞噬细胞占比分别比NO-TARGET组、GAPDH组、1640组减少9.6%、9.2%和4.4%。提示siRNA选择性干扰可有效降低Fcγ受体CD32a表达,并降低PMA活化的THP-1吞噬能力,可作为潜在手段干扰输血反应所涉及的巨噬细胞吞噬作用。  相似文献   
999.
多通道微电极阵列记录的锋电位(Spike)十分微弱,极易受干扰,其含噪的特性影响了Spike检出的准确率。针对Spike检测过程中通常存在的独立白噪声、相关噪声与有色噪声,本文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小波分析和自适应时频分析,提出PCA-小波(PCAW)与整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EEMD)联合的去噪新方法(PCWE)。首先,利用PCA提取多通道神经信号通道间的主成分作为相关噪声去除;然后利用小波阈值法对独立白噪声进行去除;最后利用EEMD把噪声分解到各层本质模态函数中,对有色噪声进行去除。仿真结果表明,PCWE使信噪比约提高2.67 dB,标准差约减小0.4μV,显著提高了Spike的检出精确率;实测数据结果表明,PCWE能使信噪比约提高1.33 dB,标准差约减小18.33μV,表现出良好的去噪性能。本文研究结果表明,PCWE可以提高Spike信号的可靠性,或可为神经信号的编码解码提供一种新型有效的锋电位去噪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人体运动控制系统具有高度的非线性特性,通过量化评价表面肌电(sEMG)信号间的非线性耦合强度,可以得到运动相关肌肉的功能状态,进而探究人体运动控制的机制。本文将小波包分解和n∶m相干性分析相结合,构建基于小波包-n∶m相干性的肌间交叉频率耦合分析模型,探究肌电信号间的非线性耦合关系。在维持30%最大自主收缩力(MVC)的肘部屈伸状态下,采集20名健康成年人的sEMG信号,首先基于小波包分解获取子带分量,然后将子带信号进行n∶m相干性计算,分析肌间耦合特征。结果表明:30%MVC的肘部屈曲运动下,协同肌对和拮抗肌对的线性耦合(频率比为1∶1时)强度高于非线性耦合(频率比为1∶2、2∶1和1∶3、3∶1时);对于肌间非线性耦合,随着频率比的增大,耦合强度随之降低,且频率比为n∶m和m∶n之间没有明显的耦合强度差异;beta和gamma频段内的肌间耦合主要体现在协同肌对之间的线性耦合(1∶1)和低频率比的非线性耦合(1∶2、2∶1)以及拮抗肌对之间的线性耦合上。以上说明:小波包-n∶m相干性方法可以定性、定量地描述肌间非线性耦合强度,为深入揭示人体运动控制机制和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