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91篇
  免费   1463篇
  国内免费   1346篇
耳鼻咽喉   81篇
儿科学   190篇
妇产科学   148篇
基础医学   1999篇
口腔科学   323篇
临床医学   2619篇
内科学   2377篇
皮肤病学   261篇
神经病学   413篇
特种医学   83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3篇
外科学   1069篇
综合类   6976篇
预防医学   1604篇
眼科学   159篇
药学   4439篇
  68篇
中国医学   1140篇
肿瘤学   1274篇
  2024年   222篇
  2023年   703篇
  2022年   574篇
  2021年   701篇
  2020年   720篇
  2019年   772篇
  2018年   365篇
  2017年   573篇
  2016年   609篇
  2015年   712篇
  2014年   1095篇
  2013年   1053篇
  2012年   1384篇
  2011年   1556篇
  2010年   1419篇
  2009年   1444篇
  2008年   1580篇
  2007年   1522篇
  2006年   1370篇
  2005年   1424篇
  2004年   1198篇
  2003年   1028篇
  2002年   927篇
  2001年   763篇
  2000年   529篇
  1999年   420篇
  1998年   264篇
  1997年   244篇
  1996年   172篇
  1995年   185篇
  1994年   150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经动脉灌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碘化油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6月采用经肿瘤供血动脉灌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碘化油栓塞治疗的31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均为无法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患者介入术程顺利,术后采用改良实体瘤评价标准(mRECIST)评价临床疗效.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例患者共进行76次(平均每例2.4次)介入治疗.随访3~36个月,术后3、6、12个月完全缓解率(CR)均为0,部分缓解率分别为58.1%、38.7%、29%,总有效率分别为58.1%、38.7%、29%;6个月、1年及2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7.4%、58.1%、19.3%;6个月、1年及2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8.7%、25.8%、12.9%.全组患者均未见急性肝衰竭、肝脓肿、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术后87.1%患者出现发热.结论 采用经动脉灌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TAE治疗中晚期肝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中晚期肝癌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高龄(年龄>80岁)缺血性卒中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是否安全、可行.方法回顾性比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数据库中34例高龄(年龄>80岁)和55例适龄(18岁≤年龄≤80岁)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诊治过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ore,mRS)、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 index,BI),观察不良反应事件.结果:两年龄组溶栓前后NIHSS评分、mRS、BI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溶栓对高龄患者也获益,是可行的.两年龄组溶栓后各种出血性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于高龄患者溶栓是安全的.34例高龄患者痊愈29例(90天mRS评分1.45分),3例90天mRS评分5分.除外1发生血尿外,无严重出血并发症,无1例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aemorrhage,SICH).结论:高龄(年龄>80岁)缺血性卒中进行rt-PA静脉溶栓是可行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应用重组人促红素预防枸橼酸咖啡因所致早产儿贫血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早产儿分成三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A给予枸橼酸咖啡因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B在治疗组A的基础上,生后第8天给予重组人促红素。三组患儿均在生后第8天开始给依地酸铁钠口服溶液,疗程共3周;对比三组早产儿治疗前后网织红细胞( Ret)、红细胞比容( Hct)、血红蛋白( Hb)、血清铁蛋白( SF)的变化情况,并统计其应用鼻塞连续气道正压通气的天数、呼吸暂停的天数及输血例数。结果经治疗后患儿Ret、Hct、Hb水平及输血例数、应用鼻塞连续气道正压通气的天数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组S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暂停的天数观察组A与观察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多于另外两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素能有效预防枸橼酸咖啡因所致的早产儿贫血。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卵巢次高反应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周期应用高纯度尿促性素(HP-hMG,贺美奇)与重组人卵泡刺激素(r-FSH,果纳芬)促排卵的临床结局。方法:选择IVF-ET助孕的卵巢次高反应患者31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给予r-FSH+HP-hMG(A组,n=124)和r-FSH(B组,n=186)促排卵,统计促性腺激素(Gn)总用量、Gn使用天数、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以及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周期取消率及ET后OHSS发生率。结果:患者的基本情况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Gn使用天数明显多于A组(P0.05),Gn总用量明显多于A组(P0.05),hCG注射日E_2、LH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hCG注射日孕酮(P)值显著高于A组(P0.05);获卵数B组显著多于A组(P0.05),受精率、卵裂率、移植胚胎数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优质胚胎率B组却显著低于A组(P0.05),移植患者临床妊娠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仅稍高于B组。A组预防OHSS周期取消率较B组明显下降(P0.05),B组移植患者OHSS发生率略高于A组(P0.05)。结论:在卵巢次高反应患者人群中从启动日添加HP-hMG能改善胚胎质量,增加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OHSS发生率。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gel,rh EGF)联合纳米银抗菌凝胶治疗深Ⅱ度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磺胺嘧啶锌软膏换药治疗,治疗组采用rh EGF凝胶联合纳米抗菌凝胶换药治疗。在治疗后7 d、14 d、21 d、28 d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创面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鉴定,并观察记录2组创面的愈合率和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烧伤创面总体细菌培养阳性率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烧伤创面在治疗7 d后及28 d后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在治疗14 d后,21 d的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rh EGF凝胶联合纳米银抗菌凝胶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率高,愈合时间短,不良反应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比较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注射液与重组促卵泡素β注射液在控制性超促排卵过程中的疗效和临床结局。方法选择139例行IVF-ET/ICSI的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43个治疗周期。按促性腺激素( Gn)种类不同,用药分为A、B两组:A组69周期,B组74周期。分别予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注射液与重组促卵泡素β注射液促排卵,比较两组Gn启动剂量、Gn总量、用药时间、HCG日≥14 mm卵泡数、获卵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OHSS)发生率。结果 A组Gn启动剂量低于B组,HCG日≥14 mm卵泡数及OHSS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VF-ET超促排卵中,无论采用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注射液还是重组促卵泡素β注射液都能获得同样的妊娠成功率,但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注射液卵泡募集数及OHSS发生率较高,提示需更谨慎地选择启动剂量和调整用量;低反应的患者选用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注射液促排可能会增加成熟卵泡数。  相似文献   
997.
目的体外构建及鉴定sh RNA-Bmi1重组载体,探讨靶向沉默原癌基因Bmi1对人胆囊癌细胞Bmi1m RNA表达、蛋白表达及对裸鼠皮下移植瘤h TERT表达的影响.方法针对Bmi1不同位点构建4个sh RNABmi1重组质粒,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Bmi1m RNA和蛋白表达,选择有效干扰组进行体内实验.构建GBC-SD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sh RNA-Bmi-4组(实验组)、sh RNA-Scramble(错配组),Lipofectamine(阴性对照组),GBC-SD(空白对照组).成瘤后进行移植瘤治疗,治疗6周后处死裸鼠,免疫组化检测裸鼠移植瘤h TER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了sh RNA-Bmi1重组载体.转染胆囊癌48 h后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sh RNA-Bmi1-4组GBC-SD绿色荧光强度增强、转染效率最高,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h RNA-Bmi1-4组m 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各对照组(P<0.05),对照组间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取sh RNA-Bmi1-4组作为有效干扰序列作后续体内实验.免疫组化检测sh RNA-Bmi-4组裸鼠移植瘤h TER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各对照组(P<0.05),对照组间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成功构建了sh RNA-Bmi1重组载体,顺利进行重组载体的转化和转染实验。靶向沉默Bmi1基因可有效促进胆囊癌细胞Bmi1m RNA降解、抑制其蛋白的表达,同时有效抑制GBC-SD裸鼠移植瘤h TERT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褪黑激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标本,原代培养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s)。将HSFBs细胞根据不同的处理方法分为空白对照组、低浓度褪黑激素组、中浓度褪黑激素组、高浓度褪黑激素组、NVP-BEZ235处理组、NVP-BEZ235+褪黑激素组、褪黑激素+siRNA-PTEN组、褪黑激素+siRNA-scramble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CyclinD1和Caspase-3的表达以及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p-Akt和p-mTOR的蛋白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从低到高浓度褪黑激素均能够减少HSFBs细胞同一时间点OD值,上调PTEN和Caspase-3表达量,同时抑制CyclinD1、p-Akt和p-mTOR表达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高浓度褪黑激素组比较,NVP-BEZ235+褪黑激素组中细胞增殖显著被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沉默PTEN后拮抗褪黑激素对HSFBs细胞增殖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抑制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褪黑激素通过上调PTEN表达,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从而抑制HSFBs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容积扫描不同重建算法对肋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的首次胸部CT图像,所有病例均采用8种重建算法(软组织、标准、胸部、肺、精细、骨、骨+、边缘),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曲面重组(curved planer reconstruction,CPR)。结果194例胸部外伤中,隐匿性骨折521处,8种重建算法分别检出隐匿性骨折处为(362、378、401、419、467、507、495、472),其中骨及骨+两种重建算法检出率最高,分别为97.3%、95.0%,两种重建算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工作中选用骨或骨+重建算法有利于提高肋骨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观察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贝复舒滴眼液)及四环素眼膏对全麻手术患者眼睛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2013年6~12月在我院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全麻患者60例,再按住院号单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全麻后常规用四环素眼膏涂眼;观察组30例,全麻后应用贝复舒滴眼液进行眼睛保护.比较两组患者眼睛的使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共出现并发症4例,发生率为13.3%,其中暂时性视力模糊者3例,出现异物感1例,未见暴露性角膜炎及结膜炎发生.对照组术后共出现并发症17例,发生率为56.7%,其中暂时性视力模糊者15例,暴露性角膜炎症状3例,出现或合并异物感7例;3例暴露性角膜炎患者中有2例合并结膜炎,应用贝复舒及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治疗2~4d后症状消失.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手术患者术前使用贝复舒滴眼液进行眼睛保护,可减少术后暴露性角膜炎等常见眼科疾病的发生,为全麻手术提供一种效果好、便捷、安全可靠的新型眼睛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